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字来历(字的本意并不是都城)

京字来历(字的本意并不是都城)(1)

 中国历史上,都城一般以“京”称之。“京”最初是一个地名,后来才用来指称国都、首都。这一点为现代语言学家杨伯峻所发现。他在所编著的《春秋左传注》中说:“京本周祖公刘所居之地名,《诗·大雅·公刘》‘笃公刘,于京斯依’是也。其后镐京、洛邑俱亦称京。”

公刘为周族历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先祖。《史记·周本纪》说:“周后稷,名弃……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穀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德。”

从这段记载来看,公刘为周祖后稷的四世孙。唐尧时,后稷担任农师,掌管农业生产,始封于邰(今陕西武功县一带)。后来,其子不窋由于夏太康政衰,失去农官之职,被迫西迁戎狄之间,改耕种为畜牧。唐代地理著作《括地志》称:“不窋故城在庆州弘化县南三里。即不窋在戎狄所居之城也。”弘化县为今甘肃庆阳。是时,周人主要在今甘肃北部一带活动。不窋之孙公刘恢复农耕,带领族人南渡渭水,迁回陕西,重新从事农业生产。周族从此开始振兴。后世作《公刘》以歌颂他的功绩。

“京”,初有二意。

其一,从字义看,“京”为高地。

《公刘》第三章说:“乃陟南冈,乃觏于京。”第四章说:“于京斯依,跄跄济济。”东汉经学家郑玄《〈毛诗传〉笺》(简称《郑笺》)说:“绝高为之京。”宋代理学家朱熹《诗经集传》注曰:“京,高丘也。”《诗·国风·定之方中》第二章云:“望楚与堂,景山与京。”《毛诗故训传》解释说:“京,高丘。”

据《新华字典》,“绝”为极端、非常;据《古代汉语词典》,“绝”也有独一无二之意。“绝高”意为非常高,也可理解为相对于周围环境之最高。“丘”为土山,“高丘”为比较高的土山。这样看来,“京”意为高土山。

关于“丘”是如何形成的,清末经学家、训诂学家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说:“京者,《说文》:每‘人所为绝高丘也。’《释丘》:‘绝高为之京,非人为之丘也。’”这里,王先谦列出了两种意见:汉代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认为是人为堆砌而成的,《尔雅·释丘》则认为是天然形成的。无论持哪个观点,“京”为高地,是无疑的。

其二,作为地名,“京”为豳地的一个地方。

《诗·大雅·大明》第二章说:“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郑笺》说:“京,周国之地,小别名也。”清代学者俞樾《茶香室经说》卷四说:“京地在豳,《公刘》篇云:‘乃陟南冈,乃觏于京。’是即其地也。盖豳为大名,京是豳国之地小别名。公刘迁豳,实则居京。” 可以说,豳为一地区,京为一地点,京在豳内。

综合以上二意,“京”为豳地的一个高地。周人回迁后,公刘居于此。周武王灭商后,定都镐,也称“镐京”。此后,“京”逐渐由一个地名演变为一个对都城的一般称呼。

文章原标题为《“京”字源起》,来源:《学习时报》2019年9月13日第7版 李亚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