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的正能量稿子(光明文化周末版)

爱国三问 志存高远

——读张苠国画新作《爱国三问图》

作者:刘风雷(天津市作协会员)

近日,著名美术家张苠创作完成了《爱国三问图》这幅表现天津人物的国画作品,初读画作,令我震撼、惊喜。作品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有丰厚的政治内涵和浓烈的现实意义。

爱国的正能量稿子(光明文化周末版)(1)

爱国三问图张苠/绘

《爱国三问图》展示了“南开之父”、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先生一脸刚毅、一身正气的形象。画面是南开大学首任校长、教育救国理念的实践家张伯苓在1935年南开大学一次开学典礼上发表讲话的场景。作者张苠在画卷的左上部题款中注释了“三问”的内容,即张伯苓先生大声疾呼,对学子们提出的庄严的“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当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后,正变本加厉,预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张伯苓校长当时提出的这“三问”,具有最直接的现实意义,号召学生们首先要做个爱国者,为拯救中华而发奋。足见教育家张伯苓办教育,治学严谨,教书育人,始终把德育摆在首位,办教育不仅让学生增长知识和本领,更注重教他们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他要求学子做爱国者,爱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爱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爱我们中华灿烂的文化,爱我们勤劳勇敢善良的骨肉同胞,为让中国好起来而读书,而不懈奋斗……张伯苓的讲演,激发了热血青年的爱国情怀,学子们认识到国家正处于生死存亡之际,感受到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不少学生从此投入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中。

张苠创作《爱国三问图》的灵感,源于北辰编辑出版的《天津北辰英雄谱》中记述爱国教育家张伯苓的纪实文章,他为张伯苓的爱国的教育理念所感动,于是选取了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向学子们提出爱国三问作为典型情节,以国画为载体,开始思索、创作这件作品。

艺术创作离不开“三源”,即传统、造化、心源,这三源有机融合方能产生佳作。对于传统,张苠始终坚持谢赫的“六法”准绳,师古而不泥古,自出手眼,画出自己心中之象。关于造化,张苠没有亲身经历,而是靠读取有关张伯苓校长的读物,间接获取相关信息。在表现手法上,诸如构图、造型、设色等方面均选取“搜尽奇峰打草稿”“九朽一罢”的创作态度。构图采用纪念碑式,画中主人公和讲演台组成一座丰碑,立于天地间,画中一炷香式题款强化了这一画境。造型上,突出了神的刻画,校长双目流露出长辈对后生慈父般的爱与深深的期待。手是肖像画创作的第二形象,其右手指的屈伸展示了讲演者的激情,紧握讲台桌面的左手则显示讲演者的坚定信念,还有服饰、麦克风和讲台上南开大学建校初期的校徽等,作者都进行精雕细琢。在色彩处理上,大块的墨色汉服,使得画面庄重严肃,而讲台前的一组鲜花,作者没有选取五颜六色的花,而是选取单一色彩的一品红,这一簇红色和画中的几方红印章及麦克风上的一点红遥相呼应,寓意年轻学子自强不息的报国之志。

“爱国三问”,既是历史之问,也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爱国三问,我们就是要世代问,世代答,让爱国主义的大旗世代飘扬!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09日1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