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白露最好的诗:应该读的一首诗

公元755年,安绿山在范阳起兵,发动了扰乱大唐,乃至影响中国历史的"安史之乱"。这场8年的浩劫让无数家庭流离失所,骨肉分离,杜甫的家就是这无数家庭中的一个。

诗人带着妻儿四处逃难,从陕西到甘肃。公元759年,杜甫一家在秦州落脚,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这里虽然偏远荒僻,却也笼罩在战乱的气氛中。时至白露,杜甫想起自己的四个兄弟。

写白露最好的诗:应该读的一首诗(1)

杜甫的老家是河南巩县,那里是"安史之乱"的重灾区。"安史"叛军烧杀掠夺,草菅人命,那里早就成了人间地狱。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此时他们都在哪里?是生还是死呢?带着强烈的忧虑与不安,诗人写下这首著名的五律——《月夜忆舍弟》,也入选了唐诗三百首。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写白露最好的诗:应该读的一首诗(2)

首联:这首诗没有开篇点题,而是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声起,行人断绝,一幅荒凉冷寂的画面呈现眼前。正在这时,一只失群的大雁,盘旋哀号着,在深秋的夜晚,显得格外凄厉。"戍鼓断人行",写地下,是看到的;"边秋一雁声",写天上,是听到的。从天上到地下,都是这般萧索、冷落,这就是战乱年代的大背景,也是导致骨肉分离的大背景

但这一联绝不仅仅是渲染气氛,展现背景,也是在暗暗点题。

大雁迁徙都是成群结队、排列有序的,所以古人常用"雁行"、"雁序"代指兄弟。而现在看到失群的雁子,怎能不引发诗人兄弟分散、漂泊无依之感伤呢?虽未直接点题,却是为"忆舍弟"埋下了伏笔。

写白露最好的诗:应该读的一首诗(3)

颔联:点题,点明时令。

白露是一个节气,从此白露凝结,露水生成,而不是说露水就是白的。古人认为,秋天属金,而金色白,所以秋天的露水称为白露,白露就是露水的代称。而且纵然"露白",也不是从哪一天开始的,所以"露从今夜白"说的很是无理。但这句诗写的不是景,而是情啊!古人在时序交替时,常常有思亲怀乡的情绪。白露到,游子的心也栖慌起来,他觉得露水是那样刺眼,这才是这句诗的真正含义。

写白露最好的诗:应该读的一首诗(4)

露水固然是白的,而月亮却仿佛黯淡无光,它怎么就不如故乡的月色那样皎洁?那样明亮呢?天下的月色都一样,所以张九龄才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诗句,可见这"月是故乡明"写的也很无理。但是,故乡意味着团圆,意味着欢乐。人在欢乐的时候,不就觉得什么都格外美吗?而此时的诗人,身处异地,内心焦虑不安,那夜色不就像他那灰蒙蒙的心吗?

《红楼梦》香菱学诗时曾说:"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写白露最好的诗:应该读的一首诗(5)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就是香菱所说的"似乎无理,竟是有理有情"的。千百年来,这两句饱含深情的诗句,不知感动了多少国人,至今仍是人们表达思念故乡、思念亲人最常用的名句,也是白露时节最能想起的诗句。

另外这两句诗的结构也很巧妙。它本来就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但加上判断词,再把词序调换一下,诗便顿然有了灵气,语气也分外矫健有力了。

写白露最好的诗:应该读的一首诗(6)

从首联的"孤雁"到颔联的"明月",按照唐诗中的律诗起承转合,怎么转呢?

颈联:转到了对兄弟的思念。诗人遥望夜月,想起自己的四个兄弟,此时此刻,他们都在哪里呀?这让我们不禁想起白居易的《望月有感》:"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分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都说干戈战乱的年代,都是弟兄五人分离,都写得情真意切。但白居易的兄弟们是彼此知道下落的,所以他才说"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而杜家兄弟是不知生死,不明下落的,这才是更大的悲哀。

写白露最好的诗:应该读的一首诗(7)

至此,"月夜"写了,"忆舍弟"写了,景也写了,怎么结呢?

尾联:兄弟分散,下落不明,作为哥哥的诗人是多么牵挂呀!他多想听到他们的消息,彼此报个平安呀!但山高路远,平时寄信都常常不能送达,何况在这兵荒马乱之时呢,这真是让人很无奈的。

面对此景此景,诗人没有大呼小叫,也没有痛哭流涕,而是用波澜不惊的两句"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收尾,凄楚悲婉,沉郁顿挫,真可谓含蓄蕴藉,语浅情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