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草木中走 人在草木间


人在草木中走 人在草木间(1)


人在草木间,说的是茶字。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听到人们讲人在草木间,刚听到的时候不理解,讲的人就说是茶字,恍然大悟,可是悟完之后想深一层,还是觉得迷惑,为什么讲人在草木间,人在草木间讲的是什么?有人讲,人在草木间,讲的是茶从自然中来,是一种纯天然的饮料。如果仅仅只是这样的理解,虽然不算错,但我认为还是不够,将茶理解为饮料,仅仅只是从物质层面来解读,太过于浅显。我所认为的人在草木间,更多是从精神层面,从文化层面上来解读。


人在草木中走 人在草木间(2)


茶这个东西,从神话传说起源,是作为一种药物,但是入唐以来,开始上升为一种文化和精神需求,尤其是士大夫阶层将茶发展为文人茶道开始,茶可以说已经完全脱离物质层面而转为一种文化。那么这种茶文化是什么文化?我认为是礼的文化。

中国向来注重礼教,曾国藩说:古之君子之所以尽其心、养其性者,不可得而见;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一秉乎礼。自内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道德;自外者言之,舍礼无所谓政事。


人在草木中走 人在草木间(3)


我们从小耳濡目染家人在待人接物过程中茶道所起的重要作用。不管以前的老家,还是现在的新家,家中那张茶桌永远摆在客厅最醒目的位置,客人一进门,从来都是直奔茶桌而来,在茶桌上谈家长里短、谈家事国事、谈悲欢离合,好像没有什么事情在茶桌上解决不了的。但是奇怪的是,唯独很少听到那些喝茶人在茶桌上谈论杯中茶的好坏。


人在草木中走 人在草木间(4)


我春节期间去别人家做客,有的人家中还没有装修,水泥地、水泥墙、水泥天花,冷冰冰黑乎乎的毛坯房,但是有那张茶桌和那杯茶,突然就会觉得这个家有了明亮的色彩和温暖的气息。满满一屋子的人,塞在简陋的毛坯房里面喝茶,热闹滚滚,谈什么事情的都有,唯独没有人讲茶的话题。

有几户人家见到我们,大老远招呼喝茶,走近去,看到他正忙着烧水、换茶、冲洗茶具,热情满满,我接过主人递过来的茶杯,习惯性地闻茶香、看茶汤、品茶味,不管好坏,这杯茶是一定要喝下去的。最没有礼貌的作法是,接过主人递过来的茶杯就放在茶桌上,然后到离开连动都不再动。我春节有个同学跟一大群同学来我家坐,我泡茶给大家喝,所有人都喝了,唯独他到走那杯茶动都不动,这种人以后也不想再有来往。喝了茶,聊聊天说说地,时间过得很快,然后换地方再泡茶再聊天,聊了一整个春节的天,唯独没有人跟我聊我手里那杯茶好坏的天。喝随便什么茶,谈无论任何事,随便什么茶并不随便,无论任何事就是不论茶事,这大概就是中国人人与人相处的一种礼仪。


人在草木中走 人在草木间(5)


中国人将情感注入到茶中,泡的人知道,喝的人也知道,所以只要谈事就可以了,谈茶做什么?广东有句俗话:有情饮水饱。有个段子叫做只要感情有喝啥都是酒,其实不管是水还是酒,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情,这种情的外化,就是礼。


人在草木中走 人在草木间(6)


回到人在草木间这句话的解读,讲究的绝不仅仅只是天然自然纯粹这样的字眼,讲更多的是人如何通过对草木自然的观察,学会像自然中草木的相处方式。自然中草木之间争夺阳光雨露和养分,却又相依相伴相互给予,正所谓相杀相爱,枯荣与共;自然中草木高低有序、远近有距、内外有别,自然界何尝不是一种社会?中国人对待自然山水,从来就不将自然山水只是当做自然山水看待,寄情山水,借物抒情,中国文人丰富的情感无处宣泄,全部都倾吐在山水自然之间了,也造就中国传统文化异彩纷呈。生长于草木之间的茶也是寄情之物,中国人从草木相处的方式中理解相处之道,解读高低、远近、内外的关系处理方式,从而形成、丰富中国传统的礼教文化。


人在草木中走 人在草木间(7)


我们之所以讲究茶道,是将茶道作为一种训练,训练的是如何正确地将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礼理解透并在日常生活中落到实际行动中,并让人的言行举止合乎礼法。


人在草木中走 人在草木间(8)


当下,社会发展,文化变迁,时代早已不是以前的时代,文化也不再是以前的文化,礼也不纯粹是以前的礼。然而,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几千年沉淀下来,血脉延续,一代代演化为文化的基因,这个基因并没有随着时代变迁而翻天覆地,时不时冒出一两朵浪花,让人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得以回归草木之间,在茶香中,重新审视人和人的相处之道、人和自然的相处之道。

这是我理解的人在草木间。


人在草木中走 人在草木间(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