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评史可法(一代名臣一代完人)

乾隆四十一年,乾隆皇帝下旨刊刻《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一书,以褒奖明末为国殉节的诸大臣。其中对史可法的评价极高。

乾隆评史可法(一代名臣一代完人)(1)

原话是:“至若史可法之支撑残局、力矢孤忠,终蹈一死以殉;又如刘宗周、黄道周等之立朝謇谔、抵触佥壬,及遭际时艰,临危授命:均足称一代完人,为褒扬所当及。”

不仅仅是乾隆,清代乃至近代许多著名人物,对史可法都是情有独钟,撰联撰诗盛赞其忠。也正因如此,后世人们普遍认可史可法。

御史也很钦佩史可法,民族英雄四字当之无愧。不过御史也窃以为,史可法算不上是一代名臣,更与乾隆所说的“一代完人”相差甚远。

各位先不忙抬杠,且听御史之言有无道理。

乾隆评史可法(一代名臣一代完人)(2)

史可法拥立福王失策,暴露出他的政治立场不坚定,导致了弘光朝短命。

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自缢,宣告了大明王朝灭亡。一个月后,北都沦陷的消息才传到南京,南京作为留都自然也就成了明朝半壁江山的政治中心。

当时南京最有声望、最有实权的人物便是史可法,他任南京兵部尚书,并被崇祯帝赋予了参赞机务的大权。

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在大顺政权和大清政权的双重威胁下,南京诸臣必须拥立一位新君来主持局面。

按例崇祯死后,第一继承人应该是皇子。遗憾的是崇祯帝三个皇子皆被李自成俘获,未能逃出北京且生死不明。

乾隆评史可法(一代名臣一代完人)(3)

皇子被排除后,那么就应该以血统亲近为标准,在神宗(万历皇帝)的子孙中选择,经过讨论,南京有实权的人物,包括大臣、勋贵、太监等选出了四个继承人选,分别是福王朱由崧、潞王朱常淓、惠王朱常润、桂王朱常灜。

明代皇位继承,一般是父死子继或是兄终弟及。按照这样的排序,潞、惠、桂三王是崇祯皇帝的叔叔辈,自然不符合皇位继承的条件,只有朱由崧与崇祯同辈,当为最佳人选(朱由崧比崇祯年长)。

本来这也没什么好争的,让朱由崧即位便是的。但东林党集团包括史可法都提出了反对的意见。

为什么要反对呢?道理很简单,因为朱由崧的父亲朱常洵,是万历朝“国本之争”的当事人。由于东林党搅局,让朱常洵丧失了皇位,所以他们怕朱由崧即位后会翻旧账,这才极力要推潞王朱常淓为帝。

在拥立问题上,史可法是主心骨,他也认为朱由崧有“七不可立”,既“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

乾隆评史可法(一代名臣一代完人)(4)

然而史可法立场很不坚定,他虽然认为朱由崧不可立,却也意识到立潞王朱常淓不合大明祖制。于是又写信给凤阳总督马士英,还在信中列出了福王“七不可立”。

马士英是投机分子,起初也站在史可法一边。但不久凤阳守备太监卢九德暗中与江北四镇串联拥立朱由崧。马士英得知此消息后,马上抛弃了史可法,转为拥护朱由崧。

东林党人苦无兵权,见江北四镇拥护朱由崧,不得已就范。这年的五月,朱由崧在南京登基,史称弘光帝。

朱由崧即位后,史可法任内阁首辅,东林党核心成员姜曰广、高弘图、王铎等,也被授予大学士、尚书等职。有“定策之功”的江北四镇,也窃取了政治利益,分别授予侯、伯爵位。

按说到了这儿也就翻篇了,只要朝野内外团结一致,凭借江南富庶之地,守住淮河甚至是把防线推向黄河沿线也不是没有可能。

乾隆评史可法(一代名臣一代完人)(5)

1644年各方势力图

然而,在权力分配的过程中,马士英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好处。为了翻盘他将史可法的信呈给了朱由崧,这让史可法陷入窘境。不得已,史可法自请江北督师,将内阁首辅的位置让给了马士英。

史可法的个人品质是没话说的,如果他当初一心一意拥护朱由崧即位,或者说立潞王朱常淓即位,就不会有把柄落在马士英手里。那么毫无疑问,马士英这个奸臣就无法进入中枢,大概率不会引起大规模的党争乃至后来的左良玉兵变。

史可法军事能力差强人意,难以驾驭江北四镇。

江北四镇即黄得功、高杰、刘良佐、刘泽清,他们驻守在江淮一线。本来武将对朝政是没有多少发言权的,可是他们因为有“定策之功”,故而嚣张跋扈染指南京,不把东林党那些文臣放在眼中。

乾隆评史可法(一代名臣一代完人)(6)

四镇在辖区内胡作非为,以掠民为能事。而且他们为了抢夺地盘,屡屡发生矛盾甚至是冲突。

从崇祯十七年四月至十月这半年多时间内,李自成与多尔衮在京师、山西一带鏖战。这对于南明来说是一次绝佳的机会。

此时被李自成占据的河南、山东二省发生了大规模的兵变,原明官员、士绅纷纷举兵反叛李自成。不到二个月的时间,山东、河南已处于权力真空的状态。

史可法没有顺应历史潮流,让江北四镇主动出击占据河南、山东,而是采用“联虏平寇”的错误战略讨好多尔衮,并派出使团到北京谈和,企图偏安一隅。

乾隆评史可法(一代名臣一代完人)(7)

不料多尔衮根本不买账,在山西击败李自成后,马上派兵占据山东、河南,兵锋直指两淮。

自古江南政权丢黄河尚可自保,若丢淮河则难自立。如此浅显的道理史可法居然看不透,江北四镇见史可法无心北图,更是集中精力内耗,越到后面史可法就越难驾驭。

不久,多铎率兵南下,这时大局已定,史可法难以挽回。江北四镇除了黄得功外,其余三镇纷纷投降。史可法在扬州作困兽斗,不到一日扬州城陷。

单就守扬州来说,史可法作为南明江淮重兵的统帅,其见识和才具也实在平凡,比起江阴阎应元、陈明遇率领城中百姓奋战抗清八十三天,相去也不止千丈。

乾隆评史可法(一代名臣一代完人)(8)

后来有个叫谈迁的著名人物路过扬州,回想起史可法守城不慎感慨,撰文写道:“江都地多陵阜,故名广陵,城坚濠广,四野曼延,正利步骑,雄闻晋唐,今西门摧颓,岂史氏尚不逮李庭芝耶?”

不难看出,谈迁于惋惜中也指斥了史可法的无能。

一俊遮百丑,一忠掩百弊。史可法为后世所追捧,其根源在于他对大明的“忠”,生死存亡关头宁死不屈,而且从他做官的经历来看,向来也是清廉自持。

气节、忠诚、廉洁是封建时代人臣最高的品德标准。乾隆之所把史可法立为榜样,无非就是在教育天下臣民,要做大清的忠臣,纯属政治手段。

乾隆评史可法(一代名臣一代完人)(9)

纵观史可法的一生,在政治、军事上并无大的作为,甚至可以说弘光朝的短命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故而御史认为,史可法可敬可叹,却无论如何也谈不上是“一代名臣”、“一代完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