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克己复礼理解(克己复礼辨)

关于克己复礼理解(克己复礼辨)(1)

《古文字类编》中的“履”字字形分析。

关于克己复礼理解(克己复礼辨)(2)

《古汉字对照字汇》中的“复”(復)字字形流变。

关于克己复礼理解(克己复礼辨)(3)

《古汉字对照字汇》中“复”字字形流变。

关于克己复礼理解(克己复礼辨)(4)

《甲骨文字典》中“复”字的字形及释义。

文/图 唐正鹏

《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一语,往往被人们误解误读,并由此而对孔子的原始儒学产生怀疑乃至于妄加非难。

原句: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

对这句话,今人或释为:“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认为你是仁人。”或释为:“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还有一种很有影响的解释:“克制自己,恢复或复辟(周代)礼制,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就都归于仁了。”由是而得出“孔子泥古不化,复辟周代礼法,开历史倒车”这类结论。

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古代语言文字因流传时间久远,加之存续空间的变化,文献资料不仅难以统一,且多有缺失或残缺不全。还有少数人积学不够、视野拓不宽,治学不严谨,解读典籍不是晦涩难懂,不知所云,就是牵强附会,漏洞百出。因此,解读古典典籍切不可犯二忌:一是忌断章取义。对古籍中的篇章进行随意裁撤,孤立地看待某个观点,随意掺杂个人的想法。二是望文生义。对典籍中的字词和句读不考证、不推究,以今解古,妄加推测。故而,阅读和理解古典典籍,不仅要注意文字句度的考据,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关照上下句、上下篇乃至全篇的意思连贯统一。“克己复礼”之所以被长期误读误解,正是犯了此二忌。

要正确解读“克己复礼”的文意,关键要从汉字学和古典文献学这两个层面正确解读好“复”、“礼”两个字。

“复”,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清代段玉裁注):“往来也。辵部曰:返,还也。还,复也。皆训往而仍来。今人分別入声去声。古无是分別也。”可见,“复”的本义为“往而仍来”之意,如训为“回归”、“恢复”和“复辟”仅得其中一半之意。对于每个字字义的确认,必须考虑这个字所在文献典籍的时代和语境,不可妄加揣测臆断。《论语》属于先秦时期形成的典籍,故而“复”字在这个时代是有其确义的。根据文意,将“克己复礼”的“复”字训为“往来”、“回归”、“恢复”、“复辟”显然是不确当的。那么,“复”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宋代朱熹在《集注》中说:“复,践言也。”但未言明出处。倒是与孔子同时期解读《春秋》的《左传》可以说明“复”字具有“履行”、“践行”之意。《左传》僖公九年荀息说:“吾与先君言矣,不可以贰,能欲复言而爱身乎?”同书中还有哀公十六年叶公说:“周仁之谓信,率义之谓勇。吾闻胜也好复言,而求死士,殆有私乎?复言,非信也 ;期死,非勇也。子必悔之!”这里的“复言”都是“践行诺言”的意思。此外,从汉字学的角度看,春秋战国时期的汉字,同一字往往因邦国不同而稍有差异,但在构成汉字的符号使用上基本一致。“复”与“履”字在流变过程中,存在字形相似的情况,这说明这两个字的字义在当时有相通的可能。虽无确切的证据,仍可备一说。故此,“克己复礼”句中的“复”字当训为“践行”、“履行”之意。

“礼”,在这里绝对不能解读为一成不变的《周礼》,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对孔子哲学观的把握和界定。孔子对世界和事物的看法,并非墨守成规和泥古不化,大量的文献证明,孔子的哲学观是辩证的、与时偕行的。因此,孔子“克己复礼”中“礼”,绝对不是原原本本的《周礼》,而是顺应时代的要求,在扬弃《周礼》文化精神基础上通过“损益”过后创新改革过了“礼”。这个观点在《论语》这部书中得到了证实——《论语·为政》:“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据此,我认为“克己复礼”应该这样解读:控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遵守和践行所处时代的礼法制度(礼乐典章制度)。

版权声明:“大美湖湘”头条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目前本平台尚未实行稿费制,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通过私信进行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投稿/纠错邮箱:239475693@qq.com。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