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酬勤辛勤耕耘(辛勤耕耘方有收获)

人的一生,必须要勤恳因为,勤恳是做人的根本,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天道酬勤辛勤耕耘?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天道酬勤辛勤耕耘(辛勤耕耘方有收获)

天道酬勤辛勤耕耘

人的一生,必须要勤恳。因为,勤恳是做人的根本。

《书/君牙》中说:“业广惟勤”。张衡说:“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富兰克林说:“不劳苦,无所得。”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文中子/述史》中说:“天下未有不劳而成者也。”

是的,勤苦勤奋是做人的本分。勤能补拙,天才在于勤奋。只有刻苦勤奋的人,才会有收获。

人的一生中,凡生活都要勤奋。农民种田,需要勤奋。如不勤奋就种不出庄稼,打不出粮食;工人做工需要勤奋,如不勤奋,就生产不出好的产品;学生需要勤奋,如不勤奋就不会取得优异的成绩;作家需要勤奋,如不勤奋,就创作不出优秀的作品。总之,各行各业的人,不论从事什么职业、什么工作的人,都需要勤奋。不勤奋就不会有什么业绩,有什么创造。人类不勤奋,历史就不会发展,社会就不会进歩,民族就不会振兴,国家就不会富強。要懂得,勤奋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勤奋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本色和使命。

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勤奋劳作、辛勤耕耘的人,才会获得丰硕的成果,才会取得成功和业绩。因此,我始终把“勤”字默默牢记在心,认真践行,从不敢懈怠和疏忽。

因为我清楚地知道,懈怠就会成懒。习闲成懒,习懒成病,这是规律。所以,懈怠和懒惰是人生的大敌。

于是,我便辛勤地去耕耘,去挥洒汗水和心血,向着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奋斗不止,拚搏开拓。我要用勤奋去丰富我的人生。

于是,我开始了我写作的漫长之路。它是艰苦的长途跋涉,也是人生意志的磨砺与考量。

我记住了贝多芬的一句名言。他说:“没有一天不动笔。”我也记住了契柯夫的话:“请您尽量多写,请您写,写,写。”“我们大家都应该写,写,写,写的尽量多。”这些名言,我不但牢记在心,而且践行始终。几十年如一日,没有间断,没有停止,没有偷懒,没有应付,没有更改初衷,没有敷衍了事。总是孜孜不倦,一丝不苟,仔细认真。我始终坚持每天要动笔,写,写,写。哪怕是困难重重;哪怕是被人误解;哪怕是冷嘲热讽;哪怕是碎语闲言。我坚定不移,不屑一顾。真可谓:“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我也许悟到了“唯有创造才是欢乐”的真味。我要用我手中的笔和我的一腔热血去传扬真理,去播撒文明,去讴歌那新的时代,讴歌那人生的真、善、美。

写作,需要时间。难怪唐代诗人贾岛吟出“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诗句。绞了三年的脑汁,才作成二句诗。说明了诗人苦吟作诗之辛苦,也是在说佳诗妙句得来之不易。诗人把全部生命都投注进诗的世界里。没有时间去构思,去写作,去推敲,去润色,好的诗句是得不来的。

由此可以想象,在职工作之时,利用业余时间写作,那就更实属不易之事了。只有去找时间,去挤时间。无奈之中,只有牺牲休息时间利用夜晚拼消耗,去创作,去抒发自己的情志与心声。

如此,我便养成了夜间写作的习惯。这虽是爱好,但更多的原因,夜间属于八小时之外。业余作者,只能靠业余的时间去写作,否则就是“不务正业”。

夜间写作是一件很美的事情。美就美在为培养勤奋精神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美就美在它远离了嘈杂与喧嚣;美就美在它没有了公务缠身和人事的干扰;美就美在那夜幕笼罩下的静谧世界,似乎进入到了虚无和世外桃源。一个人静静的坐在书桌旁,埋头于青灯下,书堆中。任凭你海阔天空的无尽遐想,任凭你绞尽脑汁的万般思索,任凭你倾情于每一个汉字,与其对视、对话、交流,用一种心灵的默契,将它们反反复复地进行新的排列组合,然后组成一句句精妙意深的句子,创作出一篇篇新的文章。

我沉浸在狂热的创作之中,思绪如波涛激流在那笔端喷涌。有时惊涛拍岸,浪花翻卷;有时急流直下,一泻千里;有时缓缓慢慢,温和柔顺;有时含情脉脉,缠缠绵绵;有时九曲回肠,弯弯转转;有时如脱缰野马,驰骋千里……那笔在我手中飞驰疾走。我的心灵如熊熊的火焰在燃烧,有一股正气在升腾。我将我的心血全部凝聚在那笔尖之上,写,写,写。把那一行行汉字写满那一页页稿纸。

有时,我伫立在窗前,望着那黑黝黝的夜色,远处一片黑暗。四处是那样的寂静,几乎能夠听出自己的心跳。人们早已进入梦乡,只有自己房间的灯光还亮着。时钟告知我已是深夜,但我却丝毫没有倦意。于是又回到那三尺书桌前,继续奋笔疾书。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智力与聪慧,全部耗磨熔炼到写作之中。

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日如此,年年如此。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不知熬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始终如一。奋笔书写着大千世界、社会人生、人间百味、世间万象,以及历史上的奇闻轶事,和当今天地之变化。

写作,使我不知皱纹已爬满了额头,不知黑发已变成了灰白,眼睛逐日昏花,腰背也日渐弯曲。昔日的帅气早已荡然无存,唯有的是老态龙钟。尽管如此,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懊丧过,失落过。因为这是自己的选择。既然选择了这条人生道路,为什么要后悔,要懊丧,要失落呢?所以,我总是信心百倍的“每天要动笔”,坚持“写,写,写。”

时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是十分珍贵的。所以才有“时间就是生命”之说。然而,许多人却不加珍惜,任凭时间从身边溜走。记得朱自清在其散文《匆匆》中这样说:“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而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时间就是这样,它如急流电,瞬间即逝,永不再来。今日过去,就再也没有了今日。有人或说,还有明日。然而,明日又有多少呢?

如此宝贵之时间,对于业余写作的我来说,那就更加十分珍贵了。写作需要时间,需要比常人所需要更多的时间。因为,写作需要读书,需要搜集查找所需要的资料,需要调查研究,需要构思,需要编写出提纲,需要把所有资料筛选、整理、分类。然后将一篇篇文章逐字逐句写出。还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修改,加工,润色等等。有些资料还要反复分析、考证。这些必不可少的程序,不可能一蹴而就,草率从事。都需要足夠的时间来保障。

那么,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唯一的办法就是“挤”。把挤出的时间抓住不放,充分利用,不能丢掉分分秒秒。绝不能让时间不经意地从手中无为的溜走。做到这一点,就在于一个“勤”字。只有勤于思考,勤于动笔,时间就会充裕起来。这便是我的“秘诀”。

挤时间,关键在于一个“勤”字。一般情况下,要想挤出大块时间去写作,尤其在没退休之前,是很难做到的事情。只有在那些零星小块时间上下功夫,积少成多,不断累积和叠加,这就尤其需要勤苦。稍一放松,有些可用时间就会无为的浪费掉。时间稍纵即逝,无法追回,实在可惜。常言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确如此。时间就是生命,时间是用金钱难以买到的。如不倍加珍惜,只能追悔莫及。

对于八小时外的业余时间,要抓紧,抓住,抓牢。把那有限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这就需要勇于吃苦,乐于吃苦,舍得吃苦。尽量减少那些不必要的应酬和一些社交娱乐活动。更不能去上酒吧,泡舞厅,打扑克,下象棋,搓麻将,串门啦呱闲扯淡。

写作的关键在于勤动笔,这与抓紧时间是一致的。平时,我总爱携帶笔和本,这已成了习惯。隨时随地将自己偶发感想,或是触景生情所冒出来的一些片断随时记下。不管是否通畅,是否合乎章法和逻辑,经得起推敲,是否精炼得当,都要记下。

对于这些突发奇想,往往毫无自信,又不能阻止,只能任其流泻。但是,过后一看,反而觉得倒也十分精彩。这,似乎就是所谓的灵感。这些东西的随时积累,十分有助于文章的写成。

有时坐下写作时,需要思索一番,即为等待。此时那种突发奇想,往往在不太经意之中多次出现。这些写出的段落与平时写出的东西相比要好得多。

对于这种情形,人们称之为“灵感”,也只能这样定义。灵感是生命的突然喷发,是一种心灵感悟的升腾,是思想精华的凝炼。生命大于理智,因此在喷发的那一时机,理智已退避三舍。

灵感是顽強劳动获得的奖赏,是在劳动中所产生的。在创作的时刻,它完全沉潜到自己思想的涌泉里去,什么东西都不能抑制它,扰乱它。它是一种心灵的火焰。只要勤于劳动,勤于思考,它就会突然迸发出来。

写作的方法和习惯各有异同。许多人的灵感总是产生在写作的起点上,我也有时如此。但有时或许是走在路上,或是坐在车上,或是在工作的间隙中,或是等待睡梦来临时。突然灵感来访,有了一个精妙的构思。此时便迅速将它记下。但更多的是,灵感产生于写作的过程中。开始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则不是灵感的引发,而多是理智的推动。

其实,理智是灵感产生的基础,它早已为灵感的喷发铺平了道路。理智的选择首先考虑到了自己所写这篇文章的可能性,对于我的人格结构、生命方式、知识储备,以及情感流向,理智都掌握得一清二楚。它把这一切都在某项写作计划的决断之中得以体现。这就为我的生命和文章的亲切遇合打开了一条通道。只要沿着这条通道走下去,就会达到两情相悦的成功结局。

我的灵感,没有波澜壮阔,都是一些零星的小小火花。尽管如此,它都使我懂得时间的重要,促使我勤于思考和动笔。因为灵感不会凭空而产生,它是在思考与创作劳动中孕育而出的。如果没有对于某篇文章的构思和准备,那么围绕文章主题的思想火花,说什么也不会无缘无故迸发出来的。因为,勤于思考,勤于创作,都是劳动。它会有助于灵感的产生与喷发。

所以说:“天道酬勤”,“勤能补拙”。就是这个道理。

我牢牢记住了这些至理名言,用加倍的勤苦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我知道,唯如此,才能获得成功。

鉴于此,我矢去不渝,孜孜不倦,永不懈怠,分秒必争,坚韧不拔。在拼搏中求进取,在开拓中求发展,在磨砺中強意志,在耕耘中得收获。在那漫长的日日夜夜中,用辛勤的汗水与心血,赢得了成功与喜悦。创作出了十一部专著,计三百六十多万字。多获省、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项。

当我那一部部作品付梓问世,摆上书架,尤其当得到读者喜爱与赞誉之时,我陶醉了。这种陶醉,才是人生最为幸福的事情。

如今,我已年过古稀,但仍壮心不已,笔耕不止。仍然保持着那种奋斗拼搏精神,保持着那种干劲,仍然用勤奋写作充盈我人生的时光。

有时,也会想起苏轼的两句诗,嘲解自己的写作生活。诗曰:

“书生事业真堪笑,

忍冻孤吟笔退尖。”

此诗道出了读书人写作的辛酸与心境,忍冻孤吟,能得到什么呢?又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苏轼的心境倒是有点过于哀伤。然而,我却不然。忍冻孤吟,磨退笔尖,获得的不仅仅是成果的丰硕,更重要的则是心灵的充实,精神的富有,人生的愉悦。尤其是为传承丰富繁荣民族文化添砖加瓦,这是人生的最大意义。

尽管有些苦涩、辛酸,忍冻孤吟,但却充实,年华没有虚度空掷。因此,我便把那写作作为终生的“任务”。这是写作人所担当的责任,一种神圣而崇高的责任。

(改写于2022年5月8日下午)

作者简介:尹秀民,山东广饶人。退休公务员。副编审职称,中国人才研究会会员。原主要研究人才使用管理理论,后习作散文、随笔、杂感等。出版十一部专著,发表论文多篇,计四百余万字。多获省、市奖项。

壹点号博山区作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