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是湖北浠水人吗(闻一多的这些事你都知道吗)
点击上方标题下的蓝色秀美浠水关注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民主斗士。他一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毛泽东同志曾赞扬他和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说“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
2009年9月10日,经中共中央批准,闻一多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浠水是闻一多的故乡,闻一多是浠水人民的骄傲。闻一多这个光辉的名字已经成为浠水的靓丽名片,闻一多元素已经融入浠水大地,并深刻地影响着浠水经济和文化发展。
一、望天湖畔闻家铺
出浠水县城沿葛洲坝大道西行20多公里,就到了巴河镇望天湖畔的闻家铺村。
据《闻氏宗谱》记载,浠水闻氏的先祖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从世系来看,“以文氏受姓起,文天祥为七十一世,闻一多为八十五世。”“如果他们共同的第一个先祖仲良为始祖,则文天祥为十六世,闻一多为三十世。”浠水闻氏一世祖为良辅公,是元代初年来到浠水的。从十世祖显高公开始迁至巴河镇,并手订“佳启昌盛世,贤良佐邦家,立心期中正,厚德焕光华”二十字之世谱,闻一多即“家”字辈。到十五世祖大猷公时,在紧依望天湖的缺塘左角买下一片土地,闻一多这一支脉就是在这里繁衍起来的。
闻家铺村部
据闻家铺村老支书金新富介绍,村里五、六组一带即是闻家老屋,当年开货铺的很多,形成了一条热闹的街道,人称闻家铺,村名由此得来,现在是巴河镇所属87个行政村之一。闻一多于1899年11月24日(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出生在这里。
闻家老屋旧址
后来,闻一多的祖父佐淕(lù)公在徐渡口湾(现闻家铺村七组)临望天湖边,筑起一幢三进三出坐西向东的宽大院落。为了与闻家铺老屋区别,人称它为“新屋”。
闻家新屋旧址
门首高悬“春生梅阁”四字匾额,两旁镌刻“七十从心所欲,百年之计树人”对联,还专辟“绵葛轩”书房,广购经史子集万卷之多,并收有多种字画拓片,为闻一多的早期教育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稍后,佐淕公在新屋办起私塾,起名“绵葛轩小学”,闻一多便在这儿读书。
闻家新屋模型
1910年,闻一多赴武昌两湖师范学堂附属高等小学读书;1912年,考取清华学校,被编入中等科一年级。当时清华学制八年,因补修英语和“同情罢考”等原因,闻一多多读了两年才毕业。自入清华后,闻一多几乎每年暑假都要回浠水省亲,因在家要度过两个多月,故将自己的书房名之为“二月庐”,在书房写成的文章也冠以《二月庐漫记》之名。
闻一多原名亦多,族名家骅,字益善,号友山、友三,入学时用的名字是闻多,那时候,连名带姓一起被人称呼总有些不舒服,潘光旦、吴泽霖就建议在“多”前加个“一”字,闻一多立即采纳了。
1922年1月8日,闻一多应父母之命,回故乡和远房表妹高孝贞(后改名高真)结婚;同年7月16日,从上海坐海轮赴美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科罗拉多大学艺术系、纽约艺术学院学习。根据规定,清华毕业生赴美留学,至少可以在美国学习五年。但是,因不满美国的种族歧视,抱着从事国剧运动的志向,闻一多只在美国待了三年就提前结束了留学生活。
年轻时的闻一多先生
1925年6月,回故乡小住后的闻一多匆匆辞别亲人,赴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务长;1926年秋,受聘为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训导长;1927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1928年8月,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1930年8月,应杨振声之约,到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1932年8月,回到离别十年的清华园,应聘为国立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抗战正式开始后,清华奉命南下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为长沙临时大学,闻一多赴长沙临大文学院任教;后来,长沙临时大学西迁昆明,并改名为“西南联合大学”。闻一多长途跋涉68天抵达昆明,此后,一直在西南联合大学执教。
1946年7月15日上午,闻一多参加昆明学联在云南大学至公堂召开的李公朴殉难经过报告会,即席作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下午,在民主周刊社出席记者招待会,进一步揭露暗杀事件的真相。散会后,闻一多在返家途中,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不幸遇难,卒年47岁。
闻一多在发表《最后一次的讲演》
闻一多一生大多数时间在外求学和工作,他在国学研究、新诗创作及理论探讨上都有重大成就和贡献。但是,无论走到哪里,那望天湖畔听得见水车轰鸣、看得见竹子开花的《故乡》,和故乡那“面对一幅淡山明水画屏”的《二月庐》,“斑鸠唤雨”的《大暑》节,永远是他最美的乡愁。
如今,浠水巴河望天湖生态文化小镇概念规划,将南至闻家铺,北接葛洲坝大道,沿望天湖水岸一带划定为核心区,计划把它建设成为大望天湖旅游区的起步区和展现文化小镇的入口区。
二、民盟浠水地方组织
闻一多于1944年8月在罗隆基、吴晗的介绍下加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同年9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名为“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
1945年10月,民盟在重庆上清寺特园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和平、统一、团结、民主”的政治主张。闻一多在这次大会上被选为民盟中央执行委员,成为民盟早期领导人之一,后又担任民盟云南省支部宣传部长兼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闻一多在昆明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领导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1940年,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在云南大普吉镇合影。
左起:朱自清、罗庸、罗常培、闻一多、王力
在闻一多先生的影响下,浠水籍学生朱鼎誉于1946年在西南联大申请加入民盟;1948年,周树屏、王伯诚在武昌加入民盟。1950年,蔡天民加入民盟。1951年10月,建立民盟浠水小组,蔡天民任组长,直属省盟管辖;1956年10月,成立民盟浠水县支部委员会,选举蔡天民为主任委员;1957年“反右”运动后,民盟停止活动。1983年10月,民盟浠水支部恢复活动,1988年设立民盟支部办公室,定编2人。2002年,民盟黄冈市委员会成立,浠水支部隶属民盟黄冈市委管辖;2003年7月,盟省委批准浠水支部升格成立总支委员会,下设教育、文卫、综合3个支部;2011年7月,成立民盟黄冈市浠水县工作委员会。至2018年底,盟员发展到118人。
民盟浠水地方组织继承闻一多先生爱祖国、爱人民、敢于斗争、勇于牺牲的品格和精神,注重政治学习和思想建设,积极参加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活动。
1956年2月,蔡天民作为特邀代表出席全国政协第二届二次全体会议;1988年8月14日,陈希贤应邀出席盟中央在北戴河召开的21省市教学研讨会;同年10月4日至9日,支部主委王伯诚出席民盟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民盟黄冈市浠水县工作委员会(总支、支部)多次被盟中央和盟省委评为“先进基层组织”“抗洪救灾先进集体”“参政议政先进集体”“组织建设先进集体”“农村烛光行动先进集体”。浠水民盟已经成为促进浠水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闻一多纪念馆
1984年春,浠水县委、县政府向省政府写了《关于兴建闻一多纪念馆的请示》,同年7月21日,省委办公厅[1984]175号文件函示:“你县《关于兴建闻一多纪念馆的请示》,省政府已经转给我们,我们已于今年5月10日向中央写了专题报告,现中央宣传部发来复函,同意在闻一多先生的故乡建立闻一多纪念馆。”
1988年1月26日,闻一多纪念馆在县城清泉寺(盐库)旧址破土动工,闻一多先生之子闻立雕、闻立鹏参加了奠基典礼。1993年5月18日正式开馆。
纪念馆占地面积0.93公顷,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100平方米。主体工程为庭院式仿古建筑,由3栋平房和1栋两层楼房组成,青筒瓦大屋顶,4栋房屋之间由回廊衔接,连成一体。
回廊下是一清澈见底的水池,此为闻一多故居前望天湖之缩影。门前广场中屹立着闻一多全身铜像。原中共中央胡耀邦、江泽民,原民盟中央主席楚图南分别题写了馆名。
纪念馆先后被命名或评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三级博物馆、全国盟员教育基地、国家AA级旅游景点、湖北省国防教育基地、湖北省廉政教育基地等。
闻一多生平事迹展览分布在序厅和三个展厅之中,内容分为六个部分,总标题为“千古文章未尽才”。展览具体、生动地展现闻一多勤奋好学、学贯中西、拍案而起为真理献身的光辉历程,以及他的学术成就和广大人民对烈士的深切怀念。
其中有周恩来、宋庆龄、郭沫若等领导人的唁电、挽联等。1955年,国家主席毛泽东为闻一多家属签发“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展厅共陈列照片、图画、实物、复印件362件,其中一级文物9件、二级文物12件、三级文物10件。纪念馆2008年5月1日对社会免费开放后,年参观人数13万人次,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家国情怀,开展理想教育,加强党员党性锻炼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闻一多中学
闻一多中学坐落在巴河镇一多大道97号闻氏宗祠旧址,原名巴河高级中学,1987年2月,被县政府命名为“闻一多中学”,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科院院长方毅题写校名。
学校现有4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700多人,教职工176人。占地面积8公顷,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绿化面积15760平方米。校园内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风景区布局合理,语音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理化生实验室、红烛图书馆装配齐全。学校承担了3个国家级科研课题、2个省级课题、4个市级课题。被国家有关单位定为“研究性学习课题实验基地”“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课题研究学校”“学科教育实验学校”,被省教科院评为“全省教科研50强学校”。学校红烛文学社被评为全国优秀中学生文学社团。
学校充分发挥闻一多人文资源教育优势,为进一步弘扬一多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建有闻一多事迹展览室、《闻一多颂》碑廊等爱国主义教育场所。
制订了反映一多先生人格和思想精髓的“敏求、弘毅、自强、创新”八字校训;确定《七子之歌》为校歌;以“红烛”为背景制作了校徽;编印《亲属回忆闻一多》一书作为校本教材,定期请闻一多亲属来校作专场报告;每年举办一场《红烛颂》闻一多爱国诗歌朗诵会;教学楼前的一多广场屹立着闻一多纪念铜像,新生入学都要在铜像前庄严宣誓,誓词为:爱我祖国,爱我人民,无私无畏,奋斗终生!一多精神成为激励广大师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五、《二月庐》《红烛》及其他
《二月庐》是由浠水县文化馆于1988年4月创办的内部刊物,办刊宗旨是扶持文学新人,提供发表园地,为出作品出人才创造条件。
《二月庐》共出刊18期,有38篇原发作品被中央、省级文学刊物选用;其中,叶小青的小戏《卖鸡》获国家“群星奖”金奖,汪洋的小戏《双调查》和周正藩的小品《家庭纠纷》获“鄂东群星奖”。
《二月庐》曾被黄冈地委宣传部,黄冈地区文化局评为“优秀馆办刊物”。2003年,改名为《浠水文化》。
《红烛》是由浠水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于1995年创办的内部刊物。刊名取意于闻一多先生代表作《红烛》,由省著名书法家周韶华题写。
至2018年,共出刊30期,其中,何存中的小说《正果》、赵峰的中篇小说《好儿去当兵》、夏艳平的短篇小说《摇曳的灯火》等作品在《红烛》首发后,分别被《中国作家》《西南军事文学》《文学界》刊载。
《红烛》编辑部每年都和县作协联办一次创作笔会,组织作者实地采风,召开作品研讨会。同时,还积极配合学校文学社团工作,开辟“校园文学”专栏,刊发会员作品。
此外,浠水县委、县政府设有“闻一多文艺创作”奖,并定期组织纪念活动;县委宣传部、县委统战部举办有“闻一多杯”全球华人怀乡征文大赛;县委统战部结集出版了《故乡人民的怀念》;县作协创办了红烛微信公众号。在县城命名有闻一多大道、红烛路。在民间,成立了“闻一多红烛书画院”“七子之歌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等等。
“只问耕耘,莫问收获”,闻一多元素在浠水大地熠熠生辉。
(原文标题:浠水的闻一多元素)
来源:浠水县融媒体中心
●浠水“一河两岸”回迁房建设现场是这样的!
●浠水这两个项目被列入2019湖北省级重点建设计划
●杰哥图说 | 三丰盛开致富花
●浠水的“温泉小镇”就要来了
●24小时值守,巴河交界水域联合执法防盗采
●席间一小杯白酒,路上撇下“坐骑”就跑!
●浠水又有三家机构挂牌啦
●浠水公开招聘60名紧缺学科教师
●百日攻坚督查面对面栏目组走进蔡河镇
●主播小姐姐带你玩转浠水神山梯田油菜花海
●浠水又一批失信人被曝光!快还钱
●不要免费菜不要,非要给钱,这些人怎么回事?
编审:黄习文 郭斯 编辑:春霖 韩菁
点击“阅读原文”,点播视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