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赵云历史人物故事(与赵云形象原型小考)

今天和读者朋友,谈谈演绎作品中、赵云形象的原型来源。

《三国志》未曾提及赵云具体相貌(裴注有提及身高(八尺,约合今天184cm)和气质(姿颜雄伟))。可知目前流行的“银枪白马少年郎、驰骋沙场纵英狂”的骁武形象,主要来自古代小说家的美好愿景。

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个少年将军,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次日,瓒将军马分作左右两队,势如羽翼。马五千余匹,大半皆是白马。……云挺枪跃马,直取麴义。战不数合,一枪刺麴义于马下。--《三国演义 第七回》

浓眉大眼,阔面重颐,银枪白马,威风凛凛。你要是不说这是赵云,我还以为是亚瑟王罗宾汉类似的演绎形象,在中西方达到惊人的一致。一言蔽之,即“英俊潇洒的白马王子”。

通过比对裴注《三国志》以及《后汉书》,我推测:小说演义中赵云的外貌形象,主要来自其旧主“公孙瓒”;赵云的戎装形象,则来自公孙瓒的骑兵扈卫“白马义从”

以上谨代表个人观点。

本文共三部分:(1)公孙瓒;(2)白马义从;(3)赵云其人。

公孙瓒

公孙瓒,不同于三国演义中的油腻中年汉子形象,信史所载公孙瓒,是一位惊人的美男子:相貌堂堂,声音洪亮,能言善辩;而且还勇猛过人,武艺出众。虽出身豪门,却因生母不受宠爱,所以完全靠个人奋斗而成功……完全是韩剧男一号的标准配置。

公孙瓒字伯珪,辽西令支人也。家世二千石。瓚以母贱,遂为郡小吏。为人美姿貌,大音声,言事辩慧。--《后汉书 列传第六十三》

公孙瓒字伯珪,辽西令支人也。为郡门下书佐。有姿仪,大音声。--《三国志 魏书八》

《后汉书》与《三国志》记载类似,除后汉书补了一句公孙瓒出身豪门、但完全依靠个人奋斗(因生母卑贱),其余皆同。

简要赵云历史人物故事(与赵云形象原型小考)(1)

白马长史公孙瓒;美姿貌,大音声,言事辩慧

公孙瓒久居幽州,与乌丸杂胡接壤,双方经常爆发武装冲突。有次遭遇鲜卑骑兵突袭,瓒自持两刃矛,率部大呼冲锋,披甲陷阵,乱枪戳刺,击溃鲜卑骑士,得以幸免。

尝从数十骑出行塞,见鲜卑数百骑,瓒乃退入空亭中,约其从骑曰:“今不冲之,则死尽矣。”瓒乃自持矛,两头施刃,驰出刺胡,杀伤数十人,亦亡其从骑半,遂得免。--《三国志 魏书八》

公孙瓒英俊潇洒,膂力过人;烈马长枪,悍勇善斗。边地胡人畏惧公孙长史,把他的相貌画成图、作靶子,骑马射中者为至高荣耀。

(胡人)乃画作瓚形,驰骑射之,中者咸称万岁。虏自此之后,遂远窜塞外。--《后汉书 列传六十三》

赵云在演义中浓眉大眼,气宇轩昂,长身玉立,快枪烈马的形象,完全和信史中的公孙瓒相吻合。赵云身长八尺,体格魁伟;但是否浓眉大眼,擅使长枪,因年久失考,无人可知;公孙瓒则确如所述,白纸黑字,无可置疑。

白马义从

白马义从是公孙瓒在边地和胡人作战时组建的骑兵亲卫扈从。人数极少,仅数十人;大约用于随主将陷阵、或护卫中军的职责。白马义从极精锐,皆善射之士。界桥之战后消失于记载,应是被袁绍消灭了。界桥之战是东汉末期、著名的以少胜多,凭弓弩火力压制骑兵群的战役。之后有机会、我会新开文章介绍;因不是本文重点,在此不多展开。

注:关于白马义从数量。《后汉书》记载为数十;王粲《英雄记》写作数千,当为传抄讹误。以公孙瓒初平年间的统治范围,很难想象麾下可以凑齐数千白马(白马极为稀少)。

  • 战马

战马是稀缺战备物资。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百废待兴,汉高帝甚至无法从天下凑齐4匹毛色相同的马(作为拉车的御马)。只好搞些黑的、红的、黄的、花的杂色马凑合着用。而相国、将军们甚至只能乘驴车、牛车。

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史记 平准书》

钧驷:毛色相同的四匹马。

战马吃草是远远不够的。今天的马还得吃豆饼甚至配鸡蛋。西汉初年,战马要吃粟(小米)和大豆。一匹战马几乎顶十人之食量。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武帝时期;在张骞通西域,引进苜蓿草后,才有所缓解。但战马依然为极端稀缺的战备物资。

  • 白马

白马在两汉时期是一种特殊符号,唯有勇猛善战之士才有资格驾驭。白马本身就稀少,加之战场上白马颜色显眼,方便己方士卒观察跟随。因此白马骑手的危险系数也成倍提高,经常成为对方弓弩手的狙杀对象。

公孙瓒中军护卫,皆善射敢斗之士,数十人同乘白马,威风凛凛,光彩耀眼。乌丸、鲜卑皆避下之。此即“白马义从”

瓒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乌桓更相告语,避白马长史。--《后汉书 列传六十三》

简要赵云历史人物故事(与赵云形象原型小考)(2)

善射之士数十以为左右翼,皆乘白马

敢在战场上乘白马者,皆悍勇死斗之士。汉末三国时代,除“白马长史”公孙瓒,还有“白马将军”庞德。

庞德镇守边陲,常与关羽交战,身骑白马,纵横驰骋。西凉人善射(庞德为南安狟道人,属凉州),一箭命中关羽兜鍪,关羽惊吓过度。汉兵皆畏惧庞德,称其:白马将军。

(庞)德常曰:“我受国恩,义在效死。我欲身自击羽。今年我不杀羽,羽当杀我。”后亲与羽交战,射羽中额。时德常乘白马,羽军谓之白马将军,皆惮之。--《魏书十八》

  • 赵云与“吏兵义从”

赵云是否属白马义从?很遗憾,目前没有明确史料指代赵云曾服役于白马扈从卫队。

白马义从出现于公孙瓒在幽州讨伐胡人时期。赵云本人是常山真定人,属冀州,非幽州。死士护卫,通常优先宗族、乡党、同州郡之人;白马义从人数极少,且无明确指向招募河北(黄河以北)人,故无法断言赵云为白马义从出身。

再者,白马义从“皆善射之士”。而赵云之本传、以及裴注(主要来自《云别传》)仅谈到赵云忠勇果敢,并无提及赵云射术。斗将如果射术精良,三国志必然提及,比如董卓的“双带两鞬、左右驰射”,太史慈的“猿臂善射”,吕布的“辕门射戟”等。

关于赵云的射术,完全不见记载,恐怕骑射非云所长。但如射术不够出众,是无法进入白马扈从的。

《云别传》记载赵云率“本郡义从吏兵”往投公孙瓒。

(云)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云别传》;取自裴注三国志

赵云本郡为冀州常山郡;而公孙瓒出身幽州辽西郡。义从,大体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归化了中央王朝的异族军队”,一种是“志愿兵”

东汉常山郡不与边地接壤,很难想象赵云在出道之前,手下就盘踞着一支异族军队,难道赵云是混血王子么?所以“义从吏兵”之合理解释,应为后者:即赵云招募的私人武装;与刘备的“饥民、杂胡兵”,张辽、魏延的“部曲”大体是一个意思。

一言蔽之,赵云的“义从吏兵”,不等于公孙瓒的“白马义从”。

目前网络上有许多关于赵云出身“白马义从”的记载,实际探寻史源,很难确定其真实性。

赵云其人

《三国演义》脍炙人口,影响极大;时间上跨度六百余年(自元末明初成书起),空间上几乎波及整个东亚。口口相传中,赵云白马银枪的少年将军形象(其实这是公孙瓒的形象),也就深入人心了。

简要赵云历史人物故事(与赵云形象原型小考)(3)

血染征袍透甲红 当阳谁敢与争锋

初平二年(191),刘备、赵云初次相识于公孙瓒军中。刘备时为别部司马,领平原令、后升平原相,时年三十。赵云已在公孙瓒麾下服役数载,且早年为常山郡所推举(本郡所举,是否为举孝廉、未明言)此时恐怕至少也得二十大几、甚至逼近三旬了。

换言之,建安十三年(208)长坂之战,演义中陷阵曹营,七进七出的青年将军,现实中可能已是逼近五十的小老头儿了。有些事儿不能细说,说多了害人害己。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

话再说回来,年龄不是问题;作为斗将,最重要的是胆色和心性。赵云以中年之身,怀抱幼主,艰难跋涉,穿越曹军封锁区,成功回到刘备身边。刘禅继位后,赵云累有升迁,官至镇东将军(刘备曾为汉朝镇东将军)。云死后,刘禅为赵云亲笔题写悼词:

“云昔从先帝,功绩既著。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于危险。”

大将军姜维等人附议:

“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礼以厚下,臣忘其死。”

赵云,雄人也。虽不是演义中、快枪烈马的轻侠少年,却真真实实是蹈履忠节、舍命效死的铁骨硬汉。读之更令人心生敬畏。


我是胖咪,头条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加关注,我会定期更新原创三国类文章。

Thanks for reading.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