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宗教更强调对人的约束(一个宗教要想扩大影响力)
导语:马克思说:宗教是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叔本华说:宗教如萤火虫,为了发亮,非有黑暗不可。无论宗教起源为何、性质善恶,其存在已经是事实,本身无法更改。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各种宗教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有的独立发展,有的相互融合。近代自然科学兴盛以来,宗教往往被人们冠以迷信、糟粕之名,受到极大的批判。随着人文科学深入研究,宗教信仰中糟粕和精华逐渐被分离出来,人们看待宗教信仰的视角也越来越理性。
在宗教徒眼中,宗教是精神信仰,自己的一生为之而活。在普通人眼中,寺院等宗教场所是祈福的去处。在统治者手中,宗教则是维护伦理秩序的有力工具。
一、佛教真的是佛教吗?(1)佛教的的异化发展
佛教并非中国本土的宗教,却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也被改造的面目全非。自佛教从汉朝传入之后,就和中华民族结下了不解之缘,有的朝代崇尚佛教,进行大规模的兴佛运动,有的朝代厌恶佛教,发起令人胆寒的灭佛运动。历史上也出现了很多佛家高僧,比如玄奘、鉴真、弘一法师李叔同等等。
李叔同
根据有人考证,古印度的佛教徒是可以食荤的,到了梁武帝之后,才禁止和尚吃肉。在印度人们进寺庙拜佛必须脱掉鞋子才能显示出心诚,而拜佛的人一多,空气在房间里不流通,就会产生难闻的气味,所以烧香可能是为了清新空气。我们现在讲拜佛烧香才能体现出求佛诚心,佛才会保佑你。
小僧尼去礼佛
如果要给佛教下一个定义,肯定会千奇百怪。因为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不仅原来的风俗习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受众群体也各有不同,人们参加佛事活动的目的更是千差万别。开始的佛教可能比较正统,佛教理论在很小一部分人群中传播,后来因果报应等佛教理论深入人心,佛教的正宗性也就被异化的越来越严重。
举例来讲,文学作品就对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游记中孙悟空原本是道教菩提老祖的徒弟,西天取经之后却修成了斗战胜佛。唐僧本来要帮助通天河老龟(属于道教范畴)向如来佛祖问寿,可是因为遗忘此事,在返回途中老龟将他扔到了水里。
老龟驼唐僧师徒过河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这个名字本来是一个佛教术语,代表着八种神道怪物,可是却被人们和降龙十八掌等武功混淆在了一起。佛教和道教的交融、佛教经典的曲解,本身都是对佛教的异化。
(2)并非所有人都懂佛
佛法理论非常深奥,比如说佛教总纲性理论"四圣谛":苦、集、灭、道。。苦谛认为人生来就要受苦,生老病死、爱憎别离没有哪一个人生过程是不痛苦的。集谛认为一切事务都是由一系列原因集合造成的,比如一个人生病,部分原因是因为为非作歹,有损道德,另一部分原因可能是气候变化,人体阴阳失衡。要不然怎么会同样的生活条件下,有的人生病而有的人不生病。
佛陀讲经
而灭谛认为要想达到解脱,必须消灭自己的欲望,解开心中的千千结,割断烦恼丝,做事节制、不发怒、清心寡欲。道谛是阐释的是如何才能涅盘重生,一共有八种方法,称为八正道。这些佛学理论只有寺院僧人才会去研究,说白了只有一小部分人真正懂得佛法。而大部分人只是知道有佛教这个教派,去寺院烧香磕头能给自己带来益处。
送子观音像
中国人最大的信仰就是有用。只要一样东西对自己有好处,就会有人去信奉它。大多数人们去寺庙烧香拜佛,都是带着功利的目的去的,而不是为了研究佛教经典理论,或者祈求学业有成,或者祈求姻缘美满,或者祈求早生贵子。根据史籍记载,浙江嵊县盂兰盆会本来是佛教的专门盛会,可是发展到明清时期,变成了一个人们的大集会,上午一群老妇人念好事佛,下午和尚和道士轮番念经,晚上搭台唱戏,变成了一个不伦不类的大杂烩。
现代盂兰盆节一景
嵊县盂兰盆会失去了原始的佛教意义,但是这个盛会也得归于佛教的范围之内。嵊县盂兰盆会在一定意义上来讲可以说是对佛教的不尊重,但是这样的佛事活动也无可避免,它只是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和本地文化结合的产物。这样的活动反而更加有利于扩大佛教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毕竟它的名字还叫盂兰盆会。
二、道教真的是道教吗?(1)道教的初衷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它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和传统与道家思想和巫术活动有关。道教起源于先秦的方仙道,开始只有非常一小部分人知道这个教派,直到汉朝才实现大范围的发展,有人将老子奉为祖师,有人将张陵奉为祖师。道教主张追求长生不老、通过修行得道升仙,也主张济世救人、多做善事。
天师张道陵
道教的理论也有很多,具有很深的哲学意味。比如说道家主张清静无为,人只要处于虚无的状态,就能达到心灵明净,健康的身体和好的运气自然就会到来,不需要外在的伦理纲常等约束。道家主张以柔克刚,"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物极必反,解决一件事情,可以从其反面来找方法。西汉初期就是凭借着"无为而治"才为汉武帝积攒下"钱累巨万,贯朽不可校;粟陈陈相因,腐败不可食"的丰厚家业。
道士入定修行
道教修行方法中,有很多修炼丹药和诸多方术。他们认为服用炼制的仙丹可以加速修行,早日得道升仙,进入长生的虚无状态。普通人服用丹药可以强健体魄,所以古代很多道观在瘟疫期间布施丹药,造福百姓,类似的善举还能提升自己的境界。
(2)道教的异化
道教的张力和弹性比佛教还大,像西王母信仰、社神祭祀等原本早先就存在,比如商代的《归藏》中就有关于西王母的记载,而道家产生和发展之后,将这些民间信仰全部纳入到自己的范围之内。在道教的传播过程当中,把很多自然现象和事物都吸收进来,山神、河神、土地、二十八星宿、风雨雷电、行医问药、红白喜事等等都有道教的影子。
雷公电母风伯雨师
这些是道教本初的目的吗?可能不是。但是在演变发展过程中却将这些乱七八糟的事物都吸纳进来了,如果道教祖师复活,可能会因为这样胡乱曲解他的本意而活活气死。
阴阳五行、八卦和易经,原本是道教思想的精髓,蕴含着世间万物运行的道理和规律,但是却成为走街串巷替人算命的利器。而那些算卦看命的术士也自称是禅宗弟子,道家原本是主张出世无为、主张归隐山林修仙问道的,这样的入世与道家的思想严重不符。
街头算卦
道教在古代也是统治者规范社会秩序的工具。祭祀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头百姓每逢节日都要祭祀,但是有些祭祀是普通人不能进行的。比如封禅就是皇帝的专属祭祀,在天平盛世古代帝王往往会前往泰山人间最高处祭天拜地,一是为了感谢上天赐给这样好的福分,二是祈求继续保佑风调雨顺、万世太平。但是如果百姓胆敢去泰山祭祀,则被认为是大逆不道。
泰山封禅大典景区
这种封禅行为其实和道教的主张相去甚远,但是也不能不屈服于人间帝王的权威之下。此外,关公在中国人的眼中是一个非常奇妙的存在。如果稍加注意的话就会发现,佛教寺庙供奉关公像,道教的道观中也供奉关公像。民间做生意的商人将关公看作财神,老百姓则将关公请到家里作为镇宅神仙,可见中国宗教信仰的胸怀多么宽广。
三、为什么宗教在发展过程中会渐行渐远(1) 第一种解释:生存是文明需求
刘慈欣在《三体》中写到:生存是宇宙中一切文明的第一需求。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中也有类似的观点:蒲公英为了繁衍,学会了飞翔;桃子为了保护桃核,生长出厚厚的果肉将其包裹起来。宗教信仰或者说一种思想文化也是一样的道理,自产生以后,就会像空气一样无孔不入,四处蔓延,用尽所有力气争取发展最大化。
蒲公英种子
"存在即合理",一个事物的存在就是为了延续下去,就像人们常常说的那样: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宗教创立的隐含逻辑是吸纳更多的信徒,而非是否能保持其正宗性的延续,恰恰相反,只有消散其正统性,增加其张力,才能扩大宗教的影响范围。一个事物产生以后,就不再属于原本的母体,会拼了命地发展壮大,就像蒲公英一样,为了繁殖,它的种子进化到几乎没有什么重量,能随着风流浪几千里为生根发芽。
(2) 第二种解释:事物在异化中发展
西方哲学界有一种异化理论,包括黑格尔和马克思等人都非常认可这种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一个事物从一产生起,就会走向他的反面。比如说马克思主义认为:资产阶级在其统治的一百年内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可是对于无产阶级来讲,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被剥削的程度就越大。对人剥削的加重是生产力提高的代价。
马克思
即使在真正的宗教徒眼里,那些被世俗化的宗教活动已经不属于它原本的教派,但是像明清时期嵊县那样的盂兰盆节仍然属于佛教范畴之内。虽然具体的内容已经走向了它的反面,可是会增加人们心中对佛教好感,有利于佛教的传播。一个宗教要想扩大影响力,必须以稀释其正统性为代价。
白马寺
结语:每个地方都有宗教寺庙,也有节日活动,其中蕴含着很多矛盾之处,只是人们没有主注意,没有思考罢了。仔细想一想研究一下也是蛮有意思的。中华民族不缺既有的优秀文化,古籍汗牛充栋,思想百家争鸣;欠缺的是一种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自孔子以来,出版过无数部经史子集的点校版本和综合版本,但是却没有第二个孔子式的人物出世,而西方却基本上每一代都有世界级的大家问世。这当然不是否定中华既有文化的优秀性,而是在思考文化的出路为何,毕竟不能什么场合都将孔子搬出来做挡箭牌,即使是上帝还不能造出自己搬不动的石头呢。
参考文献:
《枪炮、病菌与钢铁》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嵊县文史资料》
《三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