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汉字文化及演变过程(汉字的发展及特点)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汉字的字形和构字方法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从甲骨文到小篆的古文字阶段。此阶段的汉字形态较为繁复,切单字形态多变;而是从小篆到隶书的近代文字阶段。这一阶段,汉字形成了较稳定的构字和书写规范。
从成型工具角度来看,汉字可分为书刻字和印刷字两种。在印刷术出现之前 ,行文记事多用毛笔写于竹筒、锦缎及纸张上,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的书法艺术。书刻字往往笔形顺畅,结构姿态,文字包含着书写者的情绪与性格。印刷字起源于宋代,自此汉字笔形与结构进一步得到固化。下面我们就按照书刻汉字的发展进程,来介绍汉字的发展及特点。
一、甲骨文
甲骨文盛行于殷商时期,是早期人们刻写在兽骨和龟甲上用于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甲骨文主要采用象形的构字方法,也有少数指事、会意的构字形式,但它几乎没有形声字,这说明先生造字主要以对自然的描绘为主,以显示汉字的图形性质。
甲骨文的字体形态变化极大,通常同一个字有许多不同的写法,据考证”羊“字竟有45种写法。甲骨文与以后出现的金文、石鼓文以及小篆在字体上有许多相同或相近的地方,由此可看出汉字的演变从古至今是一脉相承的。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软有硬,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有的纤细如发,有的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不一定 ,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在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严格的讲,中国的书法是由甲骨文开始的,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书法的三大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深度研究甲骨文的形态、结构中所包含的韵律,对我们理解、领悟中华文化与现代设计的产生大有裨益。
二、金文
金文也叫”钟鼎文“,是指铸刻在钟、鼎器物上的铭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自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是先秦书法的主要内容,它从甲骨文演变而来。殷周初期的金文从文字结构到笔画都与殷商的甲骨文相近,他们均带有记事图画的痕迹。只是由于金文铸造与甲骨文镌刻方法的差异,是金文显得更加圆润、肥厚。至西周昭王后,金文逐渐趋于整齐雄伟,到战国末期,则和小篆类似。
三、石鼓文
石鼓文是唐代在陕西凤翔发现了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称”石鼓文“。内容介绍了秦国国君游猎的10首四言诗,亦称”猎碣“。今中国考古界一般认为是战国时代秦国的遗物。石鼓文的字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
石鼓文继承了西周金文的书法特点,其笔画圆劲挺拔、结构底蕴浑厚,风格朴茂自然,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深受推许和珍爱,有”书法第一法则“之美誉。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变革时代。在政治上,诸侯各霸一方,在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在书院中更是百花争艳,诞生了兵器文字、玉器铭文、古玺文、货币文等各具特色的文字形态,其中又以鸟虫书最为突出。鸟虫书是金文长期发展的结晶,其文字的装饰性对后世的字体设计影响深远。
四、小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废除了战国时代各国的文字,将统一前秦国在大篆的基础上进行简化而创制的本国文字书写形式——”秦篆“在全国推广。相对于大篆,称为”小篆“。小篆笔画粗细基本一致,结构间距匀称,字形狭长、方圆自然。
自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小篆成为汉字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是汉字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小篆受到历代书法家的尊崇,产生了许多写小篆的大家,为汉字及中国文化的传承做出了贡献,由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出巡九州都要立碑记功,而碑文都由李斯书写,所以李斯便成为书写小篆的代表。
五、隶书
隶书起源于秦,兴盛于汉。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将小篆定为法定书体,然而由于日常奏事繁多,加上篆书笔画太繁重,书写起来很费事。相传隶卒程邈因罪被囚禁在狱中,经过十年深思,将篆书笔画和结构作了简化,吧圆转的用笔变为方折。这种字体音书写方便很快就在公文文中得到应用。又因为程邈的身份为”隶“,人们便将他发明的这种字体称为”隶书“。
秦代的隶书未臸成熟,融篆、隶于一体,其用笔全为折笔,但结构还保留篆书的特点,史称”古隶“。
到了西汉时期,隶书将篆书得圆匀笔画逐渐方正平直化,结束了过去数千年的古文形体,开辟了以后2000年来的汉字形体,东汉后期,隶书趋于工整轻巧、结构严谨、壁画方折,笔的顿势犹如蚕头,横挑或捺脚收处向上伸展,有如燕尾,固有”蚕头燕尾“之称,成为汉隶的典范,其中又以《礼器碑》最为著名。
六、楷书
楷书也叫真书,这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其字形较为方正,是在汉隶的基础上演变而来,以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发展和普及,汉隶在地形成今天的方块汉字的过程中,同时也孕育了行书与草书。
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家将楷书推至极致,创造出结体严谨、笔画挺秀、与现代印刷楷体在字体方面几乎一致的文字。其中,欧阳询书方圆兼备、那个那个劲险峭拔,用笔、结体十分严格,颜真卿书结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柳公权书给人以精悍利落的感受。经过历代演进,楷体形成笔体平稳、结构匀称、章法整齐、便于阅读的特点,成为汉字的标准字体。
此外,南北朝时期的碑刻书画作品——魏碑,是中国文字的一个宝库,其中又以北魏的水平最高,由于魏碑书体都是楷书,因此也称为”魏楷“。
七、草书
草书产生于秦汉时期,有”章草“和”今草“两种,是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章草是早期的一种草体,其横竖古朴如隶,字字独立,撇捺分明,不相连属。
今草为后汉时期张芝由章草演变而成,,其书写较章草更快,且整篇连绵不断,字字顾盼呼应、贯穿一气,不仅让书写更为快捷,而且兼顾章法、笔形等视觉因素,是依形传达美韵和意图的完美体现。
现代字体设计充分运用了草书中的顾盼呼应、贯穿一气的结体和章法,通过其内在联系达到视觉节奏上的和谐美感。
八、行书
行书为东汉末年刘得升所创,他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行书吸收了草书放纵的特点,突破楷书用笔的严谨,从而创造了草书、楷书融为一体的书体,然而行书在汉末并没有普遍的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古人将王羲之的兰亭序封为天下第一行书,其笔势遒丽劲健、字体圆融通充和,给人以灵动精致,潇洒出尘来的感觉,不愧为历世楷模。
到了唐代,行书随楷书的发展而日趋成熟,各个经典之作就诞生了,例如《岳麓寺碑》《云辉将军碑》《蔡侄文稿》。
篆、隶、楷、草等各种书体,都有其一定的书写规则,唯有行书例外。由于行书叫楷书书写便易,又不是草书那般难以辨认,因此,行书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一种字体,在现代设计中应用也非常广泛,除了彰显中国文化外,更多的是展现笔体间顾盼呼应、形势相间、形式相接,视觉流动产生的无穷美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