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讲述的是上元节吧(由恣意尊贵到憋屈隐忍)
《长安十二时辰》中刻画很多饱满的人物形象,英勇无畏的张小敬,心性坚毅的李必,忠诚热血的姚汝能,老谋深算的右相,险恶小人元载,还有憋屈隐忍的大唐太子李亨。
提到大唐太子,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踌躇满志的大唐第一太子李建成,再不然就是温润如玉的李弘,恣意张扬的李承乾,他们位居东宫,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东宫官僚的环卫下,宛如缩小版的小朝廷。
那时候的东宫太子,多尊贵多威风啊!怎么到了李亨这里,就得夹着尾巴做人?活得这么如履薄冰呢?让我们从《长安十二时辰》中那个小心谨慎的太子殿下开始,浅谈一下大唐帝国的东宫。
1,恣意尊贵的大唐东宫
东宫制度是从汉代开始建立,经过两汉、三国、南北朝的不断完善,到隋唐时期已经发展完备。东宫的詹事府、左右二春坊职责可以和尚书、中书、门下省对应,就像一个独立的小朝廷,成为国家的第二权力中心。
东宫太子也尊贵无比,在皇帝守孝、巡行、生病等暂时不能亲自主持政务时,就由太子理政监国,代替皇帝决断军国大事。
肃宗李亨之前,监国的太子有太宗李世民,太子承乾,高宗李治,太子李忠,太子李弘,太子李贤,中宗李显,玄宗李隆基,他们都曾经代替父亲监国,当然,李亨同志在他爹仓惶逃窜的时候也被临危受命,成为监国太子,才得以自立为帝。
玄宗之前的东宫太子都拥有不小的权势,所处的东宫机构完备,规模还在持续扩张的,皇帝为了抬举太子,还往往以重臣辅佐太子,兼任东宫官。
但是,在父慈子孝的光鲜表面下,并不能掩盖皇帝与太子之间的矛盾,皇权和扩张的储权是注定不能调和的,唐朝前期频繁的宫廷政变就足以证明。
高祖李渊如果不是挟秦王世民之势来抑制太子建成,秦王怎么会有玄武门之变的机会呢?政变后成为新太子的世民为啥非得获取监国地位才罢休?还不是不愿意成为第二个大哥?他爹又不是很老,又不是没其他儿子,自然需要大权在握才能免除后患。
更不要说则天女皇换太子如走马灯一般,年过八十还恋权不退,很多人都觉得李显身为太子为何还要发动神龙政变,其实很简单啊!他没有安全感。
则天女皇可不服老,在李显之前阵亡了几个太子啊?李忠、李弘、李贤,更何况李显还是在皇帝宝座上被赶下台。进入武周,则;先以李旦为皇嗣,又废李旦复李显。
这些往事历历在目,李显怎么会相信他老娘?不发动政变夺取皇位,谁知道他不服老的娘还会搞出什么幺蛾子。
深受皇帝娘猜忌之苦的李显吸取教训了吗?并没有。他还不是猜忌防备自己的太子李重俊,如果对儿子是亲昵信任的,安乐公主有那么大胆子呼庶兄为奴吗?
李重俊忍受不了侮辱,愤而发动政变诛杀武三思父子,失败后被亲爹枭首,祭祀武氏父子。李显的行为可有父子情吗?
直到李隆基,协助父亲发动唐隆政变,立下大功,本来可以参考太宗旧例,立为太子,但他那个“怯弱”的爹李旦却迟迟没动作。
还是明智的李成器自愿辞让,才以李隆基为太子,之后,李旦还不是纵容妹妹来挟制太子?让李隆基的太子之位坐的并不牢固,等他把姑妈的势力清除掉,他爹才老实交权,整个经过就是玄武门之变的翻版啊!
那储权为何能够威胁到皇权?原因还是东宫的地位太高,不但能监国,还能掌兵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英明如太宗,虽然搜求贤德辅佐太子诸王,却不让那些贤德长期辅佐,为啥不让他们长期辅佐太子,不就是担心他们相处日久生情,反过来撺掇太子诸王呗!
这还是身为皇帝的不放心儿子们啊,只是把儿子们做工具。通过大唐前期屡屡发生的政变,可以看出,工具们并不愿意单纯的做工具,他们奋起反击的基石就是拥有的东宫储权,利用东宫制度达到架空其父夺取大权,成帝败死。
2,东宫的日趋衰微
大唐的东宫权柄,并没有一如既往的扩张下去,玄宗之前,东宫太子拥有太子该拥有的一切权利,玄宗之后,则被明显压缩。玄宗是怎么掌控实权的他自己心知肚明,怎么可能重蹈覆辙,让储权威胁到皇权。
开元二年(714)十二月二十八,消灭了姑姑势力开始亲政的玄宗册立庶次子李嗣谦(李瑛)为皇太子,次年正月初四行册封礼。
开元八年(720)正月,太子李瑛加元服。随着儿子的长大,玄宗也步入他事业的辉煌,并在开元十三年(725)十一月,成功封禅泰山。
就在东封这一年,玄宗命建十王宅,让十个年长的亲王儿子住进去, 肃宗李亨也是其中的一员,“令中官押之,于夹城中起居,每日家令进膳,又引词学工书之人入教,谓之侍读。”
除此之外,还不许太子居住在东宫, “太子不居于东宫,但居于乘舆所幸之别院。太子之子亦分院而居,婚嫁则同亲王公主。”
身为太子,却不住在东宫,玄宗改变了几百年来承袭皇位的继承人居住东宫的旧制,也是变相的撤消往昔太子们所依赖的政治舞台,明张旗鼓的降低太子应得的待遇。
太子不在东宫居住,虽然东宫官署衙门还存在,东宫官们也在名分上和太子有隶属关系,但是,东宫官与太子的联系在慢慢的疏远淡薄。
玄宗不愿意让太子在国家政治中发挥以往太子那样的行政职能,不但对他的政治生活严控,对日常生活也是严格约束的。不止是针对太子,诸王也是一样的待遇,政治生活空间和权力地位都被加以打压。
开元十五年(727)五月,庆王以下诸子被分别授诸州都督,节度大使,授职却不出阁,虽然有王府僚属官,但都是虚衔挂名,并没有和亲王们有什么联系。
玄宗在把皇子们当猪圈养给大唐后来的皇帝们立下榜样,他为啥这样做呢?自然是加强对太子与诸王的监控,免得威胁皇权啊!
即便如此,玄宗还是在开元二十五年(737)四月废黜了太子李瑛,一日杀三子。
在玄宗废太子的之前,并不是没有遇到阻力,开元二十三年(735),玄宗和宰相们商量废太子的事,中书令张九龄就以“太子既长无过”为由,拒绝奉诏,令玄宗极其不悦。而另一位宰臣李林甫却对中官说:家事何须谋及于人。以此来谄媚皇帝。
开元二十四年(736)十一月,张九龄罢中书令,改为尚书右丞相,以李林甫兼中书令。次年四月,张九龄罢荆州长史,就在当月,玄宗废杀太子李瑛以及鄂王光王。
张九龄是按照士大夫对国家制度的理解,恪守传统意义上的宰相职权,忠于国家体制,不懂得根据变化和皇帝保持一致。
但是,李林甫在国家体制与皇帝之中,他选择服从效忠皇帝,与皇帝保持一致,因此得到玄宗的信任。
和张九龄相比,李林甫多了一些服从和依从的奴才相,没有张九龄表现的更具有宰相的政治责任感,但李林甫能够最终取代张九龄,却是皇权的需要。
因为玄宗随着皇位的稳固,经济的昌盛,社会局势的安定,面对繁荣的开元盛世,玄宗自然不可避免的膨胀,已经不可能再忍受宰相们与他意见相左,他需要李林甫那样媚顺的宰臣。
玄宗初继位时,对姚崇、宋璟那些宰臣,都是优宠莫及,极其礼遇,宰臣们离开,皇帝都临轩以送。到李林甫时,虽然恩宠甚厚,但在礼仪规格方面,皇帝开始不自觉的轻慢宰臣,没有了往日的尊重。这大概是李林甫们始料未及的。
从玄宗对宰臣的礼遇前后变化,可以深刻体会到皇权的变化,君主对待宰臣的礼仪开始逐步下降,在以后,媚顺之臣越来越多,皇权越来越强大。
开元二十六年(938)六月,时为忠王、住在十王宅的李玙(李亨)被立为太子,七月行册礼,成为父亲手中的新工具。
因为二哥的前车之鉴,李亨很明白老爹的心思,就是要控制太子在政治上的发展,压缩太子的政治空间。玄宗的心思不但新太子明白,朝廷上下对此也是心知肚明。
因此,李亨得立太子后,在册礼上就主动提出减损改易的要求,比如不穿绛纱袍,改为朱明服;没有遵循太子乘辂到殿门的旧例,而是“自其宫步入”,希望通过贬抑太子应有的礼仪规格来获得皇帝的好感。
李亨在太子位时,大唐的东宫已经日趋没落,连太子和东宫官联系都会被视为不正常,会被举报的。而东宫官更是成为高官退休的“优闲之秩”,或者成为翰林学士和地方官们的加职,或者惨遭裁并,另设侍读陪太子研读经书,修身养性。
就连李亨和妻子韦氏离婚后,他爹也不给他再娶老婆,让太子的后院女主人之位空缺。
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了皇权日趋强化,东宫日趋被压缩的现实。乃至于天宝六载(747)正月的大朝会上,安禄山公然藐视太子,“见太子不拜”,还说自己不识朝仪,不知太子是何官,可见太子的政治地位已经沦落到什么地步。
3,猴格说
肃宗李亨在太子位上被宰相和皇帝双重压迫,身心疲惫,以至于“鬓发班白”,但是,自他之后的唐朝后期,连皇帝的地位都岌岌可危,太子就更没有政治价值,只有在皇帝临死前,被宦官们拉出来做工具才具有存在价值。
总之,大唐的东宫地位,玄宗开天时期就是分水岭,之前是实至名归,之后就只能夹着尾巴做人了,随着太子地位的降低,东宫官署也渐成摆设,东宫官慢慢成为罢退大臣的机构。日益疏贱的东宫官,自然不能与初期的东宫官同日而语。
就是这样。
图片截自长安十二时辰侵删。
参考资料:旧唐书、唐代玄肃之际政局研究等
透过表象寻找历史真相,以史为论,诉说个人见解。有喜欢辽夏金元的朋友可以关注猴格,不会让您失望!当然,还有后宫八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