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吴县的洞庭山是什么茶的产地(从来佳茗似佳人)

题记:茶烟袅袅,琴韵悠悠,菊香弥漫,书斋清幽,这样的雅致并非只能在唐诗宋词中寻。无论身处何境,若能修身养性,以禅心观物,以诗意生活,便可细品如诗、如月、如梅的茶香,得浮生半日之闲。当放下欲念时,一朵花,一本书,一壶茶,能带给你无尽的心灵愉悦。一代才女林徽因说:“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我们这个民族曾经最懂闲情逸致,可当下的人们却往往过度追逐物欲而放弃精神灵性的感知,他们不知何时能将脚步放缓,去谛听内心的召唤。

曾亲眼见茶艺师泡茶,只见沸水倒入杯,茶叶宛如一个窈窕佳人,在风浪中紧紧抱住自己,气质优雅地一转身、一抬头,在杯中翩然舞蹈,翻腾着、旋转着、飞升着,然后缓慢、从容、抒情地打开身体……她在杯中顾盼、游走,她决绝、她依恋、她哀叹、她缠绵,她上上下下、起起伏伏,寻寻觅觅……终于,终于,她累了,她要谢幕了,轻轻地、轻轻地,落下、落下,她羽毛一样轻,不惊动任何人。

 

“寒涧挹泉供试墨,堕巢篝火吹煎茶。”阳春四月正是新茶上市的季节。雪小禅说茶是最有灵性和禅意的东西,对此,我非常赞同。茶叶是风雨铸就的灵魂,云雾酝酿的精神,它是一团浓缩的生命。

  张爱玲好茶,她喜欢用透明的玻璃杯喝红茶。张爱玲本身嗜茶,她笔下的“茶”范围不但广,且细致有韵。从令人低回不已的故事里,我们不难找到她对茶的依恋与喝茶主张。

  “一杯为品,两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驴了。”——大凡读过《红楼梦》的,没有人不记得妙玉的茶话,还有那窖藏的梅花雪。《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 刘姥姥醉卧怡红院”最是让人难忘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妙玉洁净出奇,纤尘不染。她收集梅花上的初雪,用花瓮装了,埋在地下窖藏五年,夏天启开煮沸烧茶,斟于绿玉斗中,又拿出自己的茶盅,请宝玉品尝。这是何等的礼遇啊!初读《红楼梦》,我不大明白曹雪芹为何用那么多的笔墨来刻画妙玉献茶的细节。第六十三回写宝玉过生日时,妙玉特意送来一张拜帖,上写:“槛外人妙玉恭肃遥扣芳辰”。一个妙龄尼姑给一个贵公子拜寿,这在当时是荒唐的,似乎透露出她不自觉地对宝玉萌生了一种爱慕之意。曹公把一个少女隐秘的心思写得极细。孤傲高洁的妙玉献出自己吃茶用的绿玉斗,宝玉却说是“俗器”。一杯茶里藏着怎样的曲折心事啊!若没有好的悟性怎能体会其良苦用心,怎能读懂藏在这杯茶背后的暗示?更何况是宝马轻裘、万紫千红中的宝玉。

  

江苏吴县的洞庭山是什么茶的产地(从来佳茗似佳人)(1)

 

林清玄也是爱喝茶的,他喜欢独自在清静中品茗。他文中这样写道:“时常一个人坐着喝茶,同一泡茶,在第一泡时苦涩,第二泡甘香,第三泡浓沉,第四泡清冽,第五泡清淡,再好的茶,过了第五泡就失去味道了。这泡茶的过程令我想起人生,青涩的年少,香醇的青春,沉重的中年,回香的壮年,以及愈走愈淡、逐渐失去人生之味的老年。”或许对他而言,生命的境界就是如此,在有情的心灵中,不需要说话,也可以与一杯茶互相印证。

  当氤氲的茶雾弥漫开来,芽叶随曲子的悦动起舞,悠悠然渐落杯底,空余旋转的心思被琴弦拨动,若有若无,在杯里独舞,随水汽俱来,又共水汽散尽,心中的尘埃都随之遁于无形。

  当纤纤素手把水注入茶壶,再从茶壶沏到杯里,然后分别斟进茶杯,会感觉手腕的转动都产生了动人的韵律。

  陈继儒云:“以苦茗代肉食,以松石代珍奇,以琴书代益友,以著述代功业,此亦乐事。”明代文人追求两个精神的雅境,一为学问之境,二为自然之境。今人不逊古人,但无论时光如何流转,人类的情感和灵魂亘古不变。

  

江苏吴县的洞庭山是什么茶的产地(从来佳茗似佳人)(2)

  最喜欢苏东坡的“从来佳茗似佳人”的精妙比喻,把女子与茶的关系写到了极致。茶是万木之心,只有茶这种生于青山,长于幽谷,承受了微雨清露,沐浴了山灵水秀的植物,才能体现女人的风情万种。女人的品性不亦如此?或温婉,或热烈,或聪慧,或优雅……观之如画,闻之如花,品之如饴。

  茶过几巡,像是女人的一生,涩是青春滋味,苦是半生基调,弥漫的香气是岁月溢出的欢乐与幸福,而留在唇齿间的甘甜则是最终的了悟与所得。或许只有深谙茶之秉性的女人才能呈现出与之呼应的美丽。

编辑点评

  茶之一道,从来就是文人雅士们极为推崇的闲情雅致之事。清代画家汪士慎喜以素瓷小茶炉细细煎之,煎茶之时必以松子助燃,如此细致求全,泡出的茶可谓雅到极致。这位以画梅清绝著称的画家有诗自谓:“知我平生清苦癖,清爱梅花苦爱茶。”《红楼梦》中,描绘妙玉与宝黛钗饮茶的情景也是雅极。茶如人生,人生如茶,茶禅一味,一杯茶里藏着多少哲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