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奈静物100幅欣赏(印象派里有什么)
想要更快的get文艺知识,接触更多好书吗?《文艺有好书》告诉你!
这是小玉全新的系列文章,你的文艺好书解读,可以更容易。
文艺有好书今日份:《从莫奈到梵高,印象派里有什么》
文艺有好书的今日份:
书名:《从莫奈到梵高,印象派里有什么》
作者:中野京子(日本超一线艺术写作者)
一句话说内容:从印象派艺术家和绘画入手,聊整个巴黎的众生相。
一句话说精华:三个问题,读懂印象派的画 巴黎的文化气氛 资产阶级生活与精神世界。
印象派在包括国人在内的世界人民眼中,可能都是知名度最高、也最津津乐道的。即使并不深入了解西方艺术史的,听到“印象派”这个字的时候,也像听到《蒙娜丽莎》一样亲切。
这种自带流量的属性,让众多叫好不叫座的大师好气哦。
所以,印象派艺术为什么让人如此又爱又恨呢?
中野京子的这本《从莫奈到梵高,印象派里有什么》,从一个很好接受的文化和人性角度,解读了印象派为什么这么有魅力。
要看懂它,并不需要过多的艺术史知识,也不需要深厚的欧洲人文积累。因为中野京子女士,简直太擅长嬉笑怒骂之间聊艺术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她就是八卦艺术史的鼻祖,祺四和小顾的祖师爷(或者祖师奶……)
中野京子,不做学院派的艺术史专家。
这本书分为了八大章节,下面小玉通过三个问题,给大家讲明白其中精华。
1/3印象派绘画,“新”在哪里?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当代人,印象派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如果你是个有艺术基础的,你大概会回答是瞬间的光影变幻莫测;如果你对色彩敏感,你会认为印象派不把颜料混合在一起、由此呈现出一种明快的色调这点很难忘;如果你是个画面内容关注者,你会觉得印象派的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种轻松明快的感觉。如果你是个纯粹的感官欣赏小白,那印象派大概你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不是不好,但好像也没有大家评价的那么好。
反正对印象派的评价,极少和“美”这个词有关。而且,印象派在诞生之初,不仅不美,还是个“侮辱性”词汇。
所以,印象派“新”的地方,就在于它和传统古典绘画的标准不同。
什么是美的绘画?在印象派声势还没起来那会,学院派美术就是美的制定者。
杰罗姆《皮格马利翁和伽拉忒亚》,这是学院派制定的美的标准。
在1874年,自己组局了一个“无名艺术家展览会”。结果展览一经推出,就遭到了学院派和大众媒体的炮轰,其中莫奈的《日出印象》还被嘲讽说:“这么粗糙,完全就是凭印象胡乱画的。”可是这个侮辱性说法,反而被画家们认为很形象采纳了,于是印象派就此得名。
莫奈的《日出印象》,成为了印象派得名的导火线。客观说,这画确实也不美。
从杰罗姆代表的传统古典绘画和莫奈代表的印象派现代绘画来看,印象派追求的不再是完美的、理想化的美,毕竟这种美更像是一种摆拍 精修图,印象派追求一种街拍——直接走出户外,看到什么就迅速画下来。因此这样的绘画,显得生动而清新,没有过去那么沉重了。
就如同我们当代人喜欢自然的街拍而不是影楼棚拍一样,虽然学院派美术评论家把印象派说的什么都不是,但挡不住当时的大众还有点对这个新艺术感兴趣了。
马奈《奥林匹亚》,印象派先驱,在这之前,哪个娼妓敢这么直接的裸露的盯着你看?
雷诺阿《煎饼舞会》,印象派绘画,表现的就是身边最熟悉的场景和人。
正是这种清新随意的、不需要太多历史文化背景才能解读的、不符合精英们对于古典美的审美要求的、不沉重而是表现自己身边熟悉人和事的印象派绘画,让人们在困惑之余还有点想去看看。
毕竟人都是很有好奇心的。什么,听说专家们对这幅画破口大骂?那好,我得去亲眼看看它有多烂。
然后,大家突然发现还挺喜欢这种新派绘画。而且很多中产阶级还会想,这样的画,是不是也很适合放在我的家里做装饰品呢?毕竟这些小画尺幅不大、内容也令人轻松愉悦,不需要宏大主题那种思考性。
而印象派,是如何实现绘画作品的这种“新”呢?这里就必须提到两大发明和一个阶级的崛起。
第一,照相技术发展,画家可以拿着相片来画了,非常便利。而且摄影的那些构图和色彩大大的刺激了画家们,带给了他们新的创作灵感。
印象派卡耶博特《雨中巴黎》,绘画的构图就是标准的街景照片构图。
第二,软管颜料的发明,让艺术家可以把颜料带出户外作画了,这简直就是松绑了画家只能在室内作画的限制,让印象派发现天地之间有大美的重要原因。
印象派画家可以自由的在户外作画,因此描绘日常风光的作品大量出现了。
第三,资产阶级的崛起,让他们开始琢磨说,为什么那些宗教、史诗题材只能是让贵族和上流社会欣赏呢?没有表现我们日常资产阶级生活、供我们家装装饰以显示品位的绘画吗?于是符合资产阶级都市品味的印象派绘画便大量催生了。
莫奈给妻儿的画,展现出了一个资产阶级女性的时尚穿搭品位和日常行为。
而既然聊到了印象派是符合资产阶级都市品位的,那我们就很想知道,当时作为资产阶级发展中心的法国巴黎,是怎样的文化氛围呢?
下面,我们进入这本书给我们传达的第二个内容。
2/3印象派绘画,展现了巴黎怎样的文化风貌?
海明威说,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巴黎作为“完美的现代化”城市,是怎样的景象?城市化进程中的黑暗,又是什么样的?印象派的画布上给我们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首先,先来说说好的方面,都市景象的欢乐之处。
近代的城市生活,离不开近代的交通工具。印象派时代,蒸汽机车的发展让人们不仅可以拓展自己的出行和娱乐范围,更是让艺术家挖掘旅途本身的一种诗意。
人们通过便利的蒸汽机车在内的交通工具,在短暂的周末假期,也可以去到郊外新兴的娱乐场所嗨皮一场。比如划船、游泳、跳舞、散步、野餐……
莫奈《草地上的午餐》
雷诺阿《游艇上的午餐》
卡耶博特《赛艇》
马奈《森林舞会》
上面这些,都是印象派画家在画布上曾留下的巴黎城市景观。这些包括资产阶级和平民阶层在内的平静、丰裕和轻松的欢乐生活场面,都通过绘画记录了下来。
其次,再来说说一些城市中暗黑的方面。
城市生活从来都是让人又爱又恨的,它可能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说完了那么多美好的、欢愉的城市场景,我们来看看印象派画中,记录了怎样城市的不美好之处。
德加《熨衣妇》
德加《磨坊店》
德加《戴手套的歌手》,从事体力工作的妇女,即使是歌手,也并不是被人们高看一眼的。
在如此开放而美好的巴黎,一切看上去都歌舞升平,但是它推崇的是什么?是悠闲的日子。所以,一切体力工作者是不被看好的。从事体力工作的女性,是被轻视的。毕竟中产阶级以上的贵太太们,以整日喝茶和外出散步为荣,清闲,才是优雅的标志。
卡耶博特《地板刨工》,从事体力工作的男性,地位也很低。
而同样,从事体力工作的男人们,也一样地位不高。毕竟这样的工作是完全出卖劳动力的,在这个大工业发展的时代,他们的薪水不高、工作还很繁重,长年累月中积累了满身的灰尘与汗渍。那些满身珠光宝气和趾高气扬的绅士们,自然是认为他们非常廉价的。
而在那个纸醉金迷的大都市,也一定会产生另一种三观,那就是笑贫不笑娼。于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在印象派画中展露了头角——交际花,或者再直白一点,娼妓。
马奈《娜娜》,被保养的情妇。
我们先来看看马奈画中这个高级交际花娜娜,画中的豪邸就是右侧这位黑衣绅士送她的。你看娜娜肤若凝脂、气色大好,穿着当时最时髦的衣着打扮,让人完全无法想象她发迹前的穷苦底层出身。然而正是巴黎当时保养高级妓女的风气,让无数美貌的穷姑娘半只脚踏入了上层社会圈子。
德加《苦艾酒》,左侧这个清晨就喝烈酒的女人,是个刚与客人春宵一夜得娼妓。
劳特累克《身体检查》,红磨坊舞女娼妓面临的难言之隐。
除了娜娜这样的“幸运儿”,更多娼妓是生活在底层的。比如劳特累克的绘画,就对准了红磨坊舞厅中的舞女娼妓。她们为了生活,浸淫在这个声色风月场,没有人关心她们的爱情、喜怒哀乐、对未来的迷茫和绝望,妓院的丑恶和复杂,在她们身上深深浸透着。
而这些娼妓们的荣光总是一刹的,没落才是主基调。因为,她们是消耗品。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她们无疑是“花期”很短的,她们死于永远还年轻着的新鲜肉体身后,那些貌美而想要往上爬的年轻女孩永远层出不穷;她们死于迅速的衰老和难防的性病,像开败的花一样凋落在泥土里,无人问津。高级交际花玛丽,生前风光无两,23岁的她因肺结核奄奄一息躺在床上,所有男人避之不及,她的床帷,都被讨债者摘走了。
巴黎这座城市是光芒万丈的,也是黑暗的。这也许就是都市的魅力。
而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这段时间里,资产阶级又过着怎样的生活,秉持着何种做派呢?
下一期,《印象派里有什么》和你继续来聊。
我是张小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