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早年帮助曹操晚年为何背叛他(成就曹操霸业的王佐之臣)
#创作挑战赛#
荀彧是曹操最重要的谋臣之一。在我看来,他的综合能力堪称曹操初期五大谋臣(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贾诩)之首。无论是资历还是名望,荀彧都是北方人才们敬重的人物,如果没有他的辅佐,曹操很难在短时间内称霸北方。
可惜,这样的绝世英才,和曹操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惺惺相惜”之后,在寿春忧愤而死,年仅五十岁。死后第二年,曹操升为魏公。
风起于巅峰之上与郭嘉、程昱、贾诩这些人不同,荀彧可是实打实的世家大族出身。他爷爷荀淑在东汉是响当当的人物,绰号“神君”,当时那些名士才子们都以做他的学生和朋友而自豪。
荀淑老爷子生了八个儿子,号称“八龙”。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这八个儿子个顶个的优秀。尤其是荀爽,短短九十五天,就从平头老百姓变成司空,这升迁速度简直赶上火箭。
荀彧的父亲荀绲没有兄弟荀爽那么厉害,但也做到了济南相这样的官职。
在家族的熏陶下,荀彧从小博览群书,学习上古先贤们的学说,并从长辈们的具体实践中吸取治理国家的经验,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荀彧年轻的时候,南阳名士何颙因为避难来到荀彧的家乡汝南郡。他曾经和荀爽结交,看到少年的荀彧特别喜欢,“你这小子可是王佐之才啊!”
要说何颙这个人眼光还是可以的,毕竟他之前还评论了一个人,曹操。当时他的原话是,“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也许从这时候开始,曹操和荀彧的命运就通过何颙这两句预言联系到一起。
英雄总是不期而遇公元189年,26岁的荀彧担任守宫令,算是皇帝近前,掌握笔墨纸砚的小官。董卓乱政之后,荀彧远离京畿,辞官回到故里。
荀彧跟家乡父老说,颍川这个地方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果天下大乱,这里必定成为战场,大家都跟我走吧,不要再留在这了。可惜家乡父老都怀恋故土,不愿意离开。
恰好冀州牧,且同样是颍川人的韩馥派人来接老家人,但没有人愿意走,荀彧只好独自带着宗族来到了冀州。彼时冀州已经被袁绍占领,他很看中荀彧的能力,待他如上宾。当时荀彧的弟弟荀谌及同郡辛评、郭图都在袁绍手下做事。
按理说袁绍这里确实不错,一来领导赏识,二来同事们都是老乡或者自家兄弟,也不会有什么隔阂。
荀彧却觉得袁绍这个人就是不能成事,就跟当初郭嘉投奔袁绍,临了又走一样。似乎真正的天才们都看不上袁绍,也许冥冥中,他们都是在等待曹操。
当时的曹操正在冀州南边的兖州,担任奋武将军,他先后平定周边黄巾军余孽,声威大震。
公元191年,荀彧离开袁绍正式投奔曹操,两个划时代的英雄终于相见。
侵删
曹操见到荀彧之后那是相当的高兴,直接就说“这是我的张良张子房啊!”他立刻任命荀彧担任司马,全权负责谋划军机,保障后勤等各项事宜。而这时候的荀彧,刚刚二十九岁。
从这时候起,荀彧将一生的才华都奉献给了这位长自己八岁的兄长。一个是雄才大略的末世英雄,一个是才华横溢的王佐之才,他们携手前行,书写着波澜壮阔的乱世辉煌。
据守兖州,智退强敌荀彧刚来那会,董卓霸占洛阳,把持朝政,横行无忌,天下望风披靡。而曹操刚刚来兖州不久,兵微将寡,实力薄弱,对未来十分迷茫,他想听听荀彧对董卓的看法。
荀彧慷慨陈词,董卓这个人残暴不仁,对待臣民毫无怜悯之心,这种人肯定会死于祸乱之中,不会有什么作为的,后面董卓的结局也果如荀彧所料。
曹操在得到荀彧之后,也开始一步步壮大自身实力,抢占地盘,扩充军备,为日后争霸天下做准备。
公元194年,曹操领兵征讨徐州刺史陶谦,荀彧留守兖州鄄城。
兖州城主要官员张邈等人在陈宫的唆使下突然叛变,秘密迎接吕布担任兖州牧。张邈还派人通知荀彧,“吕布将军来帮助曹操攻打陶谦,你需要马上提供粮草军需。”
荀彧是何等人物,吕布到来肯定是兖州出事了,他马上令人坚守城池,同时命人火速通知东郡太守夏侯惇前来弹压叛乱。由于曹操带领绝大多数兵马,兖州内部空虚,剩下的那些官员们又和陈宫,张邈勾勾搭搭,兖州附近城池几乎都降伏了吕布。
夏侯惇
形势万分紧急,夏侯惇来了之后,带领兵马迅速诛杀叛乱者数十人,稍微稳定了局势。而一场更大的危机还在后面,豫州刺史郭贡带着数万人兵临城下,有人传言,郭贡已经和吕布结盟,要攻取兖州,所有人都惧怕不已。
郭贡要求和荀彧见面,荀彧计划前去。夏侯惇死活不愿意,大人,你是这一城的屏障和中流砥柱,此去肯定是万分危险,千万不能去啊。
荀彧说,郭贡和张邈这些人平常关系就很一般,这次他来得这么快,肯定还没商量好如何瓜分兖州。趁他们还没想好,我前去说服他退兵效果肯定会好得多。就算他不听我的,能够保持中立对我们也是非常有用。如果现在就怀疑他,他肯定会一怒之下攻打鄄城,到时候就真的玉石俱焚了。
荀彧
在所有人注视的目光中,荀彧前去郭贡大营。一个三十多岁的羸弱书生,在一群虎狼之师的大营里,跟一个五大三粗凶神恶煞的将军诉说利害。
至于说了什么,史书没有记载。但荀彧的勇气和风度确实折服了郭贡,后者认为荀彧独自前来,鄄城必有准备,肯定难以攻取,就领兵回去了。而这也为兖州带来了喘息之机。随后荀彧又安排兖州豪强程昱说服东阿、范城等县,为曹操保存了最后的根据地。
我们不敢想象如果曹操失去了兖州,会不会如同丧家之犬,寄人篱下,最终成为别人案板上的鱼肉。毕竟曹操在山穷水尽之下还想着投奔袁绍,如果不是荀彧、程昱这些谋士力劝,恐怕史书上就没有曹操这一号人物了。
荀彧在危急之下没有想着逃离,而是想尽办法稳定局面,并以身涉险,智退强敌,这种魄力和品质,真可谓是“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
调整战略 挟天子以令诸侯陶谦死后,曹操计划再度讨伐徐州,回头再来平定吕布。
荀彧规劝曹操,唯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才能真正称霸天下。他以刘邦和刘秀作为例子,这些开国皇帝皆是立足根本之后才能席卷天下。现在舍吕布而就徐州,一来可能腹背受敌,吕布再次趁虚而入,兖州断无生存之机。二来徐州不好打,上次打的时候因为屠城的缘故,跟徐州百姓结下冤仇。万一短时间内无法攻下来,兖州也失去了,到时候就真的完犊子了。
曹操听从意见,命令军士收割熟麦,厉兵秣马,东进征讨吕布,在曹操的强大攻势下,吕布节节败退,逃往徐州,追随刘备去了。兖州全境平定,曹操再度成为兖州之主。
时间来到了两年后的公元196年,董卓早已败亡,汉献帝在乱军裹挟下一路向东,并在杨奉、韩暹的护送下回到洛阳。
曹操召开扩大会议,想将汉献帝迎来许都。许多人反对,他们认为兖州刚刚平定,吕布占领徐州也是心腹大患,而且杨奉、韩暹等人与北方的张杨互相联合,声势浩大,短时间内无法击败。
汉献帝
荀彧却力排众议,强烈建议迎回汉献帝。
他指出,将军兴兵讨乱初衷是什么,不就是匡扶王室,重振汉家天下嘛。现在迎回皇帝主要有三大好处,“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就算有人想有小动作也得考虑一下后果,至于杨奉等辈,根本不足为虑。
荀彧最后又补充了一句,机会只有一次,现在不抓住,后悔就晚了。
荀彧真是大才,他一眼就看到了关键,自古所谓雪中送炭胜过锦上添花。在汉献帝最需要诸侯们帮忙的时候,曹操送上了面饼和鸡汤,这是什么?这是绝对的恩人啊。而且对外还有迎回天子的美名,以后还能奉王诏讨叛逆,名正言顺啊!
要么说聪明的脑袋总是不谋而合。曹操当即拍板,迎回汉帝!大军开拔洛阳,奉迎汉献帝来到虚度,曹操被任命为大将军,荀彧也任命为侍中,尚书令,辅佐中枢,这也是“荀令君”的由来。
官渡之战 以少胜多自此之后,荀彧大多时候留在许都,为曹操管理内政,筹措军需粮草,推荐治国良才。用三国志话来说就是“太祖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
在治国理政,提升实力的同时,荀彧还积极为曹操寻找及推荐各类人才,戏志才、郭嘉、钟繇、荀攸、陈群、杜袭、司马懿等等。这些人都为曹操建立霸业做出巨大贡献。在荀彧的号召下,在曹操魅力的感召下,一大批人才汇聚曹操麾下,到处都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北方的袁绍看着曹操一天天坐大,心里非常不是滋味。他是天下第一大诸侯,具有青并冀三州之地,加上四世三公的祖上名头,看谁都是小老弟。
曹操这时候对外战争进行得不太顺利,东边的吕布还没搞定,南边的张绣又很闹心,派兵攻打吧还被张绣击败了。
袁绍一看,曹操你就这点能耐,派人送封信过去,言辞之间都是傲慢讥讽。曹操生着闷气,将书信拿给荀彧看,我准备攻打不仁不义的袁绍,但实力不太够,你算我该怎么办呢?
荀彧略一思索,说出一段非常经典的评判之语。
“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
这段话太过经典。荀彧从度胜、谋胜、武胜、德胜,四个方向出发,证明曹操这方面全部超过袁绍,进一步坚定曹操对抗袁绍的信心。
除此之外,荀彧还适时泼了“凉水”。即使能够平定北方,还得先剿灭吕布。曹操点头认可,但他担心袁绍联合西凉群雄,裹挟蜀汉,胡人和羌人的兵马,到时候曹操就成为天下群雄的众矢之的了。
荀彧再度为其解疑答惑,“关中那帮人群雄割据,到现在也不知道谁是老大,现在看起来,也就韩遂马腾势力强一些。他们如果看到关外群雄纷争,肯定稳坐钓鱼台,坐山观虎斗。我们派人去和他们停战,就算不能保持长治久安,至少在你平定吕布的时候,他们能按兵不动,就算是最大的胜利。另外安排钟繇去西部防守,那就更加万无一失。”
荀彧的话绝对说到曹操心坎里去了。我相信荀彧说的这些曹操都能想到,但是他需要一个人来支持以及坚定他的信心。荀彧的话就如同温暖的春风一样,抚慰了曹操“脆弱”的心灵。
随后,曹操在很短的时间内再次击破张绣,擒杀吕布,平定徐州。此时的曹操虽与袁绍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却也有了一战的实力。他再次召开战前扩大会议,商讨如何对抗袁绍。
孔融
反战派:孔融
孔融很实际,他认为现在袁绍兵多将广,麾下的田丰、许攸、审配、逄纪都是忠臣谋士,文丑颜良又是勇冠三军,有万夫不当之勇,跟这样的对手打,简直就是以卵击石,根本赢不了!
荀彧
主战派:荀彧
荀彧针对孔融的观点一一驳斥。
袁绍的兵虽不少,但军纪涣散,军心不齐。田丰这个人太过正直容易得罪袁绍,许攸这个人又贪图小利。审配过于无情不讲情面,逄纪又很自私,要是许攸家人有事犯到这两个人手里,他们肯定不讲情面,到时候许攸绝对叛变。至于颜良,文丑就是两个有勇无谋的武夫,一战而擒!
荀彧的话简直就是天籁之音,再次坚定曹操战胜强敌的信心。两年后,曹操与袁绍正式开战,曹操坚守官渡,袁绍重兵围困。眼看着兵粮将尽,曹操又有点慌了,他给荀彧写信,说自己想撤军回许都,诱导袁军深入再寻找机会消灭。
荀彧劝曹操继续坚持,他在信中言辞恳切的说道,将军你以不到袁绍十分之一的兵马扼守要地已经半年,双方都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刻。谁先退,谁的士气就会大大受挫,再坚持坚持,扭转战局的奇谋马上就会出现了。
曹操听从荀彧的意见,继续坚守。事情果然如荀彧所料,许攸因为家人获罪怒而投奔曹操,献计偷袭袁军粮草重地——乌巢。
曹操带领轻骑突袭乌巢,将袁绍大军的粮草烧得一干二净,斩杀守将淳于琼。粮草被毁,袁绍军心大乱,曹操趁势进攻,颜良文丑相继战死,田丰被杀,袁绍军一蹶不振,曹操取得这场战略决战的最终胜利。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以少胜多的重要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曹操讨伐袁绍的战争中,荀彧虽没辅佐曹操左右,却是曹操坚定作战意志的定海神针。从战争前期对走势的判断,到战争中期夯实曹操坚守的信心,荀彧居功至伟。
攻灭袁绍 袭取江汉袁绍逃回北方之后,受困于粮草不济,曹操也无法长期和袁绍对峙。他计划趁着袁绍大败,无力南征,趁此机会剿灭位居江汉荆州的刘表。
要说曹丞相前期确实不济,每每都是受困于粮草。这次也是因为粮草不得不选择转移战略重心,前去攻取鱼米之乡的江汉大地,用那里的粮草支援他的北伐大业。
荀彧再次据理力谏。
“主公啊,现在袁绍失败,部属分崩离析,正是平定河北的绝好时机。我们的根据地在兖州、豫州等地,如果现在舍近求远,攻取江汉,那么给了袁绍时间,他一定会收拾残兵,趁虚攻取我们后方,那就真的完犊子了。”
每一次曹操在决定战略方向的时候,荀彧总能给出最合适的意见。这次也不例外。
曹操将战略主力摆在黄河边,袁绍忧愤而死之后,曹操横渡黄河,攻击袁绍儿子袁谭、袁尚,势如破竹,所向披靡。此时袁绍部将高干、郭援等人袭扰关内,荀彧举荐的钟繇率领马腾等人大败敌军,保住了西部边境的安全。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平定冀州。两年后,曹操接连平定青州、并州,击败乌桓军队,扫灭袁绍所有残余势力,真正统一北方。
荆州刘表
北方大定之后,下一步就是南征刘表。他想听听荀彧的看法,荀彧说,主公拥有北方大部土地,南方的刘表肯定非常担惊受怕。不如派兵明面上从宛、叶出击,背地里则率主力沿小路快速突进,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恰逢刘表病死,荆州人心动乱,曹操领兵快速出击,刘表儿子刘琮率领荆州全城百姓投降。
此后数年,荀彧主要留在北方参谋军机,治理民生,推荐选举人才。
无双国士 忧郁而死直到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董昭等人认为曹操的功勋可以封为公爵,应该得到九锡的最高礼遇,还专门为这事秘密咨询了荀彧的意见。
荀彧觉得不妥,他认为曹操起兵的目的本就是为了匡扶大汉河山,真正讲究德行的臣子不应该做这种不忠的事情。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曹操开始对荀彧心生嫌隙。
此后,曹操领兵攻打孙权,让荀彧去谯郡劳军,后来又让他作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谋丞相军事。等曹操到了濡须,荀彧因病留在扬州寿春,忧郁而死,享年五十岁。
荀彧死后,谥号为敬候。死后第二年,曹操就升任魏公。很明显,曹操迟迟不担任魏公,就是为了照顾荀彧的面子,在这件事上,荀彧要想改变曹操的想法实在是太难了。
有人说,为什么荀彧对曹操担任魏公意见这么大。原因无他,荀彧始终认为自己是汉臣,要坚守汉朝的正统。汉高祖曾经立下规则,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曹操现场是魏公,下一步自然就是王了,这是荀彧所不能容忍的。
魏氏春秋说荀彧是自杀的,当时曹操送了荀彧一个食盒,他打开之后发现里面空无一物。他知道这是曹操觉得他没用了啊,可以抛弃了。悲愤之余,荀彧服毒自尽。
荀彧和曹操可谓是三国末年英主和贤臣的典型。他屡次在战略关键点为曹操提供最睿智的意见,却毫不居功,总是百般推辞功劳。
曹操曾想封荀彧为万岁亭侯,被他拒绝了很多次,最后实在无法推辞才答应。平定北方之后,曹操还想让汉献帝任命荀彧为三公的高位,荀彧让侄子荀攸多次在曹操面前为他请辞。曹操的赏赐荀彧也都分给朋友和家族其他人,自家留的很少。
他所希望的只是利用满腹才华,为摇摇欲坠的大汉王朝再续一些时间,可惜事与愿违,曹操在这方面与他无法志同道合。
他志向高洁,满腹才华。他所推举的那些人都说他的品质与节操海内无双,数十年罕见。他本可以继续作为曹操的子房为其平定天下献言献策,可惜那个心中的准则无法令他为曹操让步。
呜呼,国士,荀令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