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虎岭谈太极(董英杰之子董虎岭)

太极拳作为一种武术,流传千年而习者众多,实用性是一个重要原因。

太极拳的实用性主要是两个方面,技击和健身。

董英杰以及董虎岭在技击上是极富盛名的:董英杰曾多次打播获胜,是杨式太极的“技击圣手”;董虎岭在东南亚一带也遇多种挑战,打出虎虎威风。所以董家太极在技击上是有独特体会的。

董虎岭谈太极(董英杰之子董虎岭)(1)

董虎岭

在一些地方,许多时候董家太极是以技击功夫站稳脚跟,发展起来的。曾经跟随董虎岭学拳的刘松泉先生回忆起董虎岭以技击功夫名震泰国的一些往事,十分敬佩。他说,董虎岭和泰国顶级泰拳高手曾经进行过比武交流,比武是由董虎岭的学生、盘谷银行的创始人陈弱臣的夫人安排的,对手是当时泰国最有实力的泰拳拳王加了恩,比手时双方没有戴拳套,地点是在野虎路的一家银行。比斗的过程毫无悬念,董虎岭占尽优势,泰人输得心服口服,称赞董虎岭出手如电。之后董虎岭又同另一名泰拳顶级拳手比斗,结果相同。泰人说董虎岭手上确实带电。

董虎岭在曼谷经常迎接各式各样的挑战,一名外家拳的高手曾偷袭董虎岭,被董虎岭折断了胳膊。从香港来的一个练八卦掌的师傅,在同董虎岭的推手中变推手为散手,直击董虎岭的下巴,董虎岭在防卫中也将他击倒。

更是将全部体董虎岭在曼谷经常迎接各式各样的挑战,一名外家拳的高手曾偷袭董虎岭,被董虎岭折断了胳膊。从香港来的一个练八卦掌的师傅,在同董虎岭的推手中变推手为散手,直击董虎岭的下巴,董虎岭在防卫中也将他击倒。

董虎岭谈太极(董英杰之子董虎岭)(2)

董虎岭不仅全面继承了董英杰的技击功夫,更是将全部体会整理成书,他唯一一本太极拳著作即是阐述太极拳技击精义的《太极拳使用法》。他在书中对太极十三势的使用法进行了详细图解,还对传统拳论《打手歌》进行了细致解说。是最早将太极带出中国并传播的太极名家。董家后人从四十年代在香港、东南亚等地教拳,到六十年代的美国;七十年代的欧洲。到目前为止,董家后人将董氏太极推广到20多个国家,50多个地区。每天全世界打董氏太极的人数有10万外国人。

董虎岭谈太极(董英杰之子董虎岭)(3)

纽约 加里森 董氏太极教拳场地

董家太极超卓的技击功夫是董英杰长期一贯倡导“实用为上”武学思想的结果,这一思想贯彻在日常的训练及每一招式的学习中。

董虎岭谈太极(董英杰之子董虎岭)(4)

在太极拳技击奥妙上,董英杰有着透彻的阐述,他说:“人乃动物,具灵感。譬如我拳击一人,彼当以手推开或身子闪开,绝不能静立待打。抵抗乃人之本能也……一拳击去,对方能抗能空,变化无定,此人之反应也。拳术家有稳、准、狠三字。

等闲我不发劲,发则所向披靡。然何以求稳、准、狠?先须求灵感。如何求灵感?读者应在王宗岳先生之《行功论》内求之。

此即“彼不动,已不动;彼微动,已先动’。须在似动未动之时,意未起形未动之间,争此先着,所向披靡矣。”

他还进一步揭示了太极拳技击的关窍与练习方法,关键在于心之运用,他说:“初学对敌用心之专,恐不能胜,练成之后,毋须有心之变化,身躯受击,自能随机应敌,心中不知敌已跌出矣,即为不知手之舞之。初学在心,成功后在身,犹如初学珠算,心先念歌而后手操之,熟用后心虽不歌,手能如意。是先在心后在手,拳理亦然。”

对于太极拳技击中的劲力,董英杰也有详细介绍,他说“太极拳有粘动劲、跟随劲、轻灵劲、沉劲、内劲、提劲、搓劲、揉劲、贴劲、扶劲、摸劲、按劲、入骨劲、摔动劲、挂劲、摇动劲、发劲、寸劲、脆劲、抖劲、去劲、冷不防劲、分寸劲、蓄劲、放箭劲、等劲。等等以上诸劲,仅述大概,领略各种劲,在知觉中运动中求之。一人求之较难,二人求之较易。因人是活物,发劲之外,尚有灵感作用,务在人身上求之。如无对象,在空气中求之,如打沙包转钢球,俱无用也。”

董英杰把太极拳的技击功用一直放在核心地位,在《太极拳释义》中,专门写有“四正推手法”和“四偶推手法”的讲解并配以详细图示说明。董英杰对太极拳的健身作用尤其大加突出,他认为,太极拳发展到现在,健身性应该是首要的普遍性实用价值,所以他将自己的太极拳学院取名为“太极健身院”。这是他顺应社会对太极拳的需求而做出的重要判断,这在20世纪40、50年代显得十分可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