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诗人诗歌作品(欧美新诗人诗选)

欧美诗人诗歌作品(欧美新诗人诗选)(1)

未接来电

克里斯托弗·希普曼

当我错过父亲的电话时

我想象他站着

在河的掌心。神秘的悲伤

岁月背后的沙袋

跟着他去了那里。

在那里—白色的天空—他看到一扇窗。

在地平线上狂野生长。

然后又一个,又一个,再一个。

悬挂在木框上的玻璃

什么都没有。邀请任何幽灵

进入或退出无需墙。

这种情况每次都会发生。每一次

都是我的错——一切

拖延如被困在一张网中的河床。

一条老破穷的胡同

挥舞着醉拳。六个兄弟姐妹。

他母亲的谋杀案。他决定

在我出生时离开——六年过去了,

冬天是用来遗忘的。

我习惯听语音信箱。我记得

超越这一点——试图——

就像一个梦想,教你如何飞行。

我常在父亲之后做这个梦

归来之梦。忘记那些规则

哪怕一秒钟,你肯定会摔倒。不要坐飞机

任何高于电话杆的飞行器。现在

试试树。分行

延伸到足够多的河流来拯救你。

注意安全,语音邮件重复。注意安全

同样简单的指令

哥哥每次未接来电都会接听。

我的哥哥——他爬山

以手机信号塔为生——整天叹息

如同濒死。从200英尺处往下看。

我想知道他那时会想什么。如果他发誓

他目睹了一种神秘的悲伤——

它巨大的翅膀遮住了形状

下面的城市,仿佛双子河

流泄在它身上。如果在梦中

他用羽毛般的手臂跟随我们的父亲。

听他的名字。

等待被召唤到天上。

诗歌评论:

语言学和哲学只是对诗学的基本社保,完全不能指望为长期持有的分红基金,语言是诗的最低纲领,而不是为止。即便如此,也很少看到真正的叙事诗能把语言,词语密码,意象,整体隐喻,复合结构搞得这么通透又浑然一体的作品。少之又少。域外同代诗作尤其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再不能沉浸于酱缸里滑行那些墨守陈规了,他们很多保质期都过了。(温经天 评)

译介同时代人,可以在时间之轴上开拓视野。这首译诗昨晚几个人讨论了很长时间。它强劲有力的结构和语言方式,带来了非同一般的阅读体验。比较而言,当下汉诗,尤其那些倡导日常经验性的直觉主义的东西,堕入到自以为是。尽管他们已经买下一些当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时刻的理论社保(理论的社会保障),但兑现不了更多剩余的感受价值。当看到直觉主义者们祭出“言出法随”这样至高无上的说法时,我脊背开始发凉。(诗人李三林评)

精读人:李三林 刘晓萍(忘山) 温经天

主持人:温经天

群:诗POEM

诗歌精读破案版

开始——

温经天:

这首,看看,审审。5333 5333 5333 分行特点

5333,写父亲去世

5333,回忆父亲的苦痛人生,追而不及

5333,用哥哥攀登信号塔写与父亲的天地距离

李三林:

在看

忘山:

先生们的确理性。这首诗很理性,即便他在叙述那么悲伤的家庭往事,仍是极度克制的。在时间之河和语音信箱之间,就是生与死。

李三林:

对,结构正是你说的这样

忘山:

这首诗我总感觉缺点什么?某种力量没有从中突破出来,仍然只是浸泡在河水之中。是因为极度克制造成的?

温经天:

未接来电,错失最后一次沟通 临终的话 没听到,所以整体很感性 很抒情 。叙事结构 应该是一个明显亮点 用河床、语音电话串起来。

忘山:

最后一个5333,将他的哥哥代入到父亲的角色之中了,他对哥哥可能遭受死亡的恐惧与对父亲死亡的伤痛交织在一起

李三林:

注意安全,语音邮件重复。注意安全。

同样简单的指令

哥哥每次未接来电都会接听。

我的哥哥——他爬山

以手机信号塔为生——整天叹息

——这个部分很关键

李三林:

哥哥,这一个角色加入进来

温经天:

都是突发的不幸。哥哥除了拉动生死距离的悲情还有什么作用?

李三林:

哥哥每次未接来电都会接听。——这句的主语是谁

温经天:

应该是飞机失事,用哥哥的视角想象那个罹难场景

忘山:

先生们,我突然理解了这首诗其中的情感

温经天:

请说。话筒交给你

忘山:

他的情感是以自身的不幸伤痛来旁观父亲的死亡以及哥哥对父亲的追忆。所以,有点隔,这种隔就是创伤性冷漠。父亲为了回避自己的不可承受之痛,在很小就离开了他。所以,父亲只是语音信箱中的父亲

李三林:

这首诗,作者似乎在写事件上的悬疑

温经天:

他有创伤。这样写父亲就不一样了

忘山:

而这条神秘的悲伤之河追溯的并不仅仅是父亲的死亡,还有他自身的心理创伤

温经天:

所以中间的5333埋藏了很多情结

李三林:

应该写父亲、哥哥,两个亲人的逝去

忘山:

语音信箱中的安全提醒,其实空洞无物。

李三林:

烧脑了

温经天:

他用羽毛般的手臂跟随我们的父亲。跟随!羽毛般的手臂,所以哥哥死了没有?是濒死?双子河。哥哥和我?悬疑剧

忘山:

我的哥哥,以手机信号塔卫生,整天叹息——如同濒死

忘山:

第二个5333中交代了6个孩子

温经天:

神秘的悲伤——出现了好几次!

忘山:

这首诗叙述了2次死亡事件,父亲和父亲的母亲。父亲因他母亲的死亡而陷入悲伤,且因此离开了他,这就是一条神秘的悲伤之河。所以当他追忆父亲的死亡是,有双重伤痛,更大的伤痛来自于他的生命之河中,父亲的缺席。

温经天:

河的掌心,不可控的宿命。对,父爱的缺席。他把语音信箱当成空洞的寄托。

忘山:

而当他再环顾他的哥哥时,他发现,哥哥深陷于父亲的死亡阴影之中,这里又有了新的悲伤

温经天:

更加巨大的悲伤

忘山:

所以,神秘的悲伤,重复了2次?

李三林:

这个理解是对的

温经天:

因为无法体验哥哥的充实的悲伤,他的悲伤是隔膜的悲伤

李三林:

双子河......

忘山:

这条神秘的悲伤之河令人窒息

温经天:

像一个电影

忘山:

以至于,他都丧失了强烈的情感(情绪)。所以,诗歌中像结了冰的河流一样的冷,不是刻意的克制,而是自然情感的流露。

温经天:

哥哥是失去父爱和回忆的悲伤,他是空洞的失去父亲没体验过父爱的悲伤

忘山:

他既深处神秘悲伤的中心,又另有一份神秘的悲伤

温经天:

他再去体验哥哥的悲伤,他的悲伤也太巨大了

李三林:

双子河,非常有深度的命名

忘山:

所以,这是双子河。是神秘悲伤的双重河流

温经天:

太悲伤了

李三林:

非常厉害了

温经天:

这个好,继续侦探下去

忘山:

这双子河,既是他父亲生命与他自身生命没有交织的分叉,又是生与死的阻隔。这个隔,也是自然流露。作为读者,没有很强的悲剧意识,很难进入这首诗的“隔”

温经天:

女侦探。情感福尔摩斯。隔音,隔空,隔膜,隔代,隔世,隔悲

李三林:

通过未接来电这个意象,我体验父爱缺失的悲伤,我又体验和想象哥哥如何体验他缺失父爱的悲伤。

温经天:

他跟哥哥隔,很爸爸隔,跟他的生命开始与父亲的生命结束都隔。空心的儿子身份

忘山:

是,这个隔与背后的悲剧,矛盾又和谐。

李三林:

双重体验

忘山:

哎,我心都开始痛了

温经天:

他都感受不到哥哥的痛,他太痛了。所以他只能说如果在梦中。他还在揣摩哥哥失去父爱的痛。他都没机会体验这种痛,何其痛!

李三林:

体验他哥哥,同一血缘的生者,生者体验生者,这诗的结构,厉害了

温经天:

结构非常强劲。之前疑惑为何哥哥出现在最后一部分,其实是悲剧,痛苦的强化,隔绝隔膜的父爱带来的。

忘山:

最后一个5333,我与你们两人的理解略有不同,我认为是,当他看见哥哥在丧父的伤痛中没有走出来时,他有了另一份“神秘的悲伤”,这份悲伤还在于他陷入了对哥哥遭受死亡的恐惧之中,他在哥哥身上代入了父亲的形象,当他长久的父亲缺席的伤痛移情到哥哥身上时,新的可能性的死亡再次压迫着他。所以,他梦到哥哥可能随父亲而去

李三林:

哥哥叹息,害怕哥哥会随父亲而去

温经天:

第一部分是丧父之痛。第二部分自我交代父亲没有陪伴过他。无父之痛。第三部分是羡慕哥哥有父爱恩泽的丧父之痛,痛上加痛,三重痛!

温经天:

长兄如父。所以写哥哥梦哥哥,符合心理意识

忘山:

父亲留给他的全部遗产就是他从不接听的语音信箱。哥哥带给他的影响就是父亲缺席的补偿也有可能被死亡剥夺。而父亲离弃他的动因仍然是父亲的母亲的死亡事件。这有点像一个魔咒啊

温经天:

宿命链条是,奶奶,父亲,哥哥,我

忘山:

所以,神秘的悲伤犹如天启

李三林:

有个疑问,这首诗的写作原型来源于作者真实的际遇,还是他虚构的文学性的事件

忘山:

犹如诅咒

温经天:

哥哥是精神的父亲替身,父亲是壳

温经天:

 破案小能手,虽然很心碎,案子终于破了

忘山:

如果要我说,从情感角度来看,可能是真实际遇,即便不是他自身,也有可能来自很亲近的人

李三林:

是否真实就文本中心论角度来说,不特别重要

忘山:

刚开始读,被他的隔蒙蔽了,再读两遍恍然大悟。

李三林:

这诗厉害,现代小说的结构

温经天:

完全用诗的隐喻,结构,叙述等主要手法把叙事建立起来了。精彩程度不亚于小说,且有关键细节,情感对应物和视觉效果。非常厉害。没有多余的句子,每一句都有投射转接涌现的作用

李三林:

诗的语言。诗的语言完成了小说一般精确的结构

温经天:

叙事诗,写成这样,写故事的人也得服。人物小传和大纲都有了,现成的!

李三林:

博尔赫斯读了也一定赞赏

忘山:

一个回旋套曲

温经天:

这个鼓手适合当编剧。身份:鼓手,教师,诗人

忘山:

我怎么一直觉得叙事诗就应该写成这样

温经天:

真心折服了

李三林:

当下日常派写诗,许多谈不上诗的语言

温经天:

当下国内的叙事,要么老一套,要么玩不上档次的口语。口语不是废话记叙文分行,叙事往往为了浅薄的趣味。而不是为了诗性的人物结构内涵。

李三林:

某些口语日常派,在技巧上没有哪首诗达到这首诗的结构创新与写作难度

忘山:

这么细读一首诗感觉真好。两位,我做梦去了。晚安

温经天:

这位鼓手的诗里叙事的深处全都是这个我的纠结隔膜热望痛苦自欺等等复杂微妙的情感。这才是有效有机成立的叙事,

李三林:

不知不觉凌晨了。晚安

温经天:

推理大师。今天收获很大

忘山:

我从几个月前开始写一首长诗,还没写完,试图如此叙述,今晚读这首诗受益良多。给了我启发,太棒了。再接再励呀

李三林:

说明你 @温经天 选诗眼光独到

温经天:

我就是觉得很丰富,直觉

李三林:

第一时间发现佳作,而且翻译也棒:好的诗歌翻译是十分艰苦的事业

温经天:

自己较劲的过程。这次探案过程,以后整理出来

温经天:

给@忘山 一朵小红花 女侦探,推理大师

词语的蛛丝马迹,我们谁都不会放过!

李三林:

这首诗开拓了视野

李三林:

晓萍直觉方面的感受与判断能力强大,很快感应到了这诗的表达逻辑。刚又读了诗,哥哥以手机信号塔为生——这个是不是暗示哥哥的职业?通信设备高空检修员?未接来电,是父亲生前给哥哥的,提醒他哥哥高空作业注意安全。所以后面诗人对哥哥有了担忧,和由此引发的诗性的冥想。读诗简直是破案

温经天:

@李三林 还在回味无穷啊

李三林:

格物致知

温经天:

一首更比一首精彩,下一首选译难度增大了

李三林:

只有靠晓萍来侦查了

忘山:

克里斯托弗·希普曼的这首,可能很多人读不进去,特别是读惯了我们的某些诗人之后,从这首诗,我们能感受到,东方园林式的结构,在西方诗人哪里用得如火纯青。这样的诗歌在当下汉语诗歌的阅读中极易被忽略。因为真的需要用“心”去读。虽然这种结构和写法一直是我多年的追求,但我在修剪枝叶上做得不好,这首诗给了我教益。

温经天:

刚开始我们都觉得就是悲情而已,不深入寻觅词语的走向真的会错过故事里的故事,故事里的人性挣扎,那些东西其实更纵深,才让人找到神秘的悲伤的底层答案。

忘山:

是的。整首诗就是一个字:藏。所有东西都层层密码。

温经天:

词里有故事密码

忘山:

我在十几年前就写过,诗就是密。诗歌就是心理愈疗。这两首诗都是这样,所以它们一下子就与我们当下那些情感都枯萎的很多诗歌区别开了

温经天:

是的,诗歌应该有这个强大的功能。宣泄而不自救,有心理意识的挣扎,少心理深层的愈疗

忘山:

如果文学是为了深入人性,以修正人性,诗歌就是这深入和修正的最锐利纤细的针头,必定是最隐秘且最具前瞻性的

忘山:

所以,诗人在古希腊被喻为先知,这是有道理的

温经天:

嗯,晓萍探案系列第一季,破案

温经天:

作者介绍(资料):克里斯托弗·希普曼最近的作品出现在或即将出现在《丹佛季刊》、《铁马文学评论》、《栅栏》、《诗歌》和其他地方。他的实验性戏剧《形而上学的短暂》已在四所大学上演。与文森特·塞卢奇合著的《逃離一切》(不太可能的书籍,2021年)是他最近的合集。他住在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伯勒,在那里他在新花园朋友学校教授文学和创意写作,并在“再见马”中打鼓。

李三林:

这鼓手诗人作品能够代表美国当代水平

欧美诗人诗歌作品(欧美新诗人诗选)(2)

刘晓萍,写作,画画,摄影。居于旷野。

欧美诗人诗歌作品(欧美新诗人诗选)(3)

李三林,1976年生,安徽池州人。诗人,现居深圳。

欧美诗人诗歌作品(欧美新诗人诗选)(4)

温经天,1978年生于河北承德,写诗、随笔、剧本,现居北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