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一城三景,还是文化融合之乡

01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

唐代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其间辗转于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区,直到宝力2年(公元826年)冬,才应召返京,被贬谪的时间前前后后一共22年。

因为贬谪地距离京城山高水远,古代交通又全靠人力、畜力,因此即使接到调令立马动身,回京也要花上好几个月的时间。所以,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说,自己被贬了23年。

历史文化一城三景,还是文化融合之乡(1)

说起贬谪之地,人们总会联想到荒无人烟、荒蛮边陲等一系列与落后、偏僻有关的词语。

这也难怪。

刘禹锡说,“巴山楚水”是“凄凉地”;李白说,“三朝又三暮”,都出不了黄牛峡;杜甫说,五更天的三峡就响起了“骨角声”;汉代的《巴东三峡歌》里也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在一系列的诗歌印象中,三峡地区似乎只是个植物繁茂的猿猴天堂,除了探险家、被贬谪的官员还有戍边的战士,很少有人愿意住在这深山老林里。

历史文化一城三景,还是文化融合之乡(2)

事实真如诗人们所说,三峡地区从始至终都只是个没人愿意去的边陲之地吗?

考古学家们表示难以赞同。

襄樊地区出土的卜骨上有预处理的双孔(在用以占卜的甲骨上打孔,有助于甲骨顺利裂开),这种双孔预处理甲骨的方式,与古代政治中心殷商遗址的考古发现类似。

如果,三峡只是远离政治中心的边陲之地,这种遥远的相似要如何解释呢?

后浪汗青堂的新书《古代中国内陆》将从景观考古的视角,以考古发现的古迹为依据,重新复刻出一个与我们预想中荒蛮、落后的巴山楚水不一样的古代中国内陆文明。

作者傅罗文(Rowan K. Flad)和陈伯桢分别是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与台湾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傅罗文一直致力于中国田野考古工作,陈教授也长期专注于成都平原田野调查。通过这样两位考古专家的视角,或许可以看到更接近真实的中国古代内陆情况。

历史文化一城三景,还是文化融合之乡(3)

02

或许对考古学家来说,文物是最好的语言。

四川盆地、三峡和长江中游地区共同构成的中国内陆地区出土的墓葬及用以占卜的甲骨,也是中国古代内陆地区先民生活方式的最好佐证。、

墓葬历来关乎身份认同。考古学中,墓葬的繁复程度被视作印证社会阶层的间接方法。

官庄坪遗址的春秋中期至战国晚期墓葬,拥有相对复杂的棺椁组合,椁底有枕木,放置有陶制用具。

兵书宝剑峡的悬棺中,随葬了青铜武器、工具、器皿和配饰等冥器,其中容器被确认为楚的形制,但武器却具有明显的巴蜀风格。

巴东县的墓地遗址中,与三峡地区其他的同时期墓葬类似,也随葬了兼具巴蜀风格和楚地风格的随葬品。

历史文化一城三景,还是文化融合之乡(4)

古代中国腹地四川、三峡一带的墓葬,为什么会出现楚地墓葬的风格?

不止墓葬如此,就连襄樊附近用于占卜的卜骨加工方式,也和远在陕西南部渭水流域的甲骨有着异曲同工的巧合。远离北方的政治中心,为什么地处内陆的三峡一带会继承核心都城占卜仪式?

中坝出土的甲骨为考古学家们提供了新的视角。

根据占卜标记所处时间的不同,可将占卜活动分为多个时期。在两次占卜活动频次的高峰期,中坝地区正处于社会的动荡变革中。出现第一次占卜频次高峰期时,食盐生产似乎也处于巨大的困境中,人们或许期望通过占卜获得提升产量的方法;而第二个高峰期,秦楚冲突中,楚的劣势处境似乎也影响了中坝食盐贸易,于是占卜频次再度大幅提升。

三峡地区墓葬出现楚地形制的缘由呼之欲出。当时的三峡地区,或许与位处战国枭雄之一的楚国,藉食盐贸易有着密切联系。

历史文化一城三景,还是文化融合之乡(5)

03

《华阳国志》记载,秦占领四川的初期,太守李冰负责监督提取食盐运作,这证明,公元4世纪之前,成都地区就已经有盐井了。

涪陵、丰都和忠县出土的陶器,也为这种说法提供了佐证。

涪陵镇安遗址中,埋藏了大量尖底杯。它们大多器形类似,像是某个阶段用于专门化生产的工具;其次,这些尖底杯与其他地方有关食盐生产的考古遗址相似,中坝遗址的尖底缸就与日本海岸发现的用于卤水蒸发的器皿形似;最后,通过化学成分分析,中坝遗址中的这些陶器内壁上发现了氯化钠痕迹。大量出土的食盐生产遗址,证明了古代三峡是中国内陆盐业的生产中心。

随着食盐生产技术愈加成熟,先民们或许开始用食盐腌制肉类。

历史文化一城三景,还是文化融合之乡(6)

成都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体现了用铁锅加工盐的过程。下层的画面中,人们从盐井中获取卤水,再在炉灶中烧制卤水,获取食盐;上层的画面中,体现了狩猎的场景,或许可以将其理解为用食盐腌制肉类鱼类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在工作坊区中心地带出土的肉类遗存身上得到验证。

因此,考古学家推断,三峡居民生产的食盐,通过盐饼和腌制食物的方式被运往人口稠密但食盐匮乏的长江下游地区。而推动这一贸易进行的重要角色,就是楚地商人。

历史文化一城三景,还是文化融合之乡(7)

官庄坪遗址

此时,再回头看巴蜀地区的墓葬中出现的楚地形制就变得理所当然了。

楚人在巴地经商,最初的食盐贸易逐渐带来其他商品的交换,巴地的首领们就有可能获得上等的楚国产品,譬如巴地墓葬中随葬的漆器、青铜器、丝绸等;另外,楚地商人尽可能地保留了自己身为楚人的传统,因此他们在墓葬中维持了楚墓的形制,也保留了象征楚地文化的器物。

历史中,礼制越是完善,墓葬越是能够体现出墓主生前的社会阶层;因此,墓葬也被视作是墓主身份认同的表达。地处巴地的楚人,也通过墓葬的形制,标榜了自己属于楚人的身份认同。

考古学家的景观视角,赋予古物生命力,景观“创造人,也被人创造”。读完《中国古代内陆》,或许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历史中的三峡地区了。它是地处政治中心的边陲,也是凭借食盐贸易成为古代中国内陆的经济重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