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枝玉叶根如何长大(从粗枝大叶到)

8.80亿元目前,这项技术推广至安徽六安、安庆、合肥以及浙江等地30多家企业,有力推动了安徽及全国黄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主产区安徽六安市2020年黄茶产量与产值分别为2012年的5.89倍和13.94倍,近三年累计新增产值8.80亿元,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金枝玉叶根如何长大?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金枝玉叶根如何长大(从粗枝大叶到)

金枝玉叶根如何长大

8.80亿元

目前,这项技术推广至安徽六安、安庆、合肥以及浙江等地30多家企业,有力推动了安徽及全国黄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主产区安徽六安市2020年黄茶产量与产值分别为2012年的5.89倍和13.94倍,近三年累计新增产值8.80亿元。

前不久,在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安徽农业大学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宛晓春教授主持的“黄茶加工关键技术体系创新与健康属性挖掘”荣获一等奖。

从2012年探索夏秋茶高效利用,到2022年获得省级一等奖,历经10年时间,伴随着以宛晓春为代表的一大批茶学专家的科技攻关,大别山区黄大茶实现了“华丽转身”,从不知名的“粗枝大叶”变成了如今市场上炙手可热的“金枝玉叶”。这当中,科研人员也走出了一条从基础科研开始的科技成果转化之路。

挖掘黄大茶背后的价值

2012年,长期从事茶叶研究的宛晓春发现,低档夏秋茶产品价格低,劳动力成本高,弃采现象非常普遍,茶叶原料资源浪费严重,适销对路的中档茶叶产品开发严重滞后。

经多次调研,宛晓春认为,夏秋茶增产增收潜力巨大,他为大别山茶产区算了一笔账:“如开发中档夏秋茶新产品,平均每亩可增产20公斤,每年增加产值60亿元以上。”

怎么才能让夏秋茶资源高效利用起来?宛晓春认为,必须要发挥高校的科技和智力优势助推产业发展。

黄茶是中国特有的茶类,安徽省大别山区是全国黄茶的主要产区。长期以来,由于黄茶品质形成机理不清晰,健康属性不明确,再加上加工依赖单机作业,效益低、产业规模小。黄大茶是黄茶的一个品种,采用夏秋茶制成,其叶大、梗长、汤色黄,具有典型的“锅粑香”,但因卖相不好,没有竞争优势。

宛晓春和团队开始认真琢磨,觉得必须让黄大茶的价值被更多人认同,才能赢得市场。

在宛晓春看来,要想让黄大茶走向市场,必须运用科学方法,从基础研究做起,挖掘出黄大茶的价值。

茶叶作为中国的“国饮”,千百年来所形成的名茶品牌早已深入人心,春季名优茶一直是传统茶叶消费的主导品种。宛晓春认为,传承几千年的茶叶浸润了优秀的中华文化,虽然由于采摘与加工工艺的不同,导致我国六大茶类各有特色,但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各类茶在健康功效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黄大茶在感官上没有优势,那就从健康功能做起。”宛晓春带着课题组开启了漫长的科研攻关路。2016年,课题组取得重大突破。课题组让小鼠连续25天摄入高脂,同时饮用黄大茶、红茶和绿茶茶汤。通过研究比较ICR小鼠糖脂代谢以及体重、饮水量和摄食量,课题组发现仅黄大茶能够显著降低实验组小鼠的空腹血糖,且小鼠对黄大茶茶汤耐受性更好。这说明黄大茶具一定的降血糖效应。

在健康受到高度关注的今天,有健康功能的茶叶能够快速赢得市场的“青睐”。这项研究成果一经发布,很快就在市场上掀起了“黄茶热”。

黄大茶就像一个“宝库”,不断涌现的研究成果让课题组很振奋。“这才能体现出科研的价值,我们不仅要传承灿烂的茶文化,也要告诉老百姓茶叶的健康价值。”宛晓春说。

随着研究的深入,课题组又有一项重要发现。“拉老火”工艺是黄大茶最为特殊和重要的一道工序,高温烘焙不仅赋予黄大茶独特的香气和滋味,还显著提升了其降糖的生物活性,但其中关键活性化合物尚不明确。

于是,课题组采用溶剂萃取、色谱分离和分析化学技术对黄大茶及其不同溶剂萃取部位进行研究,终于筛选出其中具有较高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化合物。

系列科研成果让昔日难进“大雅之堂”的黄大茶火了起来,也让黄大茶的市场销售迅速走红。

用科研成果助茶农走上“致富路”

在宛晓春看来,好的科研成果不能仅仅停留在论文中,必须转化为推动发展的生产力,让产业兴起来、茶农富起来才是最终目标。

这些年宛晓春带着课题组跑遍了茶叶主产区,他对黄大茶的生产情有独钟。每年,他都要跑到大别山区调研几次。宛晓春发现,面对旺盛的市场需求,原先传统的手工采摘加工方式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创建黄大茶连续化加工生产线这一课题摆在了宛晓春和他的团队面前。

对此,宛晓春很有底气:“我们实验室有茶树生理生态与种质创新、茶树次生代谢与品质化学、茶的健康功能及作用机制、茶叶质量安全与加工利用四个研究方向,能够为茶叶研究生产提供全链条的科技支撑。”

经过攻关,宛晓春带领团队发明了杀青和湿热闷黄一体化新设备,一改传统的制茶工艺,茶叶杀青后直接进入闷黄滚筒,利用鲜叶杀青产生的热量进行湿闷,解决了不能连续进行杀青与闷黄流程的难题;团队还创新了基于图像色差技术的闷黄程度量化评判技术;建立了空气热能监控系统,通过监测进出闷黄设备的温度和湿度、计算热能消耗、调节时间,实现闷黄程度精准可控;集成了PLC控制系统,研建了首条黄大茶连续化加工生产线,使生产效率提高了8倍。

目前,这项制茶技术已推广至安徽六安、安庆、合肥以及浙江等地30多家企业,有力推动了安徽及全国黄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主产区安徽六安市2020年黄茶产量与产值分别为2012年的5.89倍和13.94倍,近三年累计新增产值8.80亿元,新增利润1.28亿元,农民每亩茶园增收2000—2500元/年,有力促进了大别山区茶农增收。

市场的需求就是科研方向

在此基础上,宛晓春带领团队在黄大茶的产品标准、产品研发等方面继续发力,牵头先后制定了《黄茶加工技术规程》和《黄茶》国家标准,创建以“三闷三烘”技术为核心的《皖西黄茶加工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填补了黄茶加工技术标准的空白。

此外,团队采用多层级多孔径膜脱氟技术,发明了低氟速溶茶,氟脱除率达90%以上,茶多酚、儿茶素等有效成分保留率在99%以上;集成远红外提香、超高温杀菌和无菌冷灌装技术,开发了保持原茶风味的黄大茶、玉米须黄大茶、茉莉黄芽茶和黄大茶速溶茶等多款产品,真正让黄大茶成为富民产业。

“市场需求就是科研方向。”在宛晓春看来,围绕重大需求潜心去做“接地气”的科研,能让科研的路子越走越宽,同时也倒逼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科研向更高阶跃升。基于基础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正在不断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

据统计,围绕黄大茶的研究,课题组先后获发明专利5件,实用新型2件;制定国家标准2项,地方标准1项;发表论文18篇,其中SCI/EI论文14篇。

记者 吴长锋

来源: 科技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