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心灵感悟(惊蛰的真谛两种大修行)
作者 :儒风君
惊蛰,古称“启蛰”,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从惊蛰这天起,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冬天蛰伏入土的昆虫,在此时被雷声惊醒,纷纷爬出地面。
从蛰伏走向奋起,从沉睡走向苏醒,是惊蛰中包含的最耐人寻味的意蕴。
细细品悟,那原来是人生的两种大修行,一种大觉醒。
1
两种大修行
顺时而动,应势而为
公元 196 年,刘备兵败暂时依附曹操。
因为担心曹操识破他的野心,刘备每日在许昌的官邸种菜。
遮人耳目,等待时机。
曹操和他饮酒,想要试探他的志向,他借着惊雷蒙混过关。
手下都很疑惑,以为刘备真的失去了他的雄心和抱负。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曹操放松了警惕,让刘备率兵出征。
刘备抓住这次机会,顺利东山再起,脱离了曹操的掌控。
《周易》中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在时机不到的时候,不如像蛇虫一样学会蛰伏。
不妄动、不乱动。
默默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张良曾经在秦末大乱前蛰伏的九年,修炼心性、积累学识。
正是这些积累,才有了他后来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时机不到,学会蛰伏;时机一到,一飞冲天。
《管子》说:时则动,不时则静。
有静气,沉得住气,能等待,才是成大事者的必备素质。
戒骄戒躁,谨慎行事
惊蛰时,草木、昆虫,都在醒来。
阳气盛大,万物蓬勃向上。
但是,倒春寒依然时有发生,冷空气的余威还没散去。
早晚过大的温差,很容易让人生病,让虫木损伤。
再加上雨水很少,很容易发生干旱。
惊蛰更像是一个万物转好的开始。
一切都向着好的地方发展,但是一切又不能过分乐观。
刘邦灭楚之后,天下初定,论功行赏。
萧何居功至伟,很多人都向他道贺。
但是萧何却格外谨慎。
不仅捐出自己的财产充作军费,还把自己的子侄也一起送到军中。
没有一点骄傲的样子。
后来更是主动要了很多贫瘠的次田。
天下稳定之后,别的功臣陆续被杀,只有萧何安然无恙。
《易经》中的履卦里讲:“履虎尾,不咥人,亨。
时刻保持警惕,就像跟在老虎身后一样小心谨慎,才能亨通顺利。
惊蛰的时候,随着万物复苏,病毒、细菌也活跃起来。
人要注意流感,防止感冒。
在事情变好的时候,不盲目乐观,保持警惕,才是善身之道。
不要得意,不要放肆,心存敬畏,戒骄戒躁。
无论什么时候,都能保持小心慎重,才能减少失败,规避祸患。
2
一种大觉醒
破除迷障,觉醒人生
万物的觉醒是向上生长,人生的觉醒又是什么呢?
人生总有一个觉醒时刻,我们称之为“王阳明时刻”。
王阳明在小时候立志成为圣人,后来历经波折,被贬贵州。
在绝境之中,他置之死地而后生,知道了什么是“本自具足,不假外求”,立地成圣。
万事万物都在人的心里。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很多人一生都在外求,可是到最后才发现,一切不过是内心的感觉。
物质再丰盈,也抵不过内心的匮乏。
位置攀得再高,也抵不过内心的空虚。
佛家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徳相,只因妄想执著故,不能证得。
回归到自己的内心,一切就能看得清楚。
杨绛晚年的时候说: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人的内心自足,并不需要外在的物质来填充。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只要内心波澜不起,自然从容安宁。
儒风君说:
如果说“顺时而动,谦逊谨慎”是入世的智慧;那么“破除迷障,觉醒人生”,就是出世的真谛。
古人说:“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在世间成就一番事业,却又可以保持超然心境不受过多牵绊。
这是人生的两种大修行,也是值得我们学习一生的智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