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区抗日陵园简介(英雄自有出处寻访从未停歇)

编者按 75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的艰苦斗争,以3500万人伤亡的惨重代价,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全民族抗战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这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这种强大的、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成为指引中华民族走向一个又一个成功、一个又一个辉煌的鲜艳旗帜,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赣榆区抗日陵园简介?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赣榆区抗日陵园简介(英雄自有出处寻访从未停歇)

赣榆区抗日陵园简介

编者按 75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的艰苦斗争,以3500万人伤亡的惨重代价,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全民族抗战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这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这种强大的、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成为指引中华民族走向一个又一个成功、一个又一个辉煌的鲜艳旗帜。

在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到来之际,本报推出“铭记抗战历史 弘扬民族精神”专栏,通过重访江苏抗战纪念地,从回望历史中激发奋进力量,激励江苏儿女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为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奋力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而努力奋斗。

“孙洪太,男;籍贯:中国山东省平邑县平邑街道;牺牲时间:1940年;牺牲战役:江苏省赣榆战斗;安葬地:山东省平邑县平邑街道毛家洼村。”8月28日,连云港市委党史工办工作人员徐亮告诉记者:“去年4月我们牵头组织为赣榆青口十八勇士寻亲,当我在中华英烈网上搜索到这则信息后,既兴奋,又忐忑——‘青口十八勇士’留存的英名中,确实有‘孙洪太’的名字。”

79年前,一场殊死血战在赣榆青口镇火叉巷打响,18名勇士为掩护大部队安全撤离,与日伪军血战竟日,宁死不屈。后来,他们被八路军山东军区授予“青口十八勇士”光荣称号,其所在连被命名为“青口十八勇士连”,一直延续至今。

“18名勇士只有9人留下英名,史料极度缺失,知情人更是难觅。在赣榆抗日山的纪念碑上,刻下的是‘孙泰’二字,而在党史资料中是‘孙洪太’。”连云港市委党史工办党史编研处处长姜龙才说,“留存的史料中最有说服力的,就是当年战地记者白刃写下的关于十八勇士的作品,这是烈士英名最早出现的文字档案。”经过党史部门走访、比对,最终确认烈士的名字为“孙洪太”。

与山东临沂市平邑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取得联系后,工作人员张女士迅速到毛家洼村查寻核实,没想到该村并无名为“孙洪太”的烈士信息。“是不是当时登记的时候搞错了?”想到当地还有一个毛家庄,抱着一线希望,张女士又找到毛家庄村委会,果然得到了肯定答复:“确有名为孙洪太的烈士,烈士的后人就生活在村里!”

相关资料显示,1939年八路军115师进入山东后,主要在沂蒙山一带活动,1941年3月进入现在的赣榆区发动了青口战役。而发生于1943年11月的赣榆战役,是八路军山东滨海军区为配合山东清河区军民反“扫荡”,主动发起的敌后攻坚战,被当时延安《解放日报》誉为“赣榆大捷”。“据此推断,很有可能是登记烈士信息时有误,将发生在赣榆的战斗统称为赣榆战斗。”寻访组通过查阅、比对相关资料,对亲属家访,历史的谜团终于被揭开,山东平邑籍的孙洪太烈士就是“青口十八勇士”之一。

这样的寻访从未停歇。“作为党史工作者,我们通过为烈士寻亲,尝试把党史研究与现实社会结合起来,‘叠合’历史与现实、贯通过去与当下,使它们产生‘共振’、实现‘共鸣’,续写红色历史的‘现实篇’。”连云港市委党史工办主任徐勤飞说。

赣榆西部矗立着一座我国唯一以“抗日”命名的山——抗日山。山上碑塔矗立,树木繁茂,松涛阵阵,有全国建园最早、规模最大的抗日烈士陵园,长眠着1800余位革命先烈,镌刻有3576位烈士英名。高高的纪念碑上,站立着一名威武的战士,一手高举红旗,一手紧握钢枪,以守卫的姿态,面朝大海的方向。

1941年到1944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日子。赣榆地处青岛与南通中间,要在此阻止日军南下北上,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日军占领赣榆后,从县城青口到沿海各村镇盖岗楼设据点,封锁海岸线,围困沂蒙山区。为尽快在滨海地区插入敌后,创建新的抗日根据地,1941年3月,八路军115师教导2旅在代师长陈光和政委罗荣桓的指挥下,与山东纵队2旅配合,打响了青口奔袭战。战斗异常激烈,持续了6天5夜,打破了敌人的海上封锁,打通了我军华东与胶东的联系,创建了滨海抗日根据地。

赣榆区党史办原主任戚桂森介绍,在赣榆发起的抗日战斗有很多,最著名的就是青口战役、赣榆县反蚕食和反顽战役、智取赣榆县城战役,有力打击了日伪的嚣张气焰。2015年9月3日,青口战役74年后,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青口十八勇士”的荣誉战旗,由解放军某受阅部队将士高高擎起,昂首阔步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青山有幸埋忠骨。威震滨海的符竹庭将军的忠骨就安葬在烈士陵园内。符竹庭是江西省广昌区人,15岁参加革命,16岁入党,从江西到陕北,从平型关大捷到创建滨海抗日根据地,转战万里,屡建奇功。1943年11月26日,符将军在滨海军区机关驻地遭遇日军,不幸牺牲,年仅31岁。为了纪念符将军,战士们用30多公斤子弹壳铸成他的铜像镶于墓前,1945年至1950年间赣榆县一度改名为竹庭县。

抗日烈士纪念堂是抗日山最早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仿照延安窑洞式建筑修建而成。纪念堂内的花岗岩石碑上,密密匝匝刻着先烈们的姓名。

烽火硝烟去,正是兴世时。近年来,赣榆区深入挖掘抗日山的内涵和时代价值,不断摸索一条特色党性教育之路。如今,这里已成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首批重点抗战纪念设施遗址”……抗日山上的巍峨碑塔,在人们对英烈的深情缅怀中熠熠生辉。

记者 程长春 赵 芳

通讯员 龙步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