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杨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江湖侠义到侠之大者)
青面兽杨志是《水浒传》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角色,此人出身名门,武艺高强,经历曲折,充满着传奇色彩。同时,杨志也是个郁郁不得志,处处遇冷落的倒霉蛋。然而,就是这么一个角色,竟然在历史当中有着十分惊人的表现,是梁山好汉中有史料可查的抗金将领。青面兽的一生,可谓经历了个人义气、江湖侠义、侠之大者三段式历程,是梁山好汉最为典型的缩影和《水浒传》最富传奇色彩的英雄。
《水浒传》中的青面兽
施耐庵的《水浒传》只留下前七十回,个人认为现存最好的本子,就是金圣叹评点的贯华堂本。这部书中的杨志,与梁山好汉一样,故事没有结局,大聚义后便没了下文。金圣叹虽然删改了卢俊义恶梦,但却与历史真实完全不相符,施耐庵在前七十回的伏线戛然而止,其主题思想根本就没来得及展示。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依据施耐庵原著文本,结合历史真实,对青面兽三段式人生历程做一番考究,以此来解读水泊梁山真正的“义气”。
《水浒传》第十回“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中,本文的主人公杨志出场。此人一出场,就是个倒霉之人。而且,随着故事的发展,霉运便一直伴随着青面兽。
杨志虽然是五侯杨令公之孙,但却并未凭其祖荫谋得个好出身,而是以自己的本事,武举登第,做到了殿前制使。眼见官场得意,从此可一展生平抱负,却不幸在押运花石纲途中遭遇风浪,十个押运官中只有他一人在黄河中翻船。
失落了花石纲,杨志便负案逃亡,流落关中。好不容易得到朝廷赦免,试图东山再起时,又遭遇高俅的打压,被逐出了殿帅府。这回遭遇,落得个财官两空,无奈之下,只得变卖祖上宝刀以换取用度。没想到,一个街头泼皮竟然也敢欺负于他。忍无可忍,杨志手起刀落,杀掉了牛二。杀人偿命,以杨志的运气而言,这回应当是死定了。万幸的是,天不绝青面兽,街市上的众人都因为杨志仗义杀掉了“没毛大虫”,除去市井一霸而纷纷为他出头作证讲情。杨志因此得免死罪,发配到大名府,做了一名配军。
大名府留守梁中书此时正为寻找生辰纲镖头而烦恼,杨志一到,便有意抬举于他。杨志不负梁中书所望,经过两场比武,被梁中书破格提拔为提辖。然而,这竟然是一个圈套,一心想着重回官场的杨志,傻里吧唧的在黄泥冈被吴用戏耍了一回,生辰纲稀里糊涂的被劫走。杨志回不得大名府,便与鲁智深一道,夺取了二龙山,做了草寇强盗。
二龙山上,杨志与鲁智深、武松会合,成为梁山之外,实力最强劲的山头。三山聚义打青州时,杨志建议请梁山大队人马对付呼延灼,打破青州府。因此,杨志与三山强盗一起上了梁山,与当初劫取生辰纲,害得他断送前程、落草为寇的晁盖等人聚义水泊,称兄道弟。
喝凉水都塞牙,文本表面的杨志被官场仕途迷了双眼,倒霉透顶但却并不令人十分同情。绿野老道此前每每读到杨志的故事,不仅不甚佩服这位梁山好汉,还因他如此拙劣的经历和略显几分憨厚的个性而发笑。但是,当细读文本,参阅史料之后,却发现,杨志才是梁山好汉中真正的侠之大者。施耐庵在这个角色身上寄托了梁山“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希望,梁山好汉最终集体参与抗金,杨志便是“引领者”。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青面兽杨志义气深重
《水浒传》是一部再创作小说,施耐庵以历史为大线索,塑造了梁山一百单八将,讲述了一个完整的北宋兴亡故事。而其创作的主要蓝本,便是《大宋宣和遗事》。在这部笔记体野史中,有关杨志的事迹是这样的:
朱勔运花石纲时分,差着杨志、李进义、林冲、王雄,花荣、柴进、张青、徐宁、李应、穆横、关胜、孙立十二人为指使,前往太湖等处,押人夫搬运花石。那十二人领了文字,结义为兄弟,誓有灾厄,各相救援。
这十二个指使押运花石纲,其中十个人如期抵达京师,只有孙立一人落单未归。杨志便一人留在颍州(今颍州区,隶属安徽阜阳),等候孙立。杨志就等孙立不来,又遇到天降大雪,盘缠用尽,杨志便拿出一口宝刀到集市上变卖。行至日哺,遇一个恶少后生要卖宝刀,两个交口厮争,那后生被杨志挥刀一斫,只见颈随刀落。
这段故事便是《水浒传》中的“汴京城杨志卖刀”,杨志所杀的“后生”在小说中就是泼皮无赖牛二。杨志杀了人,便被上了枷锁,发配卫州(今豫北境内)。途中,杨志巧遇久候未至的孙立。孙立见杨志被发配充军,得知经过后,星夜赶往京师,约集其他十个指使,赶到杨志充军途中,杀了解差,一同上了太行山落草为寇。晁盖劫取生辰纲上梁山后,邀约杨志等人一并到山上聚义。
从杨志的蓝本故事来看,青面兽情深义重,为了等候结义兄弟,只身一人守在颍州。孙立不来,杨志便不回汴京。乃至于遭遇大雪,用尽盘缠,不得不犯下杀人大罪。这等义气,感到了孙立和其他十个兄弟,大家都为杨志而舍弃官职,一同上上做草寇。
然而,施耐庵在《水浒传》中隐去了杨志等候孙立,孙立等人杀解差救杨志的情节,并对故事和人物进行再创作。施耐庵笔下的杨志故事,远比《大宋宣和遗事》精彩得多。但是,却挖掉了杨志最能体现《水浒传》忠义的故事情节,并以东京比武、押运生辰纲这样的经历,弱化了杨志的义气。这岂不是与《水浒传》所赞扬的“义气”相背离吗?
其实,施耐庵创作三十六天罡,并非只参照《大宋宣和遗事》,也撷取了龚开《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中的精华。在龚开的赞诗中,杨志的四句是这样的:圣人治世,四灵在郊。汝兽何名?走圹劳劳。
这四句话的大意是,太平盛世的时候,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纷纷呈祥。你这个青面兽,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啊?不过是奔走在坟茔之中的走兽罢了。因此,施耐庵把杨志定为“天暗星”,处处走背字,人生郁郁不得志。
确如施耐庵所言,杨志终其一生,都是如此。不过,施耐庵改写《大宋宣和遗事》杨志的故事,弱化其江湖义气,则是要为青面兽后来的故事做铺垫,让这个角色实现人生华丽的转身。
杨志的人生抱负
《水浒传》中,杨志失落了花石纲,逃亡到关西。一年之后,朝廷赦免了他。杨志不知从何处得了一担财物,便雇人挑了,取道梁山往京城求官。偏巧,在经过梁山脚下时,遇到取投名状的林冲。这两人一番大战,打了个平手。王伦一见杨志武艺高强,便想留下此人,作为心腹防备林冲的反杀。
杨志不愿意落草为寇,坚持要上东京,寻求东山再起的机遇。那么,杨志为何如此官迷呢?
书中交代,杨志求官不成,折了财物,在客舍中哀叹自己时运不济,满怀抱负难以实现。那么,杨志的人生抱负是什么呢?
只为洒家清白姓字,不肯将父母遗体来玷污了。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
杨志出身将门,在民间是北宋时期最为著名抗击外寇的“杨家将”。《大宋宣和遗事》中,杨志却无这般身世,施耐庵在他身上赋予这样的出身,寓意深刻,也为杨志后来的抗金埋下了伏笔。杨志自己也讲出了自己的志向抱负,是要保住杨家将的清白名声,决不能做山贼草寇,而是要去边境杀敌立功,把杨家将的传统继续传承下去。
但是,“走圹劳劳”的杨志运气太背,为国杀敌的理想很难实现。到了大名府,梁中书十分抬举于他,这让杨志看到了希望。
杨志是一个知恩图报之人,梁中书让他押运生辰纲,青面兽二话没说,尽职尽责。于路之上,昏宿晓行,非常辛苦。当时正是五月半天气,烈日酷暑,道路艰难。杨志不敢怠慢,呵斥责打,催促军汉赶路。杨志这么做,一者为了自己的前程,二者却是为报答梁中书的知遇之恩。青面兽讲义气,担责任,但命运还是跟他开了个大玩笑。
这回押运的生辰纲,明里是十一担,但晁盖得到的却没有那么多。书中说,阮氏三兄弟分得了财宝,回石碣村去了。何涛破案后,从白胜家中起获赃物,也就是“一包金银”而已。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所得,都还在东溪村。而当宋江报信后,吴用早就准备跑路,书中写道:
吴用、刘唐把这生辰纲打劫得金珠宝贝,做五六担装了,叫五六个庄客,一发吃了酒食。吴用袖了铜链,刘唐提了朴刀,监押着五七担,一行十数人,投石碣村来。
梁中书不堪生辰纲重负,上年还被劫了一次,这回却瞒着所有人,唱了一处生辰纲乌龙大戏。义气深重的杨志,偏偏被梁中书瞄上,再次替贪赃者背锅。
施耐庵以青面兽杨志故事为线索,抨击了宋徽宗时期朝政糜烂腐朽,搜刮民众的两大事件。其中寓意之于杨志而言,便是江湖义气害死人,之于《水浒传》而言,则是故事的大关节,花石纲导致了方腊起义,生辰纲则引发了梁山大聚义。
那么,经历这两次大变故的杨志,官场的道路被封死,还能不能实现“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的人生抱负呢?
杨志的人生转折
却说蒙汗药力过去,杨志从昏睡中醒来,生辰纲早已被强人打劫而去。青面兽无比愤懑,埋怨自己道:“不争你把了生辰纲去,教俺如何回去见得梁中书?这纸领状须缴不得,就扯破了。”到了这步田地,杨志依然感觉对不住对他有知遇之恩的梁世杰,而是怪自己的运气不佳。大名府是绝对回不去了,想起自己命途多舛,“有家难奔,有国难投,待走那里去?”杨志非常绝望,便走到悬崖边想一死了之。
杨志却待要纵身跳下黄泥冈,结束倒霉的一生,但忽然想到:爹娘生下洒家,堂堂一表,凛凛一躯,自小学成十八般武艺在身,终不成只这般休了!比及今日寻个死处,不如日后等他拿得着时,却再理会。
于是,杨志叹了口气,独自一人下了黄泥冈。这一去,青面兽倒是迎来了命运的转折。
梁中书原本就知道生辰纲有去无回,因而,虽然口中大骂,发誓要捉拿这个不仁忘恩的贼配军。但是,“随即押了一纸公文,着一个府干,亲自赍了,星夜望济州来,着落府尹,立等捉拿这伙贼人,便要回报。”梁中书只要捉劫取生辰纲之人,对杨志却放他远走高飞。
逃出乌龙大戏的杨志,独自飘零,先是遇到了林冲的徒弟操刀鬼曹正。然后,跟花和尚鲁智深打了一架。这二人武艺相当,各自暗生敬慕。一番通名报信,果然是好汉相惜,便在树林中剪佛,结拜为异性兄弟。这是杨志在《水浒传》中第一次与人结义,这次结义,当是青面兽杨志人生大事。抱经命运奚落的杨志,终于从官场幻想中无奈的走进现实,也从个人恩义转身,崇尚江湖侠义。
《水浒传》开篇讲的是“洪太尉误走妖魔”。梁山泊一百单八将原本就是道家镇锁的妖魔,张天师奉道家上界法旨(当为九天玄女),诱使洪太尉把这伙妖魔放了出来。当时,正值宋仁宗嘉佑三年,也就是公元1058年。六十二年后,便到了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在这一年中,梁山故事爆发。
为什么不多不少,恰是六十二年妖魔出世呢?施耐庵以鲁智深的禅杖重量,告诉读者梁山故事的背景年代,一百单八将的聚义便是从宣和元年开始的。这个时间节点,是与历史高度重合的,宋江起义就发生在这一年。
既然以鲁智深为这个历史节点的点题人物,那么,花和尚的经历就非常的不一般了。此人曾经在关西老小两个经略相公手下当差,而杨志此后的经历又是跟随“小种经略相公”抗金。那么,在二龙山与鲁智深相遇,就是《水浒传》后七十回梁山好汉抗金的一大伏笔了。
二龙山的象征意义就是北宋末期的两代皇帝,这可以从施耐庵的原著中找到对应的隐写依据。其一,鲁达从渭州城逃到雁门县,被赵员外藏到了七宝村。七宝村指的是佛家七宝,也就是说,这里与二龙山的宝珠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二,宋江在九天玄女庙接受了“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法旨,然后,预见了北宋两代末帝坐井观天的场景:二龙戏水。
九天玄女庙位于“还道村”,这是施耐庵有意杜撰的一个地名,意味梁山好汉“还道”,从妖魔归还于“替天行道,保境安民”之道。
杨志偶遇鲁智深,一见如故,合力打下二龙山,因而,才有机会重上梁山,与其他一百零七个妖魔一并“还道”。这是一次非常关键的人生大转折,时运不济的杨志,赢得了一展平生抱负的良机。
杨志成为梁山“替天行道”的引领者
二龙山上,鲁智深“遇林而起”,也从一个三拳打死人命的“镇关西”,大闹五台山的“一双眼却恁凶险”的恶人,还道于侠义之士。武松则早就抱定“招安”愿望,遵照宋江“但是去边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的嘱托,与杨志可谓志同道合。
当呼延灼败退青州,遭遇桃花山强人盗走御赐踢雪乌骓马,便起青州之兵扫荡山寨。桃花山面临覆灭的命运,二龙山果断出手,杨志、鲁智深先后大战呼延灼,让青州官军知难而退。这是江湖侠义,鲁智深、杨志不计个人恩怨,出手相救了同类。
施耐庵为这个故事定了一个回目,叫“三山聚义打青州”。然而,打下青州的主力军并非三山好汉,而是梁山大队兵马。请梁山助拳的人,正是此前错过梁山聚义的青面兽杨志。此时的梁山在宋江的带领下,攻打州府、抵抗官军,开仓济民,可谓行侠仗义,梁山好汉所聚之“义”,已远非江湖义气可比。杨志主动请梁山下山,联手攻打朝廷州府,则是其从个人江湖义气向侠义的转身。
到了梁山,杨志与二龙山兄弟几乎没有什么作为,大排名时位居第十七名,马军八骠骑兼先锋使则排名第三。排定座次后,杨志参与梁山大盟誓,决心“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宋徽宗宣和三年二月,海州知州张叔夜奉诏招降宋江。梁山好汉拒不投降,而是四处出击,“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宋史张叔夜传》)。”
宋江等三十六人到达张叔夜镇守的海州(今连云港),遭遇伏击,副将被擒。为救被俘的兄弟,宋江便率领梁山兄弟全部投降。随之,宋徽宗采纳大臣侯蒙的建议,赦免宋江等人,派他们去打方腊以自赎。打完方腊后,“三十六人同拜爵”,杨志也得到了封赏。据李纲《梁溪集》记载,杨志的官职是武节郎。
《水浒传》之所以通篇贯穿“忠义”,与梁山好汉接受招安的方式大有关系。宋江绝非贪生怕死的阴谋家,在生死关头,实践了自己在梁山大聚义时的誓言:
聚弟兄於梁山,结英雄於水泊,共一百八人,上符天数,下合人心。自今已後,若是各人存心不仁,削绝大义,万望天地行诛,神人共戮,万世不得人身,亿载永沉末劫。
续书《征四寇》罔顾施耐庵故事线索,篡改施耐庵原著精神,把宋江写成了一个摇尾乞怜的投降派。续书歪曲原著,说宋江主张招安,遭到梁山好汉反对。而且,把梁山好汉一齐盟誓的“替天行道,保境安民”,涂改成“替天子行道”。如此,杨志、武松等人去边庭保家卫国的壮举,也因此被一笔抹杀。
据“故赠登州防御使杨公墓碣”记载,杨志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十六岁时因为杀人而从军入伍。这一点,与《大宋宣和遗事》、《水浒传》的说法基本一致。只不过为尊者讳,杨志落草为寇的事情没有被后人写入墓志。否则,就与《三朝北盟会编》的记载有误了。那么,《三朝北盟会编》又是怎么记载杨志的呢?下文再讲。
杨志是否与梁山有交集,或者是不是就是《水浒传》中的青面兽,不得而知。但是,《水浒传》毕竟是一部文学作品,施耐庵以《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为蓝本所写的杨志,应当就是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人物。
既然如此,那么,施耐庵就有可能以杨志在历史上的事迹为线索,创作梁山好汉聚义、招安之后的故事。如此一来,杨志就成了梁山好汉“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引线,甚至引领者,引出宋江、鲁智深、武松等人在去边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名的大故事。因而,有观点称,杨志取代宋江成为后来的这支梁山队伍的领导人,也是很有道理的。
事实上,梁山好汉随童贯征讨完方腊后,于宣和四年四月北宋攻打辽国。途径大名府时,因为这支部队纵横河朔而备受关注,引来了士女的围观。时任大名府附近元城县尉的李若水,在《捕盗偶成》中记载了这件事,说的是:“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
得到朝廷封赏,终于成为正规军开赴前线“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梁山好汉,此时志得意满,队伍雄壮,这样的事迹,施耐庵先生怎肯舍弃不写?
梁山好汉北上灭辽,这便与杨志抗金的线索重合了。因而,历史上的杨志就是梁山上的青面兽。经历命运的磨砺,杨志终于从一个江湖游侠成为抗击外侮,保境安民的侠之大者。
名臣李纲为杨志抗金请功
杨志到了边境,最先被编入童贯的部队,《三朝北盟会编》中说:
贯至河间府,分雄州广信军为东西路,以种师道总东路兵,屯白沟。王禀将前军,杨惟忠将在劳,种师中将右军,王坪将後军,赵明、杨志将选锋军。
所谓“选锋军”,就是突前先锋敢死队。以杨志的武艺,担任这个职务非常合适。《水浒传》中,杨志是八骠骑兼先锋使,原来如此!
那么,这个杨志是不是梁山上的青面兽呢?同样是《三朝北盟会编》中的记载,证明了此杨志即施耐庵笔下的青面兽:
战士日给豆一勺,皆有饥色。翼日,贼遣重兵迎战,招安巨寇杨志为选锋首,不战由间道径归。
“招安巨寇”不正是青面兽杨志嘛?即便是担任先锋敢死队队长,杨志也不受待见。即便是杨志作战勇猛,也已经是朝廷军官,但却依然被冠之以“招安巨寇”的名头。青面兽一生不受待见,时运乖蹇,由此可见一斑。也难怪施耐庵把所有倒霉的事情,都写到了杨志的头上。
这一战,便是小种经略相公的最后一战。在金国王子斡离不的督导下,集结重兵进攻榆次。在粮草不继的情况下,种师中不顾安危,与金兵决战与杀熊岭,最终以身殉国。《水浒传》中的小种经略相公是名副其实的民族英雄,这也是施耐庵不惜笔墨,在小说开头便隐写这个神秘人物的重要原因。
但是,《三朝北盟会编》援引《靖康小雅》的这段记载,是说杨志怯战,关键时刻选择了逃命,导致种师中阵亡。这种不公正的指责,李纲深为不满,在他的《梁溪集》中如此为杨志辩护:
武节郎杨志,昨随种师中先次收复榆次县。大兵旣溃,志不免退师。诸将散逸,志独收集残兵,保据平定,屡次立功,杀退敌马,理须激赏。
除了这件事,李纲还多次提到杨志的功绩,上书皇帝给杨志请功。种师中阵亡后,杨志收集残兵,投奔到河北、河东宣抚副使刘韐帐下,继续抗击金兵。李纲记载:
臣据刘韐王?状申,贾琼、杨志于寿阳县界节次攻击,戎马及杀获近上首领,赶堕崖谷,死者甚众,兼捉到活人。…… 除贾琼已取到立功人功状奏闻外,杨志功状见取防保明。谨具奏知。
宋钦宗接到李纲的奏报后,御笔批到:“甚可喜。皆卿措置所致。贾琼、杨志疾速保明功状,当优与推恩。”
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中塑造了一个侠之大者形象,郭靖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镇守襄阳抗击元兵的英雄豪杰。《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虽然是从“妖魔”还道,在梁山上行侠仗义,但最终也投入到“保境安民”的战争之中,难道不也是侠之大者吗?
杨志的结局令人唏嘘
青面兽杨志在抗金前线奋勇杀敌,屡立战功,得到宋钦宗的肯定。那么,杨志的最终结局又是什么呢?还是没有逃脱龚开的四个字:“走圹劳劳”。
梁山好汉招安后的命运与一个叫王渊的人密切相关,据《宋史·童贯传》记载,宣和三年正月,宋徽宗诏令童贯、谭稹宣抚制置使征讨方腊。童贯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叫刘延庆。刘延庆部将中,则有一个叫王渊的人。《宋史·王渊传》中说:
渊谕小校韩世忠曰:"贼谓我远来,必易我。明日尔逆战而伪遁,我以强弩伏数百步外,必可得志。"世忠如其言,贼果追之,伏弩卒发,应弦而倒。逐北至淳安,贼据帮源峒,遂围而平之。
最终攻下帮源洞的,竟然是王渊的部队,小校韩世忠一战成名。
按照《宋史·侯蒙传》的说法,宋江寇京东,侯蒙上书徽宗:“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对此,宋徽宗很是赞赏。因而,宋江投降后,应当是编入了童贯、谭稹的部队,前去讨伐方腊了。
童贯、谭稹先到了江南,而“诸将刘延庆、王禀、王涣、杨惟忠、辛兴宗相继至,尽复所失城(宋史·童贯传)。”宋江是在宣和三年二月被张叔夜收降的,童贯则是这一年的正月兵发江南,因而,宋江及梁山好汉是后续部队。那么,宋江等人的直接上司又是谁呢?
据“故赠登州防御使杨公墓碣”所言,杨志后来的事情与王渊有关。这样,杨志与梁山的部队就有可能在王渊的手下作战,王渊是杨志的直接上司。所以,梁山好汉直接隶属于王渊所部。
上文曾经讲到,杨志为选锋首,参与了种师中指挥的榆次杀熊岭之战。在《梁溪集》中,有这样一条记载:“臣得刘韐申状,谘目称王渊等兵已到榆次县界,探得解潜前军有走散之人,方据山下寨,亦乞驻军。”与以上几条史料对看,王渊在这场战斗中担任了先头部队,杨志是先锋敢死队队长,必定也在这支队伍中。
杨志虽然英勇杀敌,但却依然被称作“招安巨寇”,种师中在杀熊岭战斗中兵败殉国,其他将领却把责任推到杨志头上。因为这件事情,杨志受到了极不公正的待遇,最终受到了最为严厉的处置。杨志墓志铭是这样讲述杨志结局的:
靖康初,大军攻太原,都统王渊率师往援。时公受制于渊,不意缘私憾虚,坐失利。越明年,八月二十二日,例置之以法,享年五十有五。
青面兽杨志就这样结束了一生,正应了龚开“走圹劳劳”的评语。但是,龚开是不公正的,质问杨志“汝兽何名?”完全是依据《三朝北盟会编》而忽略了李纲对杨志鸣冤叫屈。
杨志乃侠之大者
《水浒传》中的青面兽,其原型必定是历史真实中的杨志。虽然杨家后人为尊者讳,隐去了“招安巨寇”,但诸多历史线索如此重合,也就能证明史料中的杨志与杨家墓志中的杨志,都是施耐庵塑造这个艺术形象的蓝本。那么,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是如何评价杨志的呢。
先说说《征四寇》中的杨志。梁山大聚义后,先后迎战朝廷官军,在两败童贯的战斗中,杨志担任九宫八卦阵镇守西北乾位的主将,斩杀许州兵马都监李明。伐辽战役中,作为呼延灼的副将,打破太乙混天象阵中的火星阵。剿灭田虎时,斩杀田虎手下统制官秦英。
“征四寇”第一百一十二回,宋江与卢俊义分兵攻打宣州和毗陵,调兵之时,宋江吩咐裴宣:除杨志患病
不能征进,寄留丹徒外,其余将校拨开两路。这一处预伏了杨志之死。第一百一十九回写的是梁山打完方腊后回师,杨志死讯传来:
比及起程,不想林銶染患风病瘫了,杨雄发背疮而死,时迁又感搅肠痧而死。宋江见了感伤不已。丹徒县又申将文书来,报说杨志已死,葬于本县山园。
施耐庵《水浒传》所有的伏笔被续书一笔勾销,原本要去边上一刀一枪搏杀的青面兽,竟然在征伐方腊的途中病死。
续书《征四寇》罔顾历史,把征辽写在最前面,打方腊却成了梁山好汉的终极之战。而征辽战役则是北宋导致亡国的耻辱之战,不仅丧事辱国,而且帮助金国打掉了盟友屏障,国门洞开,金兵乘势南下。正因为如此,北方征辽部队随即转入抗金战斗,杨志及梁山好汉参与到了这场“保境安民”的战斗中。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多处伏线,从王进投奔老种经略相公,鲁达在小种经略相公府中做提辖,杨志流落关西,以及杨志、武松等要去边境立功等等,都表明梁山大聚义后,故事将如此展开。
托名李卓吾批点的《水浒传》根本没有读懂原著,而是按照《征四寇》为宋徽宗张目的主题,如此评价杨志:
只为高俅不能用他,以致为宋公明用了。可见小人忌贤嫉能,遗祸国家不小。
插入田虎王庆故事的余象斗,当然不会对梁山好汉有正面评价了,关于杨志,他是这样下的评语:
杨志既打众军,后又自吃酒,此则落其计矣,见志知之不远也矣。
金圣叹深恶续书,一刀将其腰斩,虽然他依然坚持痛恨宋江。但是,对大多数梁山好汉都表示了敬意。金老先生对杨志的评价,符合施耐庵原意:
既已这厮,则应削其官矣,(高俅)仍称之为制使、提辖者,所以深许杨志、鲁达之为边庭有用之才,不得已而至于绿林,而非其自为绿林也。
其实,金圣叹也预见到了《水浒传》之后的故事。可见,杨志从个人义气,指望通过官场实现自己“边庭之志”,到上二龙山以江湖义气与鲁智深、武松聚义。仗义救二龙山、提议请梁山泊打青州。然后到梁山开始“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直至最终英勇抗金,并死于国难,则是其侠之大者的曲折经历。梁山好汉最终将伴随北宋走向灭亡而终结他们的传奇,然后,照应“楔子(贯华堂本)”,到另一个地方聚义。这就是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崇尚的“忠义”,梁山好汉的没一个故事都充满着这样的传奇。
因而,尽管我们再也见不到施耐庵的原著,但从历史线索和前七十回伏笔中可以了解到,一百单八将经历了个人恩怨、江湖义气、侠之大者三段式旅程。
这个伏笔,在“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的故事中已经讲得非常明白。宋江在九天玄女青衣女使的指引下,预见了宋徽宗、宋钦宗“”二龙相戏、“坐井观天”的历史一幕。而且,宋江也被推下石桥,参与到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中。二龙山与此相照应,则杨志必定也与宋江一道,参与了宣和年间的历史大事件,见证了北宋王朝的覆灭。
在施耐庵的笔下,梁山好汉最终将实践大聚义时所盟誓言,在北宋灭亡的最后时刻,完成其悲壮的故事,书写人生壮丽的一笔。
杨志的故事是梁山好汉的一个缩影,青面兽这条重要历史线索,极有可能是施耐庵写梁山聚义之后故事的主要蓝本。因而,如果说梁山好汉都是侠之大者,那么,最无愧此誉者,非青面兽杨志莫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