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烂片青春片(最好的国产青春片狗十三你还记得叛逆期的自己吗)
《狗十三》最好的国产青春片 狗永远是狗,人有的时候却不是人
狗十三
这部电影在当年拿下了第64届柏林电影节国际评委会特别推荐奖,以及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然后,电影就被封存了。
而影片被封禁,无非两种原因:
一、尺度太大;
二、内容过于真实。
《狗十三》就是属于后者。
这是一部被搁置五年的“禁片”,那原因是什么呢?
“影片讲述了一个女孩从童年到成年残酷变化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
以一个十三岁少女的视角,去看待强制性使她成长的成人世界。
它聚焦中国式“爱的教育”,用极其生活化的方式描摹出一个女孩的成长历程,其核心事件是养狗,该片讲述的是一个十几岁女孩几年内的成长经历,但浓缩了人生从童年到成年最残酷的变化过程。
表面看来,这是一个“问题少女”的故事,她喝酒、叛逆、与规则下的现实社会作对,但你同样通过镜头能看到她的孤僻,她的格格不入,她的倔强与可怜。
那原因呢?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与社会。
在东方文化的熏陶下,在我们的这个国度有很多人都认为孩子是私人财产,家长才是真正的权威,你不服就打到你服!
所谓的亲情维护,也必须建立在孩子得让大人满意的基础上,可很多时候孩子只是无辜的弱势群体。
这部电影时长:120分钟,豆瓣打8.4分
主要讲述了一个女孩从童年到成年残酷变化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李玩父母离异,父亲重新组建家庭,并有了一个儿子。李玩和爷爷奶奶生活,个性顽劣,但感情细腻。在自己的宠物狗爱因斯坦丢失后与家人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父亲为此暴打了李玩。但在自己的小儿子被狗咬伤后,父亲处理的态度却截然相反,这让李玩心灵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但面对父亲的专制威严,最终只有妥协。
张雪迎在《狗十三》中以细腻的演技表现出少女“李玩”成长过程中的奋力反抗与平静妥协,开心与怅惘,迷惑与黯然,当“李玩”开始发现自己无法逃脱成人世界为她编织的谎言时,我们在她身上发现了一代人的青春缩影,
《狗十三》从第一个镜头起就击中了我,素颜的张雪迎顶着满额头的粉刺注视着摄影机。这是青春的证明,也预告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就像粉刺一样要浮出水面了。这扎眼的粉刺提醒观众这部电影的立场:不回避、不矫饰。
成长,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避开的主题。年少的时候,我们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得到父母长辈的理解与支持。可我们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却被大人认为是不懂事和幼稚。由于在父母那里得不到情感上的回应,于是我们感到孤独和迷惘。更可怕的是,父母的不理解异化成暴力,把我们那渺小的自尊击心溃,强行让我们成长为“懂事”的孩子。
看完后,我觉得也是导演对如今社会教育方式的一种讽刺。通过讲述13岁的少女李玩两次得到狗又失去狗的故事,反映出当今社会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孩子精神成长的冲突。
《狗十三》是一部禁片,不知道这么好的影片为何会被禁,也许是因为它刺痛了某些人的痛点,也许是因为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是故事中的主角,却不愿面对残酷的现实。
这部真实残忍的《狗十三》,揭露了多少中国式教育家庭。
李玩同父异母的弟弟出生,李玩也一直蒙在鼓里,继续着她繁忙的学业和单调的生活。当李玩头上长出青春痘时,暗示着她的叛逆期到来,但“叛逆期”不就是大人眼里创造的词吗,我搜了一下“叛逆期”的注解:叛逆期是指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监护。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叛逆心理才因此产生,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大家看到了吗,官宣对叛逆期的解释,是一种反常心理,也就是反常规,反大人们指定的世俗规矩,人情世故。
《狗十三》就是从这个作为切入点,让观众去探讨到底孩子在青春期,要如何学会接受社会的人情世故,世俗套路,还有大人的墨守成规。
影片发展到这,曹保平导演其实最聪明的地方,不在于批判和控诉任何一方,而是冷静的陈述,这是我觉得《狗十三》最高明的地方。李玩在片中的行为,在我们成年人眼里,似乎正是片中说的“不懂事”,在看影片的时候,坦白讲为人父母的我,看到狗丢后李玩的言行举止,确实不认同。但作为观众的我,却能从影片的延伸中看到李玩的成长,一个善良正直青春期的女孩,一点点被大人强制去接受中国式“成人礼”是多么可悲。所以影片很好的影射了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那就是“到底是大人教育方式引发了孩子的叛逆,还是孩子的叛逆让大人不得不动用粗鲁的教育方式”。
这辈子我们听过关于“懂事”一词最多的来源就是家长的口中,我们要懂事,不能让家长操心,不能按着自己的性子来,不能无理取闹。
所谓的懂事,就是让我们放下心中最真实的想法,去服从他们的喜好。
可问题是,如果按照要求照做了一切,我们和乖乖听话的小狗又有什么区别。
而小狗的名字之所以被叫做爱因斯坦,也不是随意取名,父亲想让李玩成绩好,又想让她听话,李玩给狗取的名字正是在投射自己的状态。
既要拥有爱因斯坦的高智商,又得像狗一样听话。
这不就是无数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的状态,并美其名曰“我都是为你好”。
但“为我好”,就等于“对我好”吗?
不一定。
通常说出“我都是为你好”的人都不会考虑后一句话,而这个人往往是我们未成年生活的掌控者——家长。
家长总是会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子女身上,对于孩子的内心世界不闻不问。
在他们眼中,孩子只需满足两个特质,好成绩 听话。
在家长的强硬规则下,我们为了在这个满是大人的世界生存下去,不再露出獠牙,放弃挣扎,一味地顺从。被生活磨去了棱角,再也不会歇斯底里地大吵大闹,逐渐开始成为家长眼中听话懂事的样子。
长大后,你还记得叛逆期的自己是什么样子吗?
在当下的今天,越来越多的80、90一代走入了婚姻,也正经历着初次为人父母的经历。如果说在当年自己小的时候无力去改变父母对自己的“驯化”,那么在今天,在面对自己的子女时,我们无疑可以有着更好的选择,至少我们可以选择让他们不必去做“懂事儿”的乖孩子。而《狗十三》的上映,也像一记警钟在时刻告诫着我们自己:释怀自己的回忆,感受成长的力量,未来努力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大人模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