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劳动观(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价值)

与课堂教学一样,劳动教育也要避免“填鸭式”,班主任要采取有效策略,在日常生活中慢慢渗透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以发挥劳动教育的应有作用本期刊发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教师何杰关于班级层面劳动教育的第二篇——,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如何培养学生劳动观?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如何培养学生劳动观(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价值)

如何培养学生劳动观

与课堂教学一样,劳动教育也要避免“填鸭式”,班主任要采取有效策略,在日常生活中慢慢渗透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以发挥劳动教育的应有作用。本期刊发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教师何杰关于班级层面劳动教育的第二篇——

——————————————————————————

作为学校生活的主要环境,班级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这是班级与班主任角色不可替代的原因。所以,班级层面的劳动教育要基于班级功能和班主任工作的特点实施。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引导者,通过班级建设实现价值引领、行为规训等教育目标。因此,班级层面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围绕劳动价值观的树立、劳动意识的训练和劳动幸福感的培养而展开,劳动教育的原则与策略也应基于此而生成。

众所周知,劳动是获取幸福的源泉。但是,如果班主任直接将这个结论告诉学生,恐怕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真意,即使可以背诵也不一定认同。那么,班主任应该怎样做?劳动是辛劳的,又难免要占用学习时间,这是不少学生不愿意劳动的原因。解决这对矛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离不开班主任的透彻说理。

班主任可以与学生交流“快乐”与“幸福”的区别:快乐是浅层次的,幸福是深层次的。成长的结果幸福的,但过程是幸福与痛苦相伴的,学习、活动、锻炼身体都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劳动”,是野蛮体魄、文明精神的途径。

与此同时,班主任也要向学生解释“劳动是幸福的源泉”的两层含义,一是幸福生活要靠劳动创造,不能不劳而获。二是劳动本身是实现自我和获取幸福的途径。

也许有学生好奇,为什么不劳而获不能让人获得幸福?班主任可以这样解释,“不劳”就无法体验获得幸福的过程,也不会珍惜劳动的成果,而且“不劳”也不会将自身潜能激发,那样就无法实现更完整的成长。学习是艰苦的,但求知是完善自我的途径;参加公益活动是辛苦的,但为社会服务就是实现自我的方式;家务是琐碎的,但体验家庭建设就是热爱生活的基础……

培养学生拥有这样的认知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慢慢渗透、反复引导。

以我班的一个故事为例,本该负责值日的小组,有的组员参加了课外活动,有的组员逃避值日不知所踪,整个小组只剩下一个学生。作为班主任,我提醒这个学生做值日,她感叹“只剩下我一个人怎么值日啊”,委屈之情溢于言表。我告诉她:“不是你一个人,还有我呢。”待教室被打扫得窗明几净,我告诉学生:“你看,其实你一个人也能把教室打扫干净,明天同学们有好心情全是你的功劳!”这个学生听了我的话,再看看教室,脸上流露出自豪的表情。

后来我在班上谈起这件事,并告诉学生:如果能做一个让别人享受幸福的人,我们做的就是有价值的。学生听后频频点头,当天逃避值日的学生也面有愧色。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一个小组只留一个人为班级服务,这个人是不是吃亏了?也许这个同学的行为不能得到每个人的赞许,但这个同学的价值已经得到彰显,劳动能力也确有提高。

在班主任工作中,凡是遇到学生感到艰难、吃亏、力所不及时,我都会用类似方式提示学生如何获得真正的成长、生命的尊严和幸福的体验。我也常常从学习的本质、求知的乐趣、自我的实现等角度阐释劳动的本质和价值,让学生可以从新的视角理解成长、学习与劳动的关系。

当学生遇到难题,班主任一方面要给学生提供解决困难的思路,另一方面也要启发学生,正是因为困难和艰辛,我们取得的成果才更有价值,即使短时间内没有成果,克服困难的过程也会成为推动一个人进步的力量。这就是成长的价值、劳动的价值。反之,如果逃避困难、追求享乐,就会失去许多成长机会和幸福体验。

反复引导带来了成效,我所带班级学生总能以多承担责任为荣,无论何时他们都愿意积极实践。这与学生心中成长即劳动、劳动可以创造幸福这一普遍认知是分不开的。

(何杰,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教师、特级教师、研究员,曾获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中小学“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特等奖)

《中国教师报》2020年05月20日第11版

作者:何 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