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思想及历史地位(孔子的思想光照千秋)
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圣人先贤当属孔子,其创立的儒家学说自汉朝以来,影响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历朝历代,无不把儒学作为统一思想、安邦治国重要依据。不管承认与否,至今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其中的忠君爱国、舍生取义、家国情怀等优秀的思想更是为历代所推崇。可以说孔子的儒学思想光照千秋,其子孙后裔也倍得恩泽,世代受到朝廷封侯加爵,在宋代(1055年)获得“衍圣公”的尊称,世袭不改。让我们来看看孔圣人和他的后裔吧。
一、孔子的身世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有高贵的王族血统,但到孔子这一代,家境衰落。孔子自幼家贫,放过牛羊也看过仓库,学会了不少琐碎的实务,用他自己的话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将近30岁的时候,开办私人学校,稍有名气;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恰逢齐景公与晏婴来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孔子像
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二十五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公元前515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公元前504年,鲁国季氏家臣阳虎擅权,孔子称之为家臣掌政(《论语》上说“陪臣执国命”)。所以孔子不再为官,退隐而修著《诗》、《书》、《礼》、《乐》,众多弟子跟着孔子走遍各国,跟随他学习。之后也曾担任鲁国小司空,大司寇等职位。至公元前497年,由于不再受鲁国当政者的信任,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讲学传道的历程。
二、孔子的儒家思想
孔子在周游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体现了人道精神。礼,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儒学家国情怀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其影响。
孔子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习相远”)。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也都应该受教育。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主张“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儒学三纲五常之五常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要“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孔子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晚年致力于教育,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或称易传),撰《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论语》则由孔子的弟子编撰,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孔子及其弟子们
三、孔子后裔尊称的变迁
孔子去世后,朝代更迭,你方唱罢我登场,但孔子的直系后裔却始终受到历代朝廷的尊崇封赏,他们的社会和政治地位也稳如泰山。
1.公元前219年—公元1055年,尊称不固定
最早对孔子后裔的加封是秦始皇,公元前219年,因孔子九代孙孔鲋精通六艺,被秦始皇召封为鲁之文通君。文通君,仅仅是名誉上的称号,并非祭祀孔子的专事封号。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自淮南过鲁,以太牢祀孔子”,封孔子九代孙孔腾(孔鲋之弟)为“奉祀君”,专主孔子祀事,惠帝征为博士,迁长沙太傅。昭帝征孔子13代孙孔霸为博士,宣帝时为高密相。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拜孔霸为太师,赐爵关内侯,食邑八百户,号褒成君,以所食邑奉孔子祀。孔霸72岁卒,元帝素服亲临吊丧,赐东园秘器钱帛,谥烈君。汉成帝时由孔霸长子孔福袭封关内侯。这是孔子后裔爵位世袭的开始。
汉高祖刘邦像
经五代十国朝廷轮替,宋太祖赵匡胤为稳定政局需要,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亲谒孔子庙,下诏增修祠宇,绘先圣先贤先儒像,释奠用永安之乐。从此孔氏受朝廷恩宠日盛。
2.公元1055年—1935年,衍圣公尊称始末
衍圣公的封号开始于宋至和二年(1055年),是年仁宗皇帝下诏封孔子长子长孙为衍圣公,世袭罔替,自此衍圣公的称号再无变更;直至1935年国民政府改封孔子77代孙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此称号共沿续了八百多年。
宋金元三朝纷争并起,孔子后裔的册封出现了南北衍圣公并存的现象。北宋后期,女真南下,赵构渡江于临安建立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孔子47代嫡长孙孔端友随宋高宗南迁,遂寓于衢州(今浙江省衢州),是为南宗。之后南宗袭封衍圣公的有孔玠、孔搢、孔文远、孔万春、孔洙等人。
衢州南宗孔氏家庙
此时北方的伪齐政权,封孔璠(孔端友侄子,孔子49代孙)为衍圣公,主持曲阜孔庙祀事。伪齐政权被推翻后,金熙宗于天眷二年(公元1139年)继封孔璠为衍圣公,其后有孔拯、孔摠、孔元措等袭封衍圣公,是为北宗。
后蒙军南下,占领曲阜,以孔之全为衍圣公,宋金元各有一个衍圣公。元太宗五年(1233年),蒙军攻下金汴都,金封衍圣公孔元措被元所得,仍封孔元措为衍圣公,并改封孔之全为曲阜令。北宗孔元措无子,由其弟孔元綋的孙子孔浈为嗣。
文化名城曲阜-孔庙孔府孔林
孔浈于元宪宗元年(1251年)袭封衍圣公。后来,曲阜令孔之全之子孔治上书皇帝,言孔浈不修祖祀,且非孔氏之宗,系孔元綋之子孔之固侧室所生,且生母早已改嫁驱口李氏,孔浈曾随李氏姓李,不可为孔氏宗。宪宗二年(1252年)皇帝下诏免去孔浈衍圣公封号。
元朝统一,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九年(1282年)访查孔子后裔宗子,召孔洙(宋所封衍圣公53世孙)至京师,孔洙让位于曲阜宗子,忽必烈对孔洙大加赏识曰:乃真圣人后也。于是命孔洙为国子监祭酒、承务郎兼提举浙东学校事,赐护持林庙玺书,免去衍圣公封号。
至此,南北宗的衍圣公均被免职,十余年后,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因孔之全长子孔治奉祀事三十余年而奉诏袭封衍圣公。结束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南北双宗并立的局面。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孔氏族人上书皇帝,说孔治之子孔思诚是庶支。仁宗皇帝派大臣调查,并亲取孔氏族谱查考,确定继承人应该是孔思晦。元仁宗于延祐三年(1316年)罢黜孔思诚而以孔思晦袭封衍圣公,并授阶为中议大夫,列正四品。
南京夫子庙-南京旅游胜地
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诏孔克坚朝见,孔克坚(孔子54代嫡长孙)以病推脱,太祖下诏斥责:“尔祖宗垂宪万世,子孙宾职王家,代有崇荣,非独今日。吾奉天命安中夏,虽起庶民,然古人由民而称帝者,汉高祖也。尔言有疾,未知实否。若称疾以慢吾,不可也。”孔克坚立刻赴京觐见。明太祖封孔克坚之子孔希学为衍圣公,秩二品,晋阶资善大夫,朝会时位列丞相之后。自洪武六年(1373年)起,衍圣公不再兼任地方官职,专以祭祀孔子为主事。
山东博物馆-明代衍圣公朝服
明代衍圣公家族达到了全盛时期,生有荣典,死有哀荣,每有衍圣公过世,都会由工部给价造坟,皇帝还会派官致祭。衍圣公长子15岁冠带后即可使用二品服色,次子15岁便可承袭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主持子思(孔伋字子思,孔子之孙)祀事,三子15岁承袭太常寺博士,主持汶上县圣泽书院祀事。其二三子之博士每随一代衍圣公递为更授。
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清世祖承认衍圣公在明代享受的全部特权,64代世孙孔胤植任衍圣公,加太子太傅。朝见时衍圣公仍列内阁大臣之上。
台湾省台南孔子庙
民国二年(1913年),袁世凯下令所有衍圣公暨配祀贤哲后裔所受清代的荣典一切照旧,颁给衍圣公孔令贻(76代嫡孙)一等大绶宝光嘉禾章。
3.衍圣公称号终结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民国政府令孔子嫡系裔孙改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享特任官的职位及待遇,继续由孔家世袭,孔德成便成为历史上的最后一任衍圣公,也是首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当代孔氏祭祖
整个孔氏家族即使从孔子(公元前551年)算起,也有2570多年的历史,新修订的《孔氏世家谱》在孔子诞辰2560周年的2009年正式完稿,也成为了世界吉尼斯纪录中的“世界最长家谱”。孔子创立的儒学深深地影响了我们整个华夏民族,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