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各个典故表现的性格(古人曹操字孟德)

曹操各个典故表现的性格(古人曹操字孟德)(1)

曹操画像

为什么名字的"字"是汉字的"字",而不是孙子的"子"?想必这是大家小时候都会困惑的问题。并且刚开始学习写"名字"的时候,会经常写成"名子",然后被老师反复的纠正后,才会记住。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呢?

众所周知,古代人都是既有"名",又有"字"。比如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刘备名备,字玄德;岳飞名飞,字鹏举。那么曹操为什么会字孟德?而且为什么古人要这么麻烦,必须要有"名"有"字"才可以,这两者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

曹操的名字是由父亲所取,代表了"德操"

其实在古人心中,名字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两个概念,就连起的时间顺序都不一样。"名"是在一个孩子出生满百天的当天,由孩子的父亲或者祖父所起。就比如在曹操出生一百天后,他的母亲抱着他去书房,找到了他的父亲,让他为曹操起名。

曹操各个典故表现的性格(古人曹操字孟德)(2)

曹操 影视剧形象

曹操的父亲将曹操抱了过来,仔细看了一眼,发现这孩子长得有点丑,忍不住说了一句"操",于是这孩子就叫曹操了。当然,这不过是个玩笑,实际上曹操的"操",代表的是"德操"的"操"。古人起名也和现代人一样,大多都是表达对自己孩子的一种美好期盼或者是祝愿。

"字"则是在孩子成年礼的时候,由德高望重的人来取。一般来说,古代男子在20岁,女子在15岁时,就可以拥有自己的字了。而且"名"和"字"都是有联系的,比如刘备字玄德,合起来就是备德;岳飞字鹏举,合起来后就是飞鹏;张飞字翼德,合起来就代表着飞翼。

曹操各个典故表现的性格(古人曹操字孟德)(3)

曹操 影视剧形象

至于曹操字孟德,和他的"名",合在一起自然就是德操。而"字"在古时候可是非常重要的,若是一个人在那时候没有"字",是会有异样的眼光的,这究竟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字"在古时候象征着社会身份,代表着尊称

实际上,"字"在古时候代表的是一个人是否具有社会身份。因为在那个时候,"名"代表的是卑称,而"字"代表了尊称。别人称呼你的时候,只能称呼你的"字",而不能唤你的"名"。就比如刘备叫诸葛亮就只能是"孔明先生",而不是"亮先生"。

曹操各个典故表现的性格(古人曹操字孟德)(4)

周瑜 影视剧形象

尤其是有些"名",被别人唤着也不好听。像是诸葛亮的"亮"、赵云的"云"、关羽的"羽"、周瑜的"瑜"都还可以,但要是换成刘备的"备"、司马懿的"懿"、孙策的"策",特别是曹操的"操"这要怎么让别人喊?

因此"字"其实就相当于古时候,人们交往时的一张代表自己的"名片"或者说一个"马甲","字"的出现可谓是方便了如何称呼他人,对平辈或者长辈类人称"字",更是凸显了礼貌与尊敬。若是有人忽然直接唤别人"名",那就有点不敬的意味了。

曹操各个典故表现的性格(古人曹操字孟德)(5)

诸葛亮 影视剧形象

每个人自称的时候,就只能用自己的"名"而不能用"字"。"名"其实是古时候人们用来自己称呼自己,用来表达一种谦逊,谦虚的姿态。但由于有些人的"名"就连自己都不好意思念出来。所以哪怕曹操日后成为了丞相,但也只能说我曹操怎么样怎么样,而不能说我曹孟德如何如何。

不过正是因为曹操这个"名"有一丝丝的尴尬,所以还为此衍生出来了一个特别的礼仪,也意外影响到了其他人,这个礼仪就是"参拜不名",它是专门为那些不好自称"名"的大臣们演变而来,那么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曹操各个典故表现的性格(古人曹操字孟德)(6)

曹操 影视剧形象

"名"、"字"与"号"最大的区别在于:"号"是自取

古代大臣们上朝的时候,总是会有礼仪官喊官职加上姓名,比如赵云在日后觐见刘备的时候,礼仪官就会喊道:翊军将军,云觐见。而到萧何见刘邦时,礼仪官就要说:相国,何觐见。但是有了"参拜不名"的待遇后,礼仪官只用喊"相国觐见"就可以了。

至于曹操,就从礼仪官的"丞相,操觐见"变为了"丞相觐见"。这样一来,确实更舒服了。因此古代的时候,"名"是卑称,"字"是尊称,自称用"名",他称用"字"。而且,在那个时代,你若是直接唤别人的名字,那基本上就跟骂人差不多。

曹操各个典故表现的性格(古人曹操字孟德)(7)

曹操 影视剧形象

既然都已经说到这里了,那就顺带再讲解一下"号"吧。只要大家留心观察过,就会发现古人有不少人有"号"。比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李商隐号玉溪生、苏轼号东坡居士、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唐寅号六如居士等等。

"名"、"字"与号最根本最大的区别就是:"名"、"字"都是由父亲或者长辈们决定的,而"号"则是由自己定下的,可以用来自称,大多都是用来表达某种志趣,或者是抒发某种情感。而且"号"也可以自由更换,要比"名"、"字"方便多了。

曹操各个典故表现的性格(古人曹操字孟德)(8)

曹操 影视剧形象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号"逐渐消失,而在民国时期还是有人保留着取"字"的习惯,比如:鲁迅先生,字豫才;茅盾先生,字雁冰;老舍先生,字舍予;郭沫若先生,字鼎堂;沈从文先生,字崇文等等,但是"号"已经彻底消失,只剩下"名"和"字"。

可到了现代,基本上就没有"字"的存在了,只有简简单单的一个名字,可以代表自己。那么为什么"字"、"号"会渐渐的消失于时间的长河中呢?它又代表着什么呢?

"字"和"号"的消失,代表着敬语体系的崩溃

从民国时期还有不少人取"字",而到了近现代时期,几乎没有"字"与"号"的出现,就能基本断定是这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一些事情,使得"字"和"号"自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在这一时期,正是中西方文化不断融合的时期。

曹操各个典故表现的性格(古人曹操字孟德)(9)

老舍先生

所以,很有可能"字"与"号"的消失,是中西方文化冲撞后造成的结果——当时"西学东渐"盛行,西方国家的文化不断传输到中国,而一群有志向的文人们,率先完成了自己思想上的转变,创新了自己的文化理念。在他们的影响下,大家开始认为"字"与"号"其实是比较繁琐的存在,便很少再去使用,渐渐的就消失了。

不过今天"字"、"号"虽然被废除了,但是中国人至今还是不习惯直呼别人的姓名,除非点名的时候,甚至连父母都不会轻易叫孩子全名,朋友和爱人之间连名带姓的喊人也并不是很多见,大多时候还是唤的昵称或是爱称。

曹操各个典故表现的性格(古人曹操字孟德)(10)

曹操 影视剧形象

如果有一天,你的母亲突然叫你的大名,那八成就是你又惹母亲生气了。不过也是因为"字"的废除,中国的敬语体系逐渐崩溃,开始泛化,一开始我们叫同志,后来叫老板,再后来是美女、帅哥、靓仔,而最近几年又改成了老师,也不知道下一个开始泛化的词又是哪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