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就义后遗体谁给收葬的(秋瑾遇害后没人敢收尸)
如果给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巾帼英雄排一个名次,有着“鉴湖女侠”之称的秋瑾绝对能排前三。
与大多数出身贫寒的革命者不同的是,秋瑾出生于官宦之家,父亲曾做过知州。
幸运的是秋瑾的父亲比较开通,并没有因她是女孩子而不让她读书,甚至当秋瑾表现出对中华武术感兴趣时,她的父亲还专门给她请来了武术老师,因此秋瑾绝对称得上是文武双全。
也正是因为她受到过高等教育,思想才会如此进步,才会在按照家里的安排,嫁给兵部侍郎王廷钧后选择了反抗。
在日本留学时,秋瑾加入了同盟会,归国之后,她开始致力于解救深处苦难的女性,带领他们反抗封建思想的压迫。
她之所以被人们称为鉴湖女侠,就是因为她在家乡绍兴一带行侠仗义,解救了许多剥削压迫的妇女。
据说,有一次秋瑾听说当地一为富不仁之人强抢女子做妾,于是二话不说拎着手枪就把人给抢了回来,从此后她在绍兴就出了名。
秋瑾在绍兴办报纸,开大通学堂宣传革命思想,声势越来越大逐渐引起了清政府的注意。
1907年7月14日深夜,几声枪响打破了绍兴小城的平静。
细听之下人们发现,枪声是从大通学堂方向传来的,学堂附近的居民有好奇者探头观看,他们发现有官府的人冲进了大通学堂,一阵枪响过后,官兵压着一个人走了出来。
天黑看不清面容,不过看背影,似乎是大通学堂的那位女督办。
此时的民众大多都是思想麻木之辈,社会动荡,开抢抓人这种事他们见得多了,这件事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涟漪。
看完热闹的人们照常回家睡觉,只是今后多了一件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
第二天,整个绍兴都在说一件事,大通学堂的女督办秋瑾是革命党,昨天晚上被抓,今天凌晨已经被处决了。
最可悲的是,秋瑾被处决后竟然没人敢给这位巾帼英雄收尸,无论是曾经受过她恩惠的人、还是家人,都怕受到连累选择了逃避。
直到数日之后,她的革命同志趁着深夜,冒险将秋瑾的尸体偷了出来,她才得以入土为安。
不过凭良心说,秋瑾的丈夫王廷钧对她还是不错的,无论是秋瑾去日本留学的时候,还是她兴办学堂宣传革命的时候,王廷钧都是大力支持,可见他对秋瑾的感情是发自真心的。
至于秋瑾被处决后他为什么不去收尸,也许是怕连累自己的家族和孩子,这么做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无论他如何表现,作为秋瑾的丈夫,还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牵连,丢了官职的王廷钧带着一子一女回到了老家。
秋瑾死后,王廷钧非常痛苦,整日以泪洗面。
由于长时间的心情郁结,王廷钧的身体不堪重负,很快就得了重病卧床不起了。
家里的一切只能依靠自己的大儿子王沅徳,于是年幼的王沅徳就撑起了家庭的重担。
王沅徳12岁这年,父亲王廷钧怀着对妻子无比的思念撒手人寰,留下了王沅徳和8岁的妹妹王灿芝相依为命。
幸运的是,秋瑾的一个谢姓友人非常同情两个孩子的遭遇,偷偷收养了他们,这才让两人摆脱了流落街头的命运。
不过寄人篱下的日子毕竟不太好过,谢家也是一个大家族,虽然在吃穿用度上不曾亏欠过他们,但毕竟不是自己亲生,对他们的关心肯定不如自家的孩子。
哥哥王沅徳毕竟年纪较大,一直以来他都知道母亲秋瑾所做的一切,并且深受母亲革命思想的影响。
秋瑾很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两个孩子的开蒙都是由她亲力亲为的,在她的教育下两个孩子很小就能读书写字。
年龄较大的哥哥王沅徳更是继承了母亲秋瑾的遗志,投入了革命事业的洪流。
王沅徳像大多数男孩儿一样长相酷似母亲,秋瑾也非常看重他,不但给他请了著名的私塾先生,而且后来还将他送到长沙了岳麓书院读书。
被谢家收养后,王沅徳的学业也没有落下。
毕竟父母虽都不在了,但王家跟当时许多朝中重臣都是沾亲的,尤其跟手握重权的曾国藩走得很近。
正所谓不看僧面看佛面,谢家也不缺这点儿钱,自然不会在这方面慢待两人。
王沅徳又很争气,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长大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上海正风大学。
那个年代可不像现在,家里出了个大学生可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
顺便说一句,前面咱们已经说了,王沅徳从小深受母亲秋瑾影响,一直心向革命,在秋瑾牺牲4年后,14岁的王沅徳就在唐支夏等人的邀请下加入了同盟会。
大学毕业后,王沅徳来到了汉口与阳惠周一起创办了《江声日报》,在报社中担任经理一职。
在他管理报社期间,《江声日报》的文章多以宣传革命为主,为革命作出了很大贡献。
除了管理报社之外,王沅徳对做生意很感兴趣。
他的祖父早年曾追随曾国藩讨伐太平天国,置办了不小的家业,作为王家长孙,王沅徳自然而然继承了王家的一切。
1927年,独立3团许克祥在当地土豪劣绅和资本家的支持下,发动了反革命马日事变,在湖南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对各大报社报道的内容做了种种限制。
《江生日报》眼看办不下去了,王沅徳干脆离开了报社,一门心思做起了生意。
没想到的是,在做生意方面,王沅徳也是一把好手。
继承家业后,靠着老一辈人积攒的人脉关系,他在湘潭一带混的可以说是风生水起,开办了大量的商号和工厂,一度成了湘潭首富。
后来他还把家族的生意扩展到了湖北汉口等地,由于他的母亲秋瑾在国民党中有很高的威望,所以几乎不会有军政界的大佬找他的麻烦,相反的当地新上任的政府官员还都要到他府上登门拜访。
国民政府曾经多次邀请王沅徳出仕,不过王沅徳对国民党当时的状况非常失望,不愿意加入这样一个欺压民众,出卖国家利益的权力集团,就都婉言谢绝了。
成为湘潭首富的王沅德,虽身价倍增,但革命救国的初心却始终未曾改变。
他同情共产党人,每当听说家乡的官府抓到了共产党员,总是想尽办法进行营救。
凭借着他的人脉,确实就出了不少革命同志。
不久后日寇入侵,中华大地战火重燃,各地人民流离失所,大批本该在学校了努力学习的年轻人,因为战乱丧失了求学的机会。
有感于此,王沅徳出资兴办了湖南湘潭新群中学,希望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局面。
新中国成立以后,王沅徳主动将自己的家产上交了国家,自己到湖南文史研究馆做起了秘书工作。
在研究馆里,王沅德主要的工作就是收集,整理秋瑾的生平资料,这对他来说简直是梦寐以求的事情,整理这些资料的过程刚刚好寄托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王沅德与妻子张屿一生养育了4个儿女,儿子孝敏、长女家栋、次女家梁、三女玉琳。
他们夫妻二人大部分时间都与长子王孝敏生活在一起。
1954年,由于王孝敏调到长沙铁路工作,王沅德夫妇也与他们一同回到了长沙。
据王孝敏回忆,当时他跟父母一起住在长沙宝南街刘忠壮祠27号,王沅德和夫人住在1楼进门左手边的一间小木屋之内,两人晚年生活的十分简朴,除了工作在也很少出门。
1955年5月16日,王沅德突发脑淤血,经抢救无效离开了人世,终年58岁。
纵观王沅德一生,幼时父母双亡,中年时弃文从商一步步走向辉煌成为湘潭首富,晚年主动上交家产再度归于平凡。
可谓是跌宕起伏,历经风霜,但他的爱国之心却从未改变。
秋瑾的女儿王灿芝,跟哥哥王沅德却是大不相同。
王灿芝3岁的时候,母亲秋瑾就去了日本留学,将她托付给了友人谢涤泉,也就是后来秋瑾牺牲后收养他们兄妹的人。
留学归来后,秋瑾一直为革命事业四处奔波,跟她相处的时间并不多。
成年后的王灿芝曾说过自己对母亲根本就没有什么印象,但这并不妨碍她对母亲的崇拜。
被谢家收养后王灿芝过得并不好,用她的话说就是谢家人不待见她,每天蓬头垢面无人问津,吃饭也是饥一顿饱一顿,有时候身体不舒服也没人关心。
实际上在回到湘潭老家后,王灿芝就一直由祖母抚养长大。
她的性格从小就很倔强,跟母亲秋瑾很像,也是喜欢舞刀弄棒,梦想着有朝一日行侠仗义,管尽天下不平事。
祖母虽很疼爱她,但并不赞成她习武,主要是不希望王灿芝走秋瑾的老路。
在祖母的心里,更希望她能读书认字,长大后找一个好婆家,相夫教子平安度日。
不过王灿芝显然不是一个听话的乖宝宝,既然祖母被给自己找武术老师,干脆就自己来。
在她老家有个姓曾的武师身手高超,远近闻名,王灿芝本想偷偷托人拜其为师,但这件事不知道怎么搞的,被王灿芝的学校听说了。
按说像这种事学校一般是不会过问的,只不过这个姓曾的在当地风评不佳,是个贪花好色之徒,学校就把这件事通知了王家,有了祖母的阻止,王灿芝这次拜师行动以失败告终。
经历了这次失败,王灿芝并没有气馁,不得不说,她确实天生自带打不死的小强之属性。
最终在她15岁这年,瞒着祖母拜了一个姓王的武者为师。
王灿芝曾经说过,她学拳可不是为了强身健体,而是真的仰慕那些传说中救世济贫的侠客们。
她希望能学得一身好武艺,今后能仗剑走天涯,把天下之恶人杀一个干干净净。
她曾听说自己的母亲有鉴湖女侠的称号,于是也给自己起了个雅号“小侠”。
王灿芝虽更爱习武,但在习文一道上也同样成绩斐然,这大概也是祖母对她习武一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原因所在。
王灿芝幼时便跟哥哥王沅徳一起学习了《三字经》、《千字文》等书。
有史料记载,称其:“年十五,香闰清咏,斐然成章,诗词骈散,俱琅可诵。”
可见张灿芝称得上是文武双全,才情丝毫不弱于乃母。
她做事豪爽,喜着男装,好结交朋友,急公好义颇具侠风。
至于说王灿的武艺究竟练到了什么程度,有一次她跟几位好友聚会,大家早就听说王灿芝身手不错,不过一直以来只是耳闻未曾亲眼得见,当天,就有人提议让王灿芝露上两手让大家见识见识。
王灿芝本就是豪爽之人,闻听此言也不做作,随手取来一根木棍,就这样棍代剑当场练了起来。
王灿芝的剑术虽称不上“剑气纵横三万里,一剑光寒十九州”,但也是动如脱兔,静若处子。
一套剑法练完,王灿芝收势而立,气不长出面不改色,众人无不叹服,纷纷鼓掌叫好。
从此王灿芝擅武之名在朋友之间广为流传,也坐实了她小侠之名。
王灿芝的祖父与曾国藩交好,因此在她很小的时候,祖母为她跟曾家定下了一门娃娃亲。
性格独立的她本来就对婚姻不能自主颇有微词,后来她进入曾国藩孙女曾宝荪创办的艺芳女中上学时,曾宝荪对王灿芝管束的十分严格。
这对于一向独立自主的王灿芝怎么能受得了,还没有过门儿就管得这么严了,嫁过去了那还了得?
于是,就在两家人忙着准备婚礼之际,王灿芝不告而别,跟哥哥王沅徳一起来到了上海。
之后哥哥进入正风大学读书,王灿芝则进入了竞雄女校。
从学校的名字不难看出,这所学校跟她的母亲秋瑾有些关联。
实际上,竞雄女校正是王金发等人为了纪念秋瑾创办的。
因此在1927年王灿芝毕业后,她就接任了这所学校的校长之职。
为了办好这所学校,王灿芝可谓是劳心劳力,资金不足她就找自己的哥哥拉赞助,高薪聘请教师,在中学的基础上又增设了小学。
同年王灿芝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上海大夏大学,1928年她获得了公费留学的资格,只身前往美国纽约大学,进入了航空专业进修。
而她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正是她与母亲秋瑾一样,希望学成归来能够为这个国家做些什么。
2年时间里,她以优异成绩完成航空教育、飞机工程、驾驶学、无线电等全部课程,并多次驾飞机飞行。
由于驾驶技术高超,王灿芝在美国航空界创出了诺大的名声,被业内称之为“东方女飞将”。
学成回国后,王灿芝成为了我国第一位女性飞行员,曾在航空学校任教。
只是在她的心里,有一件事始终不曾放下,那就是杀母之仇。
这些年来,她一直在打探杀母仇人贵福的行踪。
后来有人带来消息,说是贵福藏在长春名字,也改成了赵景琪。
收到消息后王灿芝马上收拾行装,准备到长春手刃仇人,也是贵福命不该绝,就在王灿芝准备动身之时,九一八事变爆发了,长春之行只得作罢。
在王灿芝心中,有三大心愿:驾驶战斗机上阵杀敌,整理母亲秋瑾被害之档案,手刃仇人绍兴知府贵福。
可惜到最后,她也只实现了其中之一,即整理母亲被害的档案。
至于驾驶战斗机上阵杀敌,自从她回国那一刻起,就再也没有开过飞机。
而仇人贵福更是在伪满时期就病死了,终其一生也没有跟王灿芝见过面,更遑论亲手杀之了。
1932年,王灿芝在朋友的介绍下,嫁给了广东才俊黄公石,3年后生下一女,取名王焱华。
抗战胜利后,一家人居住在上海,此时的王灿芝已经把全部身心放在了收集整理母亲资料,撰写其生平事迹之上。
1951年,王灿芝移居上海,临行前将她收集的全部资料都移交给了上海博物馆。
1953年,王灿芝到台湾定居,并着手开始《秋瑾革命传》的创作,也就是在这段时间,王灿芝改王姓为秋,在此书中署名秋灿芝,由此可见她对母亲的思念和钦佩。
1967年,这位豪爽侠义的“东方女飞将”在台湾突发脑溢血辞世,她的故事就此终结。
比起秋瑾,她的一对儿女并没有多么出名,他们的故事在史料中的记载也只有寥寥数笔。
我们现在对他们的了解,大多出于友人和他们后代的口述。
他们的一生也许没有秋瑾那样轰轰烈烈,也不如许多革命先辈般充满传奇色彩,但他们对这个国家的爱却不比任何人少。
他们的所作所为丝毫,没有辱没“鉴湖女侠”秋瑾之英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些曾负重前行的先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