教师给全班上课没有一个活人(学校只有一个老师一个学生)

原标题:特别报道丨一个孩子的学校

在山坡脚下,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教师给全班上课没有一个活人(学校只有一个老师一个学生)(1)

每到周一,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县西江镇复胜小学都会举行升旗仪式。而升旗仪式却有些特别,特别之处在于老师是升旗手,参加仪式的只有一名学生。

教师给全班上课没有一个活人(学校只有一个老师一个学生)(2)

教师给全班上课没有一个活人(学校只有一个老师一个学生)(3)

教师给全班上课没有一个活人(学校只有一个老师一个学生)(4)

这里的一切都可以用数字“一”来概括,一所学校,一名老师,一名学生。这个一,是坚守更是希望。

于是,记者的笔尖和镜头便从这个“一”开始了。

午休时间,今年50岁的教师马万中正在校园里劈柴,10岁的刘继洋在一旁踢着足球,追逐着足球奔跑的他笑容天真灿烂,身上那套别人捐赠的衣服起了泡,胸襟前有些脏,当看到中国吉林网的记者走进学校,他不但没有陌生感,反而围在记者身旁蹦蹦跳跳,甚是开心。

教师给全班上课没有一个活人(学校只有一个老师一个学生)(5)

教师给全班上课没有一个活人(学校只有一个老师一个学生)(6)

教师给全班上课没有一个活人(学校只有一个老师一个学生)(7)

由于东北的冬季时间长,镇中心校提前购买了柴火送到了学校,马老师需要把柴火劈好后放到房间中,这也是师生二人过冬取暖的主要燃料。

现在这所学校也被叫做“教学点”,不但年级不全,就连所用的教学用地也并不是独立的,正房是该村村部,东西厢房才是学校的教学区域,东侧厢房除了马老师的办公室外,其他教室已经堆满杂物。

由于东厢房没有烧柴的炉子,冬季师生二人都在西厢房教学,房子最里侧摆放着两张桌椅、一块黑板还有几个简单的教具,对面的房间里堆满着已经劈好的柴火,曾经的“食堂”已经很久没有开过火,两副碗筷和电磁炉依然摆放在木质架子上。

即将到上课时间,马老师将已经劈好的柴火捧到了屋里,引燃了炉子。

教师给全班上课没有一个活人(学校只有一个老师一个学生)(8)

教师给全班上课没有一个活人(学校只有一个老师一个学生)(9)

“把炉子提前烧好,这样屋子就暖和了,上课的时候孩子就不冷了。”马万中说。

下午的第一堂是数学课,这堂课是教刘继洋认识钟表上的时间,马老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下了一个十分逼真的石英钟,时针和分针不停地变换着。

虽然只有一名学生,但马老师却依然激情澎湃,坐在下面的刘继洋也听得认真,时不时还抢答着老师所提出的问题。

教师给全班上课没有一个活人(学校只有一个老师一个学生)(10)

下课后,记者和马老师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

为何学校剩下一名学生还要继续在这里坚守?为何师生不随着“大部队”一并进入中心校去教书、上学?

是情怀更是责任。

说起对学校的情怀,马万中是土生土长的复胜村人,他也是这所学校的毕业生。1989年8月,高中毕业后的他回到了复胜学校当起了一名代课老师,从入校开始就一直从事班主任工作。

“当时的复胜学校是全县非常有名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学质量也是全县首屈一指,全县第一个考入清华大学的学生也曾在这所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他自豪地说。

曾经的复胜学校距离现在的校址仅有100米,3层的教学楼里“最鼎盛”时有700余名学生,30多名教师,升学率也是全县最高,考入重点高中的学生达到60%左右。

这里一度是全县师资力量最为雄厚的学校,也是家长和学子们最向往、最渴望的学校,没有之一。

2003年,随着合村并校的实施,复胜学校的初中部被划分到中心校,只保留一至六年级的32名学生和11名教师,由于冬季取暖再也无法使用锅炉,也为了节约资源,学校便搬入了现在的学校,也就是该村的村部。

曾经一起谈论教学、一起备课的时光一去不返,学校没有了往日的熙熙攘攘,变得冷清起来。

马老师说,老村部建设年头久远,已经破旧不堪,房子十分简陋,窗户四处漏风,冬季特别冷。在村党委和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在2012年重新翻建,设置了图书室、活动室、音乐室、体育室等。

后来,四至六年级的学生逐步并入到中心校后,学校仅保留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又有三名老师退休回家,其他老师进入中心校,教学点仅剩下了5名老师。

随着适龄儿童跟随父母出外就读,在校学生越来越少,一些课程无法开设,部分学生再次并入中心校,到2018年时剩余6名,2019年剩余3名,直到今年,仅剩下1名学生。

为何不随着“大部队”去中心校,这还要从刘继洋的家庭说起,孩子的父亲是聋哑人,母亲智力不健全,家庭条件非常不好。而在复胜小学,马老师每天免费接送他上下学,中午还带着他回家吃饭,并且每年会给孩子申请相关补助。在这里,刘继洋得到的是马老师无微不至的照顾。

“如果我去中心校上班的话,那么这所学校也就变成了‘空壳’,而且刘继洋就可能无书可读了。现在学校只设置了三年级,过了三年级之后,一些无法开设的课程可以申请中心校的老师来教。能否继续完成学业,就要看孩子自己的努力了。”马老师说。

采访中,马老师的手吸引了记者的注意,粗糙的手上裂着口子,指甲里也残留着“黑色”的泥土和“白色”的粉笔沫。

当记者问他“手疼吗?”他摇了摇头。正是这双粗糙的手,托起了刘继洋的“明天”。

教师给全班上课没有一个活人(学校只有一个老师一个学生)(11)

马老师告诉记者,他每天早上起床后,先给自己的父母做饭,吃完饭后,他便骑着摩托车到学校烧炉子,让冰冷的教室暖和起来,然后再到5公里外的刘继洋家去接他上学。

“冬天的教室特别冷,水桶中的水一宿就都冻结实了,我的玻璃杯都冻坏了好几个,所以提前把炉子烧好,这样孩子上课的时候不至于挨冻。”他说。

对于刘继洋,马老师的家人也同样把他当成自家孩子一样看待,给他做可口的饭菜,帮他洗洗涮涮,这些事让刘继洋幼小的心灵得到了温暖。

从风华正茂到头发花白,马万中把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奉献给了村子的教育事业。他在这所学校之中也倾注了30年的心血。学校从全县名校到现在仅剩一名学生,他的心理落差很大。

“有的时候独自走在学校里,脑海里就会出现从前熙熙攘攘的画面,再看看现在的场景,有时也会感到孤独。”他说,作为一名教师,一切为了教育、一切为了孩子,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这是自己的信念,他希望让学生们享受公平的教育,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健康成长。

未来,随着生源的减少,学校有可能不会再有新生入校。但看到学生们能够集中在中心校完成学业,教师们也能集中教学,学生们在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中不断成长和进步,马万中并不后悔。

“只要学校还有学生,我就会尽我所能,尽到一个教师的职责与义务,让孩子们健康成长,不会让他们掉队。”马万中坚定地说,如果学校没有学生了,自己可能也会被调入中心校去任教,但无论在哪,他都会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

完成了一天的课程后,马万中给刘继洋穿好外套,在寒风中发动了那台摩托车,两个人的身影消失在乡间小路上。

教师给全班上课没有一个活人(学校只有一个老师一个学生)(12)

教师给全班上课没有一个活人(学校只有一个老师一个学生)(13)

据了解,像复胜小学一样的教学点在通化县不仅一所,通化县兴林镇禹甸子小学、西江镇民主小学、光华镇长春沟小学同样分布在通化县的乡村大地上。

正是因为一个个坚守在教学点上的乡村教师们,才让生活在偏远乡村的孩子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望。

这,就是教育的力量。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越明/文字 张秋磊/摄影 冯云鹏/摄像

来源: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