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重大贡献 卷首洪放
编者按
从科学岛到中国科大,从长江之滨到淮河岸边,安徽的科技创新,犹如星星之火,早已成燎原之势,创新是安徽人奔走的灵魂。一起看《安徽画报》09月刊“卷首”——由安徽省作协副主席、合肥市作协主席洪放撰写的《奔走的安徽,创新的安徽》。
卷首:《奔走的安徽,创新的安徽》
这是一个热火朝天的时代,奋斗的人们都在奔走。连同奋斗者脚下的土地,历史,和浩荡奔流日夜不息的长江与淮河。安徽就是以如此令人振奋的姿势,奔走在新时代的前沿。作为一个安徽人,岂能停下?
当然不能停下。安徽从来没有停下来的时刻。这片古老的土地,总是在以奔走的姿势,创造着一个又一个辉煌灿烂的文化——英雄长歌的建安文化,崇商重礼的徽州文化,清正雅洁的桐城文化……及至当代,安徽依然在农耕文明的炊烟中,写就了大包干的动人篇章。虽然,在回望之中,我们会感到安徽奔走的姿势是那么的艰难,曾经的苦涩,与陷于凹地的痛楚,着实让这片土地沉默。但更多的,我们感知到的安徽,是坚韧的、厚实的,同时,在这些底色之上,又蕴含着腾飞的空灵。
三十年前,每出安徽,与外地人交谈,往往最后都是长叹一声:安徽奔走的脚步,几乎被淹没在时代之潮中。安徽的身影,落在众多的奔走者之后。虽然,安徽曾造出了全国第一台 VCD, 安徽还曾是全国最有影响的轻工业大省。但,走得确实是慢了。在全民奔走的巨大光影中,安徽的光芒依然停留在昔日的荣光之中。而三十年后,安徽奔走的身影,越来越高大清晰起来,越来越激越昂扬起来,越来越壮阔豪迈起来。
这全新的奔走的安徽,就是科技创新的安徽,就是在以制造向智造迈进的安徽。
合肥滨湖新区,建设中的安徽省科技馆与安徽省美术馆、安徽名人馆、渡江战役纪念馆、安徽创新馆一字排开矗立在巢湖岸边,颇为壮观
每个人都有自己奔走的方向。五年前,当我第一次将笔触投向安徽的科技创新时,我其实是一个懵懂者。科技离我们的远,决定了我们与之共鸣的难度;而深入进去,我发现:其实科技就在身边。科技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安徽,正是一个科技创新的大舞台,这里,正演绎着科技创新的华彩画卷。
创新是安徽人奔走的灵魂。在著名的科学岛,我站在那些巨大的科学大装置之前,血液升腾。我问陪同我们的老教授:这人造太阳,还有那些大装置,它们的意义何在?
创新。那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老教授回答得很干脆。
确实。那真的是希望。从科学岛到中国科大,从长江之滨到淮河岸边,安徽的科技创新,犹如星星之火,早已成燎原之势。
这就是创新的力量。这种创新,既包含着科技原动力的创新,更包含着制度的创新,观念的创新。
科技创新犹如潜流,总是在安徽的奔走之中,创造并收获。安徽也因科技创新,成为了制造强省,进而成为智造大省。无数的科技创新企业,包括那些小微企业,都在瞄准着世界科技的前沿,瞄准着人们需求的前沿。他们在奔走,在拼搏,在用智慧推动着这片土地的创新之潮。
一片土地有一片土地的禀性,也有一片土地的方向。安徽的禀性就是创新。在跑了近百家的科创企业之后,我听到了许多感人至深而又绚丽无比的创新故事,结识了一大批赋予科学精神和创新使命的学者、企业家,还有那些用实干将创新从蓝图变成现实的劳动者。
奔走的安徽,科创的安徽,也必将是一个赢得未来的安徽!
版权须知:未经本刊书面许可,任何人或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本刊图文内容。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朋友圈✬
评论功能已开启,我们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
文字:洪 放
图片:黄洋洋
编辑:吴承江
校对:刘 军
即日起,读者点击封面或微信留言即可征订或购买《安徽画报》
《安徽画报》创刊于1958年,是安徽省唯一一份大型政经文旅类高端期刊,由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指导、安徽出版集团主管,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安徽画报》立足主流宣传阵地,以美图美文美术美味传播安徽形象,讲好安徽故事,画说美好安徽。2017年复刊以来,先后被评为“中国最佳画报”“中国最佳媒体融合奖”“安徽省优秀期刊”“安徽重要外宣窗口阵地”“安徽省版权示范单位”等。
加入画报读者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