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最突出的特点是(理解农业现代化的特点及缺点)

社会发展进步,影响了农村,影响了农业生产,让农业经济从传统的耕作模式,逐渐转向农业现代化生产,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农业现代化最突出的特点是?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农业现代化最突出的特点是(理解农业现代化的特点及缺点)

农业现代化最突出的特点是

社会发展进步,影响了农村,影响了农业生产,让农业经济从传统的耕作模式,逐渐转向农业现代化生产。

我觉得,理解农业现代化生产的特点缺点,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有助于正确的理性的看待乡村振兴。

我认为农业现代化有四个特点,即是机械化,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另外农业经济还有二个不可原谅的缺点。

下面分别谈论。

农业现代化第一个特点自然是实施机械化。

现代经济学的开山老祖亚当斯密这样认为的,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经济迅速发展,社会财富大大增加,就是对人们的劳动进行分工,然后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用机械来代替那么些简单重复的生产动作。

“适当的利用机械,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精简劳动”。

比方说在工业生产中,工人打螺丝的动作,如果用机械来替代,就可以大大的提高生产效率。这个道理在农业生产中更能体现出来。比方说在水稻种植中,插秧如果用人工的话,正常一个人每天最多可以插一至二亩多地。如果采用大型机械的话,每天随随便便的可以插几十亩地,甚至是百几十亩地。机械化收割水稻,比人工收割水稻,效率更加的高得太多。

农业生产中,种植粮食水果蔬菜,养殖猪鱼鸡鸭鹅等等,在各个生产环节中,采用机械化的环节越多,生产效率越高,创造财富越多,说明农业经济越现代化。

没有机械化,勤劳不可能致富的。在稻田地里插秧,不用机械,仅是人工劳作,再勤劳,每天也仅是最多插二亩地,不可能再多了。从这个角度看,要靠种植二亩水稻来致富,真不可能的。

三四十年前,人们种植粮食,基本上是手工劳作,全国绝大多数人在田地里劳动,脸朝黄土背朝天,非常的勤劳,也非常的贫困。

目前农村种植水稻,许多地方已经采用了机械化,基本上是现代化种植了。但是还有少数地方,采用人工插秧,施肥,收割,还是比较落后。

乡村振兴,我觉得农业生产方面,必须以机械化为主,否则的话,即使是大量的人回到农村里去劳作,用人工去种植粮食,估计依然是和几十年前一样的贫困。

农民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机械化的程度越高,生产效率也跟着提高,那么生产的农产品越多,致富的机会越大。我们看那些农业发达的国家,诸如美国德国等等,那里的农民生产过程,就理解他们富裕的原因。举个例子说,有网友说美国一个农民,加一个雇工,二人可以种植约二点四万亩的小麦。我们想像一下,这个机械化程度有多高呢。像那些农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比方说美国,他们农业人口仅占百分之二,大概仅六百万人左右,但生产的食物能够供应全国三亿多人。

如果没有采用机械化,而是手工劳作的话,纵然是在美国耕种,依然也是贫困不已。

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好处是明显的。农民的劳动强度下降,劳动时间减少,休息时间增加,但生活水平提高了。

有网友曾经说,这些欧美发达国家的民众,显非常的悠闲,然后生活水平却很高。这个就是经济发达,机械化普及后的社会情形。

当然,并不是农业机械化了,就可以富裕,但是这个是农业机械化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农业要现代会,机械化必须的一个关键环节。

农业现代化的第二个特点是规模化。工业经济要求规模化生产,才能提高效益,降低成本,农业现代生产也是一样的,要求规模化。

种植水稻,这个稻田,规模必须比较大的,才能够与插秧机收割机相匹配。不可能买了这些机械,然后只种植几亩水稻吧。

俗话说的,用锅煮鸡蛋,一个也是这样的煮,十个也是这样的煮。煮的鸡蛋越多,平均到每个鸡蛋的成本自然是越少。

谈论农业生产规模化,自然要考虑目前的耕地制度。

目前的耕地制度是家庭联产责任制,把集体的耕地分给民众承包。一九八零年,邓小平先生领导的改革,改变原先的大锅饭,采用这个家庭联产承包制度。效果非常的明显,很快的,当年粮食产量急升,民众不再挨饿。

同样的那些耕地,同样的那些人,用不同制度,结果对比明显,全然不同。这是什么道理呢?那就是劳动成果是民众自己享有的,那么生产积极性高。相反,如果劳动成果是集体或者国有的,那么生产积极性低,效率低下。

这个时期的情况,估计那些年龄较大的人还有印象,如果有人谈论这个事情,一定可以说出许多具体的细节来

耕地承包制度,历史上作用很大,但现在呢,明显的不符合农业现代化生产的规模化要求。

怎么解决呢?有些网友认为应该改变目前的耕地承包制度,耕地回收集体,这个样子容易农业生产规模化,可以为农业机械化打好基础。这个观点有很多网友反对的,在几十年前,耕地由集体经营管理,可是并没有带来富裕的生活,而是普遍的饥饿。特别是那些年纪较大的,有六七十岁的人,印象更深刻。

所以把耕地回收,集体经营,这个不行。

解决这个规模化问题,我认为应该先理解经济发展引起的人口变化规律,然后才能找到解决的方式。

中国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的,农村里的人,越来越多的跑到城市里来打工,做生意,居住。城市越扩越宽大,特别是大城市,扩的更大。人口越多的地方,民众越是往这地方跑。而人口越少的地方,民众搬离越多。大家看看,是不是这个样子的。广州深圳珠三角,上海江苏三角,京津冀一体化,重庆成都渝一体化,很明显的说明这一点。

现代经济发展引起人口迁移变化,城市里越来越繁荣,而农村越来越衰落。

这种现象,全世界一样的。发达国家是这样子的,正在发展国家也是这样的,那些现在还是农耕为主的国家,将来也是这样的。

经济发展而造成的人口变化情况,为农业规模化生产创造了条件。

所以适合农业规模化的做法,应该首先是城市振兴,在大城市里,创造优质的生活环境,吸引大量的民众从农村搬到城里定居。这样,农村人口逐渐减少,甚至搬空。这种情况下,农村人少地多,为农业规模化生产创造了客观条件。

目前,政府鼓励土地流转,对解决农业生产规模化有帮助作用。我觉得,如果这个农业要更现代化,那采用其他更激进的制度,诸如改革土地所有制度户籍制度等,估计效果更好。

农业现代化第三个特点是农产品生产专业化。

亚当斯密说,劳动生产力最大的进步,来源于人类劳动的分工。我觉得这个意思应该包括二个方面,一个是生产种类的分工,一个是生产产品的程序分工。

生产种类的分工,有的人专业种植水稻,有的人专业种蔬菜,有的人专业种水果,有的人专业养鱼,有的人专业养猪等等等等。

而生产产品的程序分工,就是分工后,在各个工序中,采用机械化,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

人类经济越发展,分工越来越细化,越来越专业化。经济发展越是现代化,分工也越专业化。工业生产产品是这样子的,农业生产也是这样的。

三四十年前,我们大多数人的种植情形是这样的,每家每户种植水稻番薯,冬季还种植小麦,还有种花生蔬菜甘蔗,曾经还种过水果。在养殖方面,就是养鸡鸭,养猪,养鱼等等。

这种农业生产模式,在当时我们这里,非常的普遍。农民需要的食物,差不多是自己去种植去养殖,有剩余的才会考虑去市场卖。

这种农业生产模式下,民众每天基本上非常的忙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休息很少。但是收益很有限,勉强的维系生存。

这种农业经济生产模式,其实是一种贫困经济,或者叫困乏经济。这个模式下,民众虽然勤劳,但是贫困依然,勉强维系生活而已。

现在农村里基本上见不到这种生产模式了,农民的种植已经是比较专业化,不再是搞很多种类农产品,基本上只搞其中一样。有些分的更细,比如种蔬菜,菜品种很多,有人专门只种白菜,有人专门种韭菜等等。

在电视看一个农村节目,介绍江苏某地一农户,专业养殖大闸蟹三十多年,收益显著。

专业化种植的好处,有较专业的技术,对市场需求变化敏感,拥有相应的人脉等等,这些可以有更好的收益。

俗话说的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在传统的农业种植,需要学习的地方不多。许多人以为,出生在农村,就天然的会种植庄稼。网络上有些网友,觉得城市里谋生不易,就想回到农村里创业,投资农业经济,就是这个样子的观点。但这样子不行的,农业现代化生产,对农民各种技能知识,要求是非常高的,一个不谨慎,投资的钱往往收不回来的,这方面的例子很多的。

现在农业经济发展,无论是个人或者企业,要现代化生产,就要注意,最好是专业化,而不是每个品种都涉及,这个不是农业现代化的方向。

农业现代化的第四个特点就是农产品必须商品化。

传统的农耕经济,就是自给自足。吃的粮食蔬菜,农民自己种植。吃的鱼鸡鸭鹅猪,农民自己养殖。古代的描述是,五口之家,百亩之田,然后可以掘井而饮,耕田而炊,看起来非常的有诗意,轻松的过日子。

这种情况,在三四十年前,还很普遍,现在就很少了。现在无论农民还是企业,生产农产品,基本上是商品,是出售用的。

超级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这样子说的:

“分工一旦形成并完全确立,一个人自己的劳动产物便只能满足其欲望中极微小的一部分。他须用自己消费不了的剩余劳动产物同别人的剩余产品进行交换,来满足自己的大部分欲望。这样,每个人都要靠交换生活,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所有人都成了商人,而社会也渐渐成为所谓的商业社会。”

农产品商品化,有二个相应的规则。一个是需要中间商,那是市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些网友认为,中间商不创造价值,而且增加产品成本,不必要的,这个不符合经济规律的。

有些农产品广告说,他们家的农产品是跳过中间商,从田地里直接到消费者食桌上,想起来,这个也是广告而已。

农产品商品化另外的一个规则,就是需要自由的市场,自由的竞争。

亚当斯密说:在所有国家,人类辛勤劳动所能购买或生产的各种商品里,自然会按照有效需求自行调节。

如果市场不是自由的,而是垄断的,这对于农户不利,对消费者更加的不利。

以上简单的谈论农业现代化的一些特点,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制度,诸如农业保险,订单农业,电商农业等等也是很有特色的。但我觉得前面谈论的几个特点更重要,期待网友们更多的评论,斧正。

下面谈论农业经济的二个缺点。农业经济即使是现代化生产了,二个的缺点依然存在,令人失望,而且不可原谅。

农业经济第一个缺点是农产品市场无法扩大。这个观点,许多人不理解,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怎么市场不能扩大呢?

市场需求,说到底就是人的需求,人对食物的需求。中国虽然说人口十多亿,但是对食物的需求并没有随经济发展而增多,相反的,其实只有减少了。

许多人回忆四十年前,人们的食量,然后对比现在,会感叹平均食量下降。

现在体力劳动量比三四十年前降低,对需求食物的数量也降低,结果造成现在人们对粮食需求量降低。当然,粮食需求总量降低,但是对食物的质量和品种要求提高很多了。

随着社会发展,人对食物需求量没有增加,那么市场无法扩大,也是理所当然的。

除了食物原因,还有另外的一个方面问题。农业生产越现代化,那么需要工作岗位越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数量越少。这种趋势下,农业经济规模无法扩大,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只会越来越少,相比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的作用只有越来越小的。

如果大量的农民返乡,又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模式,生产出来的大量农产品哪里有市场呢?除非不要发展农业现代化,仍然采用传统的农耕模式。

所以我们会发现,随着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城市里越来越繁荣,而农村则是越来越衰落。这个是正常的发展规律,我们要做的是遵循发展规律,而不是逆反这个规律。南辕北辙的话,效果只有越来越差。

农业经济的第二个缺点是,生产农产品的环节,有自然的限制,不能像生产工业产品工序一样得到进行。

制衣工人,完成对布剪裁之后,马上可以进行下个工序,缝订衣服,缝完又能马上进行再下一个工序。

制衣过程中的每个工序完成之后,立刻可以继续下一个工序,直到产品完成。

但是种植农产品,则是不行的。种植水稻的时候,插秧完成了,但需要等待一段时间,然后才可以下个环节,比方说进行除草杀菌或者施肥。水稻种植后不能立刻收割,而是必须等待几个月后才能收割。

作物自然生长,每个环节都需要一定间隔期。科技发达,但是依然没有办法解决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生物限制。

这个生产农产品的缺点,经常引起许多人对于粮食问题的担忧,害怕遇到极端天气,粮食生产受影响,从而产生饥荒。

以上是对农业经济现代化的一些粗浅看法,希望可以得到网友们的指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