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电子设备 被称为汽车电子身份证的RFID
之所以想为大家科普RFID,起因是最近有不少朋友在向兵哥咨询ETC的申办流程,疑惑于选择银行、微信、支付宝等渠道的区别有哪些,有关ETC的内容,兵哥在之前已经做了针对的选题报道;而为什么会延伸出RFID这个可能大多数人都比较陌生的玩意呢?是因为不少朋友在申办ETC时,同时也收到了当地相关部门微信公众号的一些关于推广有关RFID的文章,例如“佛山市公安局”的这篇推文,就明确广东车主将告别纸质保单、交强险标志,改为直接用电子保单。
电子保单指的是保险公司向车险消费者签发的以数据电文形式存在的证明车险合同关系的电子文件,意味着在广东省境内无需再粘贴标志,但出省时,同样需要提前到相关保险公司打印纸质保险和交强险标志。各类证件的全面电子化已是大势所趋,在今年7月17日公安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安部就明确将机动车检验标志电子化正式列入公安部的工作计划中。目前不按规定粘贴车辆检验标志,会受到《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处罚,而若要实现机动车检验标志电子化的普及,那么《道路交通安全法》将要进行修订。修订的目的很明显,纸质标志成为历史,汽车电子识别的年代将要到来;这个汽车电子识别系统就是RFID。
RFID的普及符合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趋势,RFID本就是基于物联网对智慧交通的延伸;道理类似于如今的人脸识别,人们不用掏出身份证,扫描一下人脸就能甄别出个人的身份信息。但是兵哥发现有不少人将ETC与RFID混为一谈,虽然最近各地都在大力开展提升ETC安装率的工作,但两者有着许多本质上的区别;为便于大家理解,兵哥将借着时下ETC的热度,通过ETC与RFID的一些不同的地方,为大家介绍汽车电子身份证——RFID。
两者的标准制定部门不同
RFID其实并不是一件特别新生的事物,早在2017年全运会期间,为了保证服务用车的快速通行,就已经借助安装RFID,即汽车电子标识系统实现服务用车的快速通行。RFID是一张含有射频芯片的无源电子卡片,可安装在汽车挡风玻璃上,用于汽车身份的识别,相当于汽车的电子身份证。RFID与ETC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由公安部牵头,以车辆管控为目的的标准规范;后者是交通部为了实现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为主要目的一种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有着本质的区别。目前,国内不少地区已经在试点汽车电子标识系统,汽车电子识别系统的普及,如今可谓万事俱备,只欠政策的东风。
两者在应用场景存在较大区别
ETC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并不陌生,最基本的功能就是高速公路可以实现不停车收费;随着互联网企业的接入,如今ETC也具备了停车、洗车、加油等支付功能,但其最核心的功能依然是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而RFID汽车电子识别系统的应用场景相比ETC而言如同手机相机与专业单反在应用场景的区别;RFID汽车电子识别系统除了实现车辆管控外,还能充当城市交通管理、环保限行、小额支付等应用场景,诸如车险、交强险的电子化就是其中最基础的部分。其实从上也能看出,RFID其实也能覆盖ETC的功能,只是由于制定标准的部门不同,目前是独立的两套标准系统,日后极有可能将会进行整合。
两者在安全等级、传输速率、识别率有质的区别
所谓能者多劳,功能相对单一的ETC普遍采用的加密算法为DES算法,DES是IBM公司开发的一套密码算法,研发背景是在美国NSA的资助下开发的政府非机密的敏感信息安全保密算法;而RFID目前普遍采用自主研发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SM7加密算法,安全协议采用了专用安全机制来保护数据交换的安全,能实现“一次一密”的防复制机制和双向认证机制。就像车牌需要防套牌、货币需要防伪的道理一样,当RFID具备的功能越多、传输的数据信息越重要时,其理所应当采用安全级别更高的加密算法。
此外,由于ETC与RFID在适用场景的不同,导致了两者在数据传输速率与识别率上有着较大的区别。目前ETC的空中传输速率普遍在一次200ms,当车辆以60km/h以下的车速通行时方可实现数据采集,这也是为什么ETC通道存在限速的原因。而RFID的空中传输速率在一次20ms左右,按照这样的传输速率,即便是车辆以240km/h的速度前进,同样能够实现精准数据传输。
目前国内已经多个城市开始RFID汽车电子识别系统的试点项目,并且目前大部分的ETC厂商已有涉足RFID电子识别系统技术。细心的读者或许也已经意识到,近年来汽车管理正大范围地覆盖先进的视频、AI设备,传统人工执法的方式正在逐渐减少,而随着新设备的全面铺设,也就意味着RFID汽车电子识别系统真正到来的时候;因为与大数据最亲近的始终是电子化执法,而不是人工执法、人工上传数据。或许有人会问ETC能否取代RFID?从硬件层面,其实兵哥更寄希望于RFID取代ETC,尽管ETC的覆盖率更高;当然前提依然是两部门达成共识。
对此,大家如果对于RFID汽车电子识别系统还有疑问,不妨在留言区告诉兵哥,兵哥将在第一时间为大家解答。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