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选哪里谈做事成功的底层逻辑(为什么说不脱掉书生气的人)

文 | 赵清

发布 | 栩然说(ID:xuranshuo)

在毛选哪里谈做事成功的底层逻辑(为什么说不脱掉书生气的人)(1)

1

很长时间以来“栩然说”都试图将《毛选》里生涩难懂的内容掰碎了,以“去概念化”的方式讲解给大家听,让大家能消化里面的精髓,然后为己所用。

我还记得上半年看《觉醒年代》时,陈延年、陈乔年两兄弟的回眸一笑让我非常扎心,印象深刻。

在毛选哪里谈做事成功的底层逻辑(为什么说不脱掉书生气的人)(2)

在毛选哪里谈做事成功的底层逻辑(为什么说不脱掉书生气的人)(3)

国庆7天假期里,我也看了《长津湖》的电影,说实话再次让我感到挺扎心的。

在毛选哪里谈做事成功的底层逻辑(为什么说不脱掉书生气的人)(4)

在毛选哪里谈做事成功的底层逻辑(为什么说不脱掉书生气的人)(5)

中国的历史并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那么简单,那真的是用血和泪写成的,连教员自己都说:“《毛选》哪是我一个人的著作啊,里边这些东西是群众教给我们的,是付出了流血牺牲代价的。”

看到有些伙伴说阅读文章后“提升不明显”、“印象不深刻”,我猜应该是没有经过生活实际的锤炼,没有被社会毒打过,对历史的印象只是书本,所以特别写了此篇感悟。

书生气很浓的人,脑子里很容易会有一个思维惯式,那就是寻找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万能公式”,遇到任何一个问题,只要套上这个“标准答案”、“万能公式”,一切答案都会自然浮现,一切障碍都会烟消云散。

“标准答案”、“万能公式”在哪里?在书本上。只要一大段、一大段地摘抄下来,考试就能拿高分。

应试教育提倡“标准答案”、“万能公式”,只是......社会现实中真的存在所谓的“标准答案”、“万能公式”吗?

在毛选哪里谈做事成功的底层逻辑(为什么说不脱掉书生气的人)(6)

曾经初出校门、步入社会的我,也是一个书生气十足的人,天天琢磨茴香豆的“茴”有几种写法,直到被社会磨练至脱掉几层皮时,才发现曾经的自己是如此的幼稚。

没有任何一个常胜将军,是仅仅依靠熟读《孙子兵法》,从不上战场就能百战百胜的;

没有任何一个游泳健将,是仅仅观看比赛录像,从不下水就能提升成绩的;

同样,没有任何一个社会精英,是仅仅读读《毛选》,背一背里面的内容,从来不进行社会实践就能够成功的。

用教员本人的话讲,这叫做“本本主义”,他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反对本本主义》。

曾几何时,从苏联照抄照搬过来的“本本主义”害惨了红军,甚至一度将红军推至了崩溃边缘。直至“遵义会议”时教员重新进入了领导层,才将红军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

教员从来都是提倡“实事求是”、反对“本本主义”的,只是,当历史的聚光灯长期聚焦在教员同志身上时,太多的人又将他的话当做了金科玉律,开口闭口都像在背诵“教员语录”,成了新一轮的“本本主义”。

就算把《毛泽东语录》背得滚瓜烂熟了,把《毛选》的每一卷都看了,但若只是死记硬背的教条,又有什么用呢?

显然,这已经偏离了毛主席的本意。

同样,本号上发表了很多关于毛主席的文章,本意也是想把生涩难懂的内容掰碎了,以“去概念化”的方式进行讲解《毛选》,方便更多人能消化理解、融会贯通。

但是,我确实不愿变成“背诵比赛”,产生新一轮的“本本主义”,然后“曰(yue)”过来“曰”过去......

在毛选哪里谈做事成功的底层逻辑(为什么说不脱掉书生气的人)(7)

要想比谁记得多,用个U盘不就完了吗?还写那么多干嘛?咱们要把自己大脑做处理器,而不是存储器。

不得不承认,我不敢说自己真的读懂了《毛选》。很多次以为自己读懂了,其实并没有读懂,往往是经历了很多社会磨练之后再回看,才能领悟里面的奥妙。

事实证明,我离真正读懂《毛选》还差得远呢!

但有一点,当我阅读到一些自己无法理解的生涩概念时,宁可合上书不再看下去,也不愿强行去理解和死记里面的内容,否则我自己也成了“本本主义”。

接下来,我想做一次大胆的挑战,尝试用一种从未使用过的写法来解读《毛选》。

2

在战争年代,很多军人说话都是简单粗暴的,偏偏这种人能干成事!

在毛选哪里谈做事成功的底层逻辑(为什么说不脱掉书生气的人)(8)

别说是战争年代,就是在和平年代,那些真正能雷厉风行干实事的人,说话时也不爱拐弯抹角,但偏偏能成事。

典型的代表,就是《人民的名义》中汉东省京州市委书记李达康,说话简单粗暴、行为霸气专横,甚至经常不给下属面子,却偏偏在电视剧播出时能红透半边天,为什么?

就因为达康书记是个能干实事的人,说话做事直击要害,内心正义且刚正不阿,深受广大观众喜欢!

在毛选哪里谈做事成功的底层逻辑(为什么说不脱掉书生气的人)(9)

所以,本篇文章我就模拟李云龙、李达康的口气,来解读一下《毛选》。

好,现在开始,言语中若让您有不适之处,先请谅解,只是剧情需要。

很多人之所以读不懂《毛选》,是因为他压根就没有足够的社会磨练,没有经历过残酷的环境,没有磨掉几层皮,也没有在逆境甚至绝境中歇斯底里的蜕变过。

如果你以为《毛选》是书斋里让秀才们读的圣贤书,仅仅通过里面的语句就能领悟到里面的精髓,那就大错特错了。

事实上,《毛选》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立足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

那是一个战火纷飞、大流血、大冲突的时代,《毛选》里经常讲打这个、斗那个,如果你从中闻到了浓浓的火药味,听到了震耳的枪炮声,那才说明你读进去了。

虽说教员是个颇有诗词歌赋造诣的人,但我们却看不到《毛选》中有什么诗情画意的语句。教员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就写道: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在毛选哪里谈做事成功的底层逻辑(为什么说不脱掉书生气的人)(10)

既然是暴动,那就玩不得虚的。“八七会议”上教员就提出过“枪杆子里出政权”,一些事情根本不可能靠温文尔雅的方式解决,只能用暴力的方式解决。

你以为一些事情靠讲道理就能说服所有人吗?少做梦了!你根本无法说服所有人。

怎么解决问题?拿枪杆子直接干他就行了。

军人们从来不爱说废话,下达命令时都是直截了当,为什么?因为在战场上根本玩不得那些虚头巴脑的,谁玩虚的谁就得死,必须以军功来论成绩,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你整那些诗情画意的有啥用?迂腐!还不如给老子的部队送几挺重机枪来得实在呢!谁再搞这些斯斯文文的东西,就直接拿把大刀往他脖子上一架,保准拉稀!

在毛选哪里谈做事成功的底层逻辑(为什么说不脱掉书生气的人)(11)

就像是电影《长津湖》里的场面,你给美国佬好好说话,人家就不打了?就撤兵了?

压根就不可能。让他愿意听话,唯一的方式就是拿起枪杆子干他!

哎呦,你还不服气是不?老子才懒得跟你搞那些弯弯绕!二营长,你的意大利炮呢?给我拉来!

在毛选哪里谈做事成功的底层逻辑(为什么说不脱掉书生气的人)(12)

讲到这里,你明白了吧?用文绉绉的方式根本无法理解《毛选》,因为它本来就是在战火和血泪的洗礼中诞生出来的智慧结晶!

读《毛选》时,千万不要把注意力放在里面遣词造句等细枝末节上,它本来也不是一个文学艺术品,不讲究语句的优美、词藻的华丽、文采的造诣,谁要是针对里面的细节给老子咬文嚼字的话,我又要把意大利炮拉来了。

玩虚的没用,别整那一大堆花里胡哨的,能战胜敌人,能取得革命的胜利,能争取民族的独立才是正事!

3

之前看过一个段子,说老公和老婆一起看世界杯足球赛,老婆问老公:“中国队咋不上?”

老公回答:“因为中国足球队实力不行。”

老婆又问老公:“不是有姚明吗?”

老公顿时无语。如果对足球的理解还停留在“姚明咋不上”的层面,那又如何沟通深层次的东西呢?顶多只是看个热闹罢了。

同样,我们读过了《毛选》,问有些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如果得到的回答是“教员和周总理年轻时好帅啊,都是大帅哥”,那么我就知道和他没法再沟通更深层次的东西了,只是看个热闹罢了。

在毛选哪里谈做事成功的底层逻辑(为什么说不脱掉书生气的人)(13)

不可否认,这两位的确都是高颜值的大帅哥,若放在今天,搞个抖音、快手直播什么的,也能迅速在网上走红,成为流量入口。

但如果让那些靠颜值走红的娇气小鲜肉穿越回战争年代的话,你看看他还能不能吸粉?

做梦去吧!那时的老百姓只关心能不能吃饱肚子,能不能抵御敌人的侵略,谁还管你帅不帅?

为什么此二人能影响一个时代,直到今天还深受中国人民的爱戴?绝不是靠颜值!

他们是在战火中走出来,带领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革命领袖,这岂是那些“追星族”所能理解的?

看人不能只看颜值,看事情也不能只看表面。

如果让那些书生气很浓的人创业,他们会怎么做呢?他们往往会受“万能公式”的思维影响,然后停下脚步,根据事物的表面观察来制定一个“详尽计划”。

在执行过程中,万一事态的发展与“详尽计划”不符,书生就很容易想东想西,再次停下脚步修改计划,如此反复。整个过程走走停停,行动力极弱,书生们很容易困惑于找不到所谓的“标准答案”、“万能公式”。

创业初期,偏偏是那些匪气十足、江湖气很浓的人容易成功,为什么?因为创业初期最主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需要“野蛮生长”,做事也不需要太多章法,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干了再说!

在毛选哪里谈做事成功的底层逻辑(为什么说不脱掉书生气的人)(14)

万通董事长冯仑就写过一本书《野蛮生长》,里面描写了很多大企业家在创业初期时的情景,他们一开始不都是一群野性十足、勇于开拓、不爱循规蹈矩的“野狼”吗?

恰恰这些人的文化普遍偏低,脑子里没有“框框”,他们专注于目标,使得全是“野路子”,反而容易成功。相比较而言,书生们满脑子的“之乎者也”反倒成了障碍。

革命初期,哪有什么成熟的打法?哪有什么现成的武器?敌人来了,拿起扁担也要上!贺龙元帅一开始不也是“两把菜刀闹革命”的吗?

这就难怪,为什么一些没文化却能成事的人反而看不起那些书生了。

就像《亮剑》中,赵刚作为新上任的政委到独立团报到时,李云龙直接说了一句“又来了个白面秀才”,言语和行动中都充满了不屑......

在毛选哪里谈做事成功的底层逻辑(为什么说不脱掉书生气的人)(15)

从什么时候开始,李云龙对赵刚刮目相看的呢?

就是从发现这个赵政委居然是个“神枪手”开始的,这个秀才居然也能打枪?

4

说了这么多,再来看看我们伟大的教员同志吧。

他本是一个教书先生,若生在和平时期,估计就是个优秀青年教师,手上握着的是笔杆子。可生逢此乱世之中,他意识到必须利用农民的力量去推翻一切不公平的统治,他必须去组织农民运动。

农民群体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教员深深的明白:若用教书先生“之乎者也”的方式去与农民沟通,肯定是不行的!

1925年12月,年轻的教员在长沙橘子洲头写下了《沁园春·长沙》,里面有一句: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很少有人注意到一个细节--写此诗词之时,教员刚刚在老家韶山组织乡亲们开展了“平粜阻禁”运动并取得了胜利,他准备动身去广州开办农讲所,期间抽空来到了长沙橘子洲头。

在毛选哪里谈做事成功的底层逻辑(为什么说不脱掉书生气的人)(16)

写下此诗词时,我们只要细细品味,就能感受到教员同志内心的独白:要与农民群体们打交道,靠过去那种“书生意气”是要不得的,必须摆脱书生气!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自此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员同志主动磨掉了自己的一层皮,改变了自己很多的习惯。

之后教员写的很多文章都收录在了《毛选》里,若仔细品读就会感受到里面也有很多粗话、土话,难道是教员同志不懂诗词歌赋吗?显然不是,而是要让农民看得懂,接地气!

就比如,当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极其复杂,用文绉绉的方式来讲农民根本听不懂,再加上那些朗朗上口、掷地有声的语言往往是短促有力的,所以教员结合中国实际,直接摒弃了那些复杂难懂的概念,转而用了所有人都能听懂的六字口号:

打土豪,分田地!

无数个李云龙般的人物,即使大字不识一个,却依然能被这六个字感召,也加入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洪流。

去他的书生意气,也别跟敌人讲道理,直接把意大利炮拉来就行了。

须知,政权是从枪杆子里获得的。

当然,待创业到了一定阶段,生存问题解决了,需要进一步发展的时候,那些匪气十足、野蛮生长的思维反而成为了阻碍。

为什么呢?因为这种思维往往很短视,拿下短期目标时执行力很强,却看不到长期的方向。无数个“李云龙”很容易拿到某场战役的胜利,却看不到整场战争的总体走势。

楚云飞不也说吗?“李云龙如果有机会能受到教育,将来必成大器!”。

李云龙虽说打仗挺厉害的,但凭的都是“鬼点子”、“野路子”,这个瓶颈在当时普遍“泥腿子”出身的军事将领中是非常普遍的,大家都看不清革命未来的大方向。

在毛选哪里谈做事成功的底层逻辑(为什么说不脱掉书生气的人)(17)

不知道打仗为了谁,不明白打完一场仗之后下一步往哪儿走,反正就是打,岂不是越打越糊涂?越打越迷茫?

在革命时期,如果啥都不管,只管打仗,这种做法就叫做“纯军事主义”,长期以往就滑落到“占山为王”的历史轮回里去了。

就像是如今,很多企业的老板都是干市场销售出身,一个个的能力超强,但企业做到一定地步时就陷入了瓶颈,怎么也长不大......

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依靠“术”的层面根本无法根除,必须站在更高层面,从纲领上进行思考:

革命为了谁?依靠谁?联合谁?斗争谁?

革命的总任务是什么?最终要达成什么样的结果?

对于这些问题,教员本人其实是清晰的。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他一开始就站在纲领的高度上提出: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要打赢一场战争就必须靠战术,要打赢整场战役就必须靠战略。若只有战略而没有战术,就只有空想而没有行动,犹如“空中楼阁”;若只有战术而没有战略,那就必然遇到瓶颈,越打越糊涂!

战略和战术,一个是宏观,一个是微观,二者缺一不可。

宏观上来看,只要纲领是正确的,那么革命的成功将是必然的,所以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微观上来看,必须重视每一场战役,必须一步一个脚印的将革命进行到底,所以战术上要重视敌人。

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呢?教员由1938年发表的文章《战争和战略问题》也正是基于此而写出的,只要体验到这个历史背景,此文就非常容易读懂。

在毛选哪里谈做事成功的底层逻辑(为什么说不脱掉书生气的人)(18)

如今创业不也是这样吗?创业初期首先解决生存问题,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干了再说,可发展到一定地步时团队内就会出现“熵增”,要想进一步壮大,就必须树立企业愿景,梳理企业战略,建立企业文化,将原本混乱的业务进行整顿,一切都要流程化、标准化。

好了,教员掌握了纲领,站在战略高度上阐述了中国革命的走向,然后就可以解决中国革命一些瓶颈性的问题吗?

别傻了!如果你真这么想当然,那么现实又会用一盆冷水泼在你这个颇有书生气的脑袋上。

5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我凭什么听你的?

要知道,创业初期能成事的这群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一个个匪气十足、野蛮生长,本来就不爱循规蹈矩,现在你一个秀才在耳旁“叨咕叨咕”的大道理说个没完,他们就能听你的?

别成天“之乎者也”,老和尚念经似的,有本事你上战场练练?用军功说话!

为什么有句话叫“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

为什么又有句话叫“百无一用是书生”?

这就是答案。前文不是说了吗?李云龙最初认可赵刚,并不是因为他满腹经纶,而是因为这个政委有真功夫,还是个神枪手。

在毛选哪里谈做事成功的底层逻辑(为什么说不脱掉书生气的人)(19)

这种现象,在企业里不也比比皆是吗?为什么老板普遍重视做业务、做销售、做市场的人?因为他们能实实在在带来业绩啊!

对于一般企业来说,别整什么愿景、使命、价值观之类虚头巴脑的东西,就算有,那也是贴在墙上的东西,只能起个花里胡哨的装饰作用,只有业绩才是实实在在的。

偏偏,华为、小米等超级大型企业才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强调企业的愿景、使命、价值观。这并不是偶然,而是创始人在思维层面就与一般老板有着极大的不同。

再来看教员的历程,他只是领会了纲领又有何用?只是预见了中国革命总体的方向又有何用?很多次他都遭遇了别人的问题:

我凭什么听你的?

大革命时期,教员站出来说要搞“农民运动”,可包括陈独秀在内的绝大多数共产党人却认为要“北伐”,还问教员“我凭什么听你的”?直到大革命失败,“八七会议”上教员才又提出“土地革命”;

红军壮大时期,针对党内思想混乱的局面,教员站出来说必须统一思想、党指挥枪,可很多军事将领却认为军队打仗就行了,整那些虚头巴脑的干嘛?还问教员“我凭什么听你的”?直到“九月来信”之后,回归军队的教员才在“古田会议”上清理错误思想,指出“党指挥枪”;

在毛选哪里谈做事成功的底层逻辑(为什么说不脱掉书生气的人)(20)

井冈山时期,博古、李德打着苏联“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旗号指挥红军,要求照抄照搬苏联经验,这时教员站出来说“要打游击战”,可绝大多数人又问教员“我凭什么听你的”?直到红军处于生死存亡的节骨眼时,教员才在“遵义会议”里重新回到领导层,拯救红军于危难之中;

......

从1921年建党开始到1935年的遵义会议,教员多次被排挤、被打压,甚至是被开除,他曾经被三次开除中委,八次受到严重警告。每一次,别人都会向他抛来一句话:我凭什么听你的?

别误会,并不是说一切挫折和刁难都是冲着教员来的,也不是说大家只针对教员一个人,而是说党内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面临着极其混乱和不明朗的局面,根本没有一条现成的道路。

正因为混乱,所以各种各样的想法才层出不穷,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但关于“怎么达成目标”就存在不同意见了,大家互相碰撞、互相辩论,每个人都会向不同看法的人说:我凭什么听你的?

在毛选哪里谈做事成功的底层逻辑(为什么说不脱掉书生气的人)(21)

创业不也是这样吗?

没有被社会毒打过的人,以为发展道路就写在书本里,只要读读书并按照里面方法做,就可以获得成功。可真正有过被社会毒打过的人一定深深的明白,哪有什么现成的道路可走?哪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创业的每一条路上都充满了荆棘,即使艰难的走下去,也不知道这条路是否走得通?团队里争执、碰撞是常事!

看到了吗?别说面对敌人时,用书生的方式来讲道理讲不通,就连面对自己的同志时,用书生的方式讲道理也讲不通。

教员也是书生出身,在磨难和绝境中顽强的蜕变和成长,他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呢?不是像书生一样“叨咕叨咕”讲道理,而是从斗争中获得发言权!

对待敌人要斗争,对待内部的部分人也要斗争,在斗争中探索革命道路。也就是他说的一句名言:

“什么北大、人大,还是那个大学好!我就是绿林大学的,在那里学了点东西。”

在毛选哪里谈做事成功的底层逻辑(为什么说不脱掉书生气的人)(22)

当然,这里有个前提,就是面对敌人和自己人要有不同的“斗”法,必须事先区分“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

如何处理“对抗性矛盾”?详见教员写的《将革命进行到底》、《丢掉幻想、准备斗争》等文章。

如何处理“非对抗性矛盾”?详见教员写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文章。

带着这样的思维,重新阅读教员的《矛盾论》,会不会有新的体悟?

要想“斗”赢像李云龙这样一群匪气十足、野蛮生长的将领,用“书生意气”的方式讲道理压根没用!否则他又要问“我凭什么听你的”?

怎么办呢?必须要比他更有话语权,更懂得协调各方利害关系,让他的彻底服气才行!可这些手段,你以为仅靠看书就能获得吗?做你的美梦去吧!

在毛选哪里谈做事成功的底层逻辑(为什么说不脱掉书生气的人)(23)

那么,在我们日常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应对其他人“我凭什么听你的”的挑战,如何“斗”下去呢?

对不起,也是没有现成的方法,如果有人非要问我“标准答案”的话,那他依然是书生思维,又在搞“本本主义”了,我又要把意大利炮拉来了!

在毛选哪里谈做事成功的底层逻辑(为什么说不脱掉书生气的人)(24)

唯一的方法,就是躬身入局,深入社会实践,去经历、去感悟,只有那里才能找到答案!

教员不也在《实践论》中写了吗?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6

为什么《毛选》里的内容能指引中国人民走向革命成功的彼案?若仅仅靠教员用书生的方式写一大堆文章,那绝对做不到!

为什么那些天不怕、地不怕,在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军事将领们,面对教员时却万分敬重?若仅仅靠教员用书生的方式讲一大堆“之乎者也”的大道理,那绝对做不到!

如果我们以“事后诸葛亮”的方式看历史,那总有一种感觉:不管遇到任何困难,只要教员出现了,事情就搞定了,他说的话就是裁量一切是非对错的“标准答案”。

可如果以教员本人的视角看待那段历史,就会发现整部《毛选》压根就不是什么“万能公式”一样的圣贤书,那里充斥着枪炮声和火药味,中国人民在血泪中求得了出路,就像国歌里唱道的“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如果我们以“事后诸葛亮”的方式看历史,大可以将《毛选》当做“标准答案”,然后高喊几句口号,随着歌词唱一句“干革命靠的是教员思想”。

可如果以教员本人的视角看待那段历史,哪里有现成的道路?那是在一片挫折和迷茫的局面之中,在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之中艰难探索出的一条道路。

仅仅看前文所述,有没有发现教员本人也是在一点一滴的经历中磨练出来的?有没有发现他也是被社会磨掉了几层皮,脱掉了书生气,才探索出中国革命道路的?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这些书生气的人,凭什么还未被社会磨练过,只是读了里面的只言片语,就自以为读懂了《毛选》?这不是很可笑吗?

在毛选哪里谈做事成功的底层逻辑(为什么说不脱掉书生气的人)(25)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多了就变成了路;世界上也没有解决问题的“万能公式”,经历的多了,就知道如何应对困境。

社会本身就是一本无字天书,教员正是读懂了它,沉淀了自己的智慧,才写下了《毛选》。

而我们后辈人呢?发现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太漫长了、太难了、太多挫折了,于是没有去经历,没有去感悟,就去直接吸收前人已经沉淀下来的智慧。

那不叫“智慧”,顶多叫做“知识”。若只是学习《毛选》中的“知识”,然后照搬照抄到生活中,那么谁学谁死,学了《毛选》还不如不学呢!

也许此文真的没有什么主题,那就当我在胡言乱语吧,我宁愿自己什么都不懂,也不愿死抱着《毛选》里的只言片语让大家死记硬背,说这就是“标准答案”,否则又是新一轮的“本本主义”。

如果你还读不懂《毛选》,那就合上书本,关闭此文,全身心的参与到社会实践之中吧!

须知,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是栩然,感谢大家的阅读和评论。想第一时间看到更多有态度、有深度的文章,欢迎关注【栩然说】(ID:xuranshuo),和100万粉丝共同成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