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趣事介绍(童年趣事杂谈二)

在童年里,蚕对于我来说,实在是一种可亲的东西。而养蚕,则自然成了童年里一件极可怀念的趣事。照例,父母和老师是不大赞同我们养蚕的,所谓“玩物丧志”。且不论其他,“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所承载的赞誉,老师们是最不该反对养蚕的。

童年趣事介绍(童年趣事杂谈二)(1)

本文图片均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念小学的几年,“养蚕”成了同学间的一种“时髦”。需求产生供给(或者依“萨伊定律”的说法是“供给创造了自己的需求”),由此便催生了蚕的买卖。有了自由的“买卖”,也进而生发了“市场”来。若是“掉书袋”地分析一回,这“市场”恐得定性为“寡头垄断”了。“市场”里的产品依蚕的生命周期划分,从蚕卵到蚕虫,再到蚕茧、蚕蝶,价格自也是划分得清楚。至于以何种价钱买卖何种“产品”,已没了多少印象。“熙熙攘攘”的,总有蛛丝马迹为老师所觉。更有胆大的在课堂上“把玩”不止而被抓了现行,可怜的蚕们被老师“哗啦”倒出,再几脚踏上,呜呼哀哉矣。如今想来,也是触目惊心。

养蚕并不是件难事。其实,蚕的日常,食与住而已,稍加妥帖即可。一说食。蚕以桑叶为食,食时整个身子如“叮在”叶上一般,一点一点却是极为迅速的将桑叶啃完,只残留些细茎末干。鲸吞蚕食,是名符其实的。若是夜里安静时,便能听见“沙沙”的蚕食之声。村里只生长了一棵老桑树,本可枝繁叶茂,桑葚累累。但它默默承受着我们,直被爬弯了腰,摘光了叶。多年后,远远见到老桑树竟“容光焕发”一般,亭亭玉立,一片茂密翠绿。蚕也吃蔬菜叶,只是菜叶水分重,我们是不大给的。二说住。“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然而,蚕只得一“陋居”即可,一般便是我们的文具盒了。从蚕卵的呱呱坠地到由黄变白,从蚕虫的破壳而出到作茧自缚,从蚕蛹的破茧而出到化身成蝶,一切都在这小小的盒子里被目睹着。我们是目睹者,更是参与者。

刚出壳的蚕虫如蚂蚁一般,颜色深暗,所以俗称蚁蚕。蚁蚕的进食可说是“温文尔雅”,只是一片一片的桑叶像是被一点一点戳破了一样,简直是“漏洞百出”。蚁蚕渐渐长大,蜕皮后身色变得白皙间褐,身躯两侧一排黑色的星点也渐显。随着不断的生长,蚕虫的食量也愈加大了。它们自然是不懂得卫生的,进退洒扫,一切皆有“代劳”。那会不少的小女生对蚕虫很是嫌恶,觉着面目狰狞可怖。其实,相较于其它的毛虫,它们倒是可亲很多,我们也常把玩在手中。待长到如铅笔般大小,它们便不再食桑,身躯也起了可见的变化。不多久,它们便昂起前身开始吐丝作茧,直到把自己缚在茧中。蚕茧椭圆,大可如鹌鹑蛋般,开始时白,渐趋于黄。蚕虫在蚕茧里退而成蚕蛹,蚕茧里“天地化育”,最终破茧成蝶。蚕蝶只是普通的飞蛾,并不似蝴蝶般艳丽动人。雌雄飞蛾交尾后,雄蛾便完成了自己最后的使命。雌蛾一点一点产下蚕卵,生命也终而告罄,却也又开始了新的生命轮回。

短短月余的生命,却演绎了多变的历程,渺小如蚕,也有精彩非凡之处。大概中学后,便没多少人养蚕作玩了。偶见还有养的,怕是“规模”已不复当年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