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必须知道的猫猫知识(关于猫猫的那些事儿)
猫是矛盾的集合体。它有柔软的皮毛,也有尖利的爪子;它有时发出安静的咕噜声,而偶尔面露凶光的样子,又仿佛在提醒人们它最初的身份——自然界极优秀的猎手。
猫从几千年前就与人类一起生活,但是它们的骨子里,仍然是野性不改的“小老虎”。
这是猫的生活
猫跟狮子、老虎、豹子等同属猫科动物,这是分布很广、适应能力很强的一类动物。它们在各自所处的环境中几乎都是王者:狮子是草原上的霸主;老虎是丛林里的大王;豹子擅长夜间捕猎,还能轻松爬树;美洲虎奔跑在河流和沼泽;美洲狮大踏步向前,横扫陡峭的山坡和深深的雪堆。
猫科动物天生就是优秀的猎手。它们的身体仿佛是为了体现力量和速度量身设计的。它们的爪子有爪垫,走起来轻手轻脚,不易觉察,非常适合伏击;它们脊柱灵活,下巴有力;它们最长的牙齿与颈骨尺寸相当,完美适配,在捕获猎物的那一刻,能像钥匙插进锁里一样,将猎物牢牢地卡进喉咙里。
大多数猫科动物喜欢独来独往。尽管狮子过着群居生活,非洲豹和美洲虎有时也会成双成对地散步,但那只是少数。大多数猫科动物奉行“我的生活我做主”的信条,不愿意选谁做团队的老大,也不愿意学习社交规则。它们的攻击心理很强,会将其他同类视作入侵领地的敌人,而不是无意路过的朋友,所以两猫相遇常常意味着一场恶战。
猫科动物传递信号的手段是声音和气味。它们发出的声音多种多样,狮子、老虎和豹子能发出威风凛凛的咆哮声,而有的猫科动物只能发出嘶嘶的嘘声,或者咕噜咕噜的声音。气味也可以作为互相交流的信息,比如尿液、粪便、呕吐物,以及脸部、尾巴、爪子的腺体发出的有气味的化学物质,这些气味就好像在说“离我远点”“我才不怕你”,其他同类一闻便懂。
人类的合作伙伴
猫的家族故事可以追溯到6 000万年前,那时它们还是一种会爬树的动物,有点像黄鼠狼。它们凭借有一对刀刃般锋利的牙齿捕食。慢慢地,牙齿越来越厉害,猫科动物也逐渐进化成为彻头彻尾的肉食主义者。到了今天,除家猫以外的猫科动物都已经彻底失去了消化植物的能力。
现代家猫很可能由一种中东野猫演化而来。它们的这群亲戚至今仍生活在北非、中东、欧洲的野外,模样与家猫并无二致,只是性子更野一些。
早在几千年前,猫就已经跟人类生活在一起了。只不过那时,猫的身份并不是宠物,而是与人类互惠互利的合作伙伴。猫充分发挥自己会捉老鼠的特长,让人类的粮仓免遭老鼠等动物的侵袭;作为回报,人类为猫提供温暖舒适的住所和有规律的三餐。
猫咪女神
在5000年前的古埃及,猫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对于这样的荣耀,猫是当之无愧的,毕竟,古埃及人能建立一个强大的帝国,离不开人类与猫的合作关系。
古埃及文明诞生于尼罗河流域。尼罗河灌溉了沿岸的农田,养育了当地人民。农田生产出来的庄稼越来越多,而所有的粮食都需要储存在粮仓里。猫,以其优秀的捕鼠能力,当仁不让地成为粮仓的守护者,保障了当地人的生活。
猫立下了汗马功劳,也赢得了古埃及人的喜爱。古埃及绘画中常常出现猫的形象——坐在椅子下的猫、玩耍的猫、正在吃鱼的猫、跟随人们捉鸟的猫,等等。猫甚至成为圣物,巴斯苔特女神的造型就是猫。
走向世界的猫,走进家门的猫
猫走向世界的脚步正是从埃及开始的。根据大多数专家的观点,它们可能登上了驶往地中海的船,然后在到达罗马之后,紧跟着罗马军队,走向欧洲和亚洲。
中世纪末期,寻找新大陆的航海家纷纷把猫带上船,希望在到达目的地之后,让猫来帮忙捕捉当地的老鼠。就这样,猫的足迹又踏上了美洲和大洋洲,真正做到了遍布全球,当然,世界各地也留下了它们繁殖的小猫。
到了19世纪中叶,人们对猫的好感骤然倍增。人们开始用种种繁育手段改变猫的性状,让它拥有长且柔软的毛、美丽的体色、短短的鼻子。现在,家猫更引以为豪的是它们的颜值,而不是捉老鼠的技能了。那么是不是说,人类已经成功地将自然界最优秀的猎手,驯服为怀里的小可爱了呢?
野性不改
在与人类和睦相处的几千年里,猫的性情变得越来越温顺。研究人员认为,猫逐渐习惯了从人类那里获得食物奖励,而越温顺的猫越有可能得到食物。这甚至改变了猫的基因——对比家猫和野猫的基因组,发现家猫在记忆形成、恐惧调节、刺激与奖励方面的基因发生了改变,尤其是与食物奖励相关的基因。但除此以外,家猫与野猫在外形和行为上并无明显差别,即使是相当资深的猫奴,有时也分不清楚。
事实上,家猫仍然是最具攻击性的物种之一。比如,猫是鸟儿的头号死敌,死在猫手上的鸟类数目是最多的。另外,猫也给许多动物的生存造成了威胁。
即使是最温顺的猫咪,骨子里也有野性。一只猫必须在很小很小的时候开始接受驯化,不然它们就会回归狂野本色,并且再也无法被驯服。
本文来自《科学画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