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创新转型示范区(长三角新奋进海门)

北揽波澜壮阔的黄海,南倚奔流不息的长江,从地图上看,海门紧邻长江入海口,“江海门户”之称,名副其实。

驱车行驶在城市主干道张謇大道上,听当地人介绍说,这里曾经是一片老居民区,靠近长江的地方则是一片滩涂茅草荡,一栋高楼都没有。而今,这条大道有双向八车道宽,开阔气派,沿途,海门市政府、江海文化公园、科技馆、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静静排布,勾勒出现代滨江新城之貌。沿着这条大道一路向南,就是长江江堤;被称为“北上海”的海门,与崇明岛一江之隔,举目能望。

海门创新转型示范区(长三角新奋进海门)(1)

图说:海门市新区航拍全景。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 摄

从“弹丸地”到“区中园”

碧水蓝天间,亮红色的龙门吊整齐排列在绵延水岸线上,蔚为壮观。岁末将至,招商局重工的码头仍是车来人往,多个平台正待舾装。与此同时,被列为2018年省级重大项目的豪华邮轮项目,也正热火朝天地进行中。

坐拥58公里的长江岸线与25公里的黄海岸线,海门的江海资源得天独厚,是发展海洋工程和重大装备制造产业不可多得的理想选址。相中这块“宝地”,招商局重工、中远重工、上海建工钢结构等一批滨江临海型重大产业项目纷至沓来,为海门先进装备制造业突破千亿级规模提供有力支撑。

不过,在二十多年前,开发区还只是一块约4.88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一开始,缺资金,缺要素,好比“螺蛳壳里做道场”。回忆起20多年来建设奋斗的历程,原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葛友林感慨万千:“困难天天都有,所谓开发区,就是前人没做过的事情到这里来做。”

没有钱,就找银行贷款;没有路,就自己摸索着走……2006年前后,黄金深水岸线开始构建起来,码头有了,大项目也接踵而至。“看着这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就好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虽然我退下来了,现在企业很多事情还叫我去,我义不容辞。”葛友林说。

目前,开发区辖区总面积近120平方公里,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余家企业落户,其中不乏世界五百强、“中字头”与“国字号”企业。豪华邮轮装备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现代建筑产业园、謇公湖科创中心等“区中园”也在快速推进,各具特色、错位发展。

去年,海门开发区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新签约超亿元项目40个,总投资近400亿元。经济运行质态良好,全年实现工业应税销售同比增长62.4%,入库税金、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贸易、实际到账外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海门创新转型示范区(长三角新奋进海门)(2)

图说:海门市重装产业江苏招商局重工。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 摄

好环境能吸引好项目

“原来距离这么近!”站在开发区江海大厦的18楼,透过玻璃往南边望去,只见江面平静开阔,虽然有些雾气,但不远处的岸线轮廓依旧清晰可见。当地人说,那就是崇明岛,天气晴朗时,甚至可以看见岛上的房子。

其实,海门到上海人民广场的直线距离也不过六七十公里。距离虽近,可最初要将人才吸引到海门,并不容易。葛友林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十多年前,一家药企要落户开发区,研发团队全部来自上海。那时博士、硕士等高端人才很少会到海门,像这样的高科技企业或许更应该去张江。当时的交通也不像今天这样便捷,苏通大桥还没有通车,只有汽渡。怎么办?政府就安排考斯特面包车,每周五下午把企业员工送到上海生活,周日再接回海门工作。风风雨雨中,这辆考斯特一开就是十年。

开发区能一步步走到今天,离不开政府讲诚信、重感情。葛友林看得通透:“做管理者,与企业的距离就远了。做服务者,才能和企业融于一体。”

这样的服务精神,今天还在延续。比如,在行政审批制度方面,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力争尽快实现开办企业2个工作日内完成,不动产登记3个工作日内完成,施工许可30个工作日内完成的“2330”目标,比省改目标“3550”再快上一点,真正促进投资创业便捷化、民生服务便利化。

好环境才能吸引好项目。营商环境之外,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不可或缺。

大约八九年前,园区里所有的化工企业都搬迁走了。“目前我们开发区里是‘零化工’,出于环保考虑,也是为了绿色可持续发展。”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王一兵说,“要打造最好的环境给最好的产业。”

正在动工建设的謇公湖科创中心,有一条“规矩”是做到极致的:在这一片区中没有一个工业企业,没有污水排放,没有噪音,没有重型运输卡车……园区坚持,有了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才有科创基础。建成后的謇公湖科创中心将融科技成果转化、高新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新资源集聚等于一体,目前,已与不少高校“热恋”洽谈中。

海门创新转型示范区(长三角新奋进海门)(3)

图说:海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园航拍。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 摄

做北大门的“门柱子”

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刷新中国高度,147万平方米的国家会展中心创出全球最大单体建筑纪录,这些“超级工程”的缔造者,名为上海建工;而上海建工的钢结构制造企业,就位于海门开发区的濒江核心区域。

“钢结构就如同建筑的骨骼,上海中心大厦的一大半,国家会展中心‘四叶草’的三片‘叶子’,都是我们这儿造的。”上海建工(江苏)钢结构有限公司综合办公室主任曹建烽介绍,拥有水陆立体化运输的地理优势,加上先进的数字化生产设备与技术,公司屡挑重任:上海迪士尼乐园梦幻世界,前段时间刚刚完工的澳门旅检大楼,正在加紧建设的卡塔尔2022年世界杯QFS体育场……在众多知名项目,都有上海建工钢构参与的身影,建造好的钢结构,从这里运往各地。

为什么把工厂设在海门?曹建烽说,除了黄金岸线这一先决条件外,公司还看重了人力资源与区位优势。“上海地区已经饱和了,放不下重工业企业,而放眼周边,海门的配套资源较多。”

海门的制造产业积淀已久,且与上海颇有渊源。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景裕辉告诉记者,15-20年前,海门就有了“星期天工程师”,即请来上海优秀工程师到乡镇工业去指导。上海联营厂的蓬勃兴起,也为海门的工业发展打下基础,当地技工类学校与人才资源较多,一些基础零配件都能找到,具有深厚的产业配套优势。

承接上海产业转移与城市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海门受益颇多。“我们是融合的桥头堡,是接受上海辐射的最前沿。人才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大多数都来自上海。”景裕辉幽默地打了个比方,“南通要做上海的北大门,海门就是北大门的‘门柱子’。”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景裕辉对两地的未来充满信心:“比如在工业制造方面,上海是研发基地,海门就是生产基地。两地处于‘一小时经济圈’内,未来一定是相融的。”

新民晚报记者 杨洁

双城故事>>

“家家户户都有人在上海”

上海与海门一衣带水,人文相通。在海门有一种说法,那就是“家家户户都有人在上海”。

开发区智能制造产业园管理办主任张峰,童年时期有一段难忘的上海经历:他自小随在上海工作的爷爷奶奶长大,直到7岁才回到海门。

从十六铺来到青龙港,下了船,父亲对他说:“孩子,你将来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张峰还记得,那是一个冬天,夕阳西下,暮色苍凉,举目都是茅草房,汽车也破破烂烂的,开在路上尘土飞扬。从繁华的大都市乍然来到看起来荒凉陌生的地方,年幼的他哇地一声哭了出来。

回乡第二天,张峰加入了村里同龄人玩耍的队伍。但是,他对上海的怀念与向往还一直埋在心底。

几十年过去,海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为了发展地方乡镇企业,当时在海门县新余乡工业公司工作的张峰终于又重新踏上上海的土地,洽谈业务。

2006年,张峰调至开发区管委会负责招商工作,与上海的往来更加频繁。从上海引进的一大批项目,都有他的参与,包括第一个落户开发区的央企宝钢,借世博会“热度”、又兼具“海门”“宝钢”之名的“海宝工业园”……

如今,张峰专门负责开发区智能制造产业,几乎每周都要来上海。

新民晚报记者 杨洁

江苏海门

海门,是江苏省南通市代管的县级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与上海隔江相望,被誉为“北上海”。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海门开发开放的重要窗口和经济发展的主要战场,是长三角北翼承接上海和国际资本梯度转移的黄金地区。园区创建于1992年,是江苏首批省级开发区之一,2013年1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