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位童星长大后的变化(五六十年代的童星)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出品了大量优秀的儿童片,同时也诞生了许多可爱的小童星。

但有个令人不解的现象,就是这些成名早的小童星,在成年后却后劲乏力,很少有人在电影行业中继续叱咤风云,而是早早就销声匿迹于观众的视线之外。

14位童星长大后的变化(五六十年代的童星)(1)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儿童片《三毛流浪记》,男主角三毛的扮演者名叫王龙基。他是我国著名音乐家王云阶的儿子。他在五十年代,是知名度最高的童星,但却没有继续在演艺界发展,而是改行进入了企业,成为了企业科技专家,曾担任中国印制电路行业协会秘书长。

在《三毛流浪记》这部电影中,还有一位小童星出现。她就是著名电影明星上官云珠的女儿姚姚,又叫韦耀,在其中扮演一个富家小公主。不过韦耀长大后命运多舛,她本和继你程述尧关系很好,但母亲因程述尧在三反五反运动中被举报有贪污行为而和他离婚,继父带着弟弟离开后,韦耀对母亲非常有意见,母女关系一直不好。长大后她因个性等原因,事业屡屡不顺,年仅31岁就意外遭遇车祸去世了。

14位童星长大后的变化(五六十年代的童星)(2)

五十年代还有一部儿童奇幻喜剧,让广大少年儿童刻骨铭心。它就是石小满主演的《小铃铛》。当时的石小满才9岁,但却把顽皮的小满塑造得活灵活现。石小满长大后成了一名帅气的小伙子,虽在《甜蜜的事业》中饰演了小配角小豆,但没有引起任何反响,以后也没有继续在影视剧中出现。

14位童星长大后的变化(五六十年代的童星)(3)

《鸡毛信》是1954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一部儿童片,蔡元元在《鸡毛信》中所扮演海娃。影片上映后好评如潮,海娃倔强、机智、勇敢的形象,深入人心,小海娃也成为了当时青少年竞相崇拜的偶像。但蔡元元拍完这部电影后,很快在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我想这可能与他那张又黑又倔的脸有关,太有辩认度了,想再演个别的角,观众很难接受了。

《祖国的花朵》于1955年上映,是新中国第一部校园题材儿童故事片。这部电影的成功,除了小主演们精彩有本色表演,重要的一点是《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

14位童星长大后的变化(五六十年代的童星)(4)

在《祖国的花朵》这部电影中,女主角是一个美丽而且懂事的小姑娘,叫梁惠明,这个角色的扮演者是赵维勤。只是赵维勤长大后并没有从事文艺工作,而是成了一名物理学家。

杨永丽,是片中另一个重要的角色,扮演者名叫张筠英。

14位童星长大后的变化(五六十年代的童星)(5)

张筠英扮演的杨永丽,聪明美丽又有些孤傲,虽是配角,却在风头上盖过了主角梁惠明。不过,张筠英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主要活跃在话剧和朗诵上,她和爱人瞿弦和的男女朗诵,在全国各类演出中登台,并深受观众欢迎和喜爱。她在朗诵上的成就,远远大于她的电影表演。

14位童星长大后的变化(五六十年代的童星)(6)

张筠英在天安门城楼上

五十年代,最让大家记忆犹新的儿童片,那就是《红孩子》。

《红孩子》是一部反映战争年代中“红小鬼”的电影,当时上映后曾一度风靡大江南北,而在拍摄期间更是有毛主席的亲自探班,让这部电影的诞生,有了更多的故事。

主演陈克然,是这部电影中年龄最大的演员,当时16岁。1953年,他考入东北人民艺术剧院话剧团,成了一名小演员,进团不久,他就先后在电影《祖国的花朵》中饰演刘小天,在《罗小林的决心》中饰演高个儿同学,开始成为那个时代的小童星。

14位童星长大后的变化(五六十年代的童星)(7)

宁和扮演的细妹子和陈克然扮演的苏保

拍摄《红孩子》后,陈克然转入长影,先后出演《古刹钟声》《画中人》、《羌笛颂》等影片,但反映平平,人们记住他的还是《红孩子》中的苏保。

2008年陈克然因哮喘死于长春,享年67岁。

细妹子的扮演者宁和,最开始并不在试镜之列之中,她的进组,还有一个故事。

宁和当时是北京一所小学的学生,这天从什刹海游泳池游完泳出来,正遇上副导演李华。

12岁的宁和,有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她这双彷佛会说话的眼睛,和她清纯俊秀的模样,一下就被李华看中。随即李华与宁和的父母商量,邀请宁和参与电影的试镜。当时宁和的父母以为李华是骗子,便想回绝,但在李华的一再坚持下,才答应同他到长春电影制片厂看一下。

14位童星长大后的变化(五六十年代的童星)(8)

李华领着宁和来到苏里的面前,得意地笑道:“看,我给你找的细妹子。”苏里对着宁和上下打量了一番,当即拍板,连试镜都取消了。

1958年,电影《红孩子》上映,而那首《共产儿童团歌》也随着电影的爆红而家喻户晓。那位和毛主席留下珍贵合影的“细妹子”宁和,也成为家喻户晓的小演员,这张合影不仅登上了报纸,还被印发成年画,在全国发行,宁和正逐渐成为一名风靡全国的当红小明星

拍完电影后,宁和返回北京,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继续自己的学业,后宁和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农业大学。1970年,宁和当时的很多年轻人一样,走上了上山下乡的道路,来到了贵州省织金县农村。

1972年的冬天,宁和从织金县调到了珠江电影制片厂。但是这次的调任并不是将她推向荧幕前,像《红孩子》那样出演角色,而是作为一名导演留在幕后。

14位童星长大后的变化(五六十年代的童星)(9)

饰演金根的演员叫陆贞冀,在《红孩子》中,他是个非常机灵的孩子,鬼点子特别多,像剧中巧夺敌人枪杆子的计谋,就是由他想出来的。

生活中的陆贞冀,和电影中的角色金根很相似,人很聪慧,后考进清华大学,毕业后从事科研工作。

他上大学之前,还曾在《国庆十点钟》中扮演了小角色恶作剧。后来,他也彻底退出了演艺界,转而去搞科研去了。

14位童星长大后的变化(五六十年代的童星)(10)

水生(右)和苏保

性格最内向的水生,由刘春申扮演。他是这几个红孩子中的“书生”,有用毛笔写日记的习惯。刘春申拍完这部电影后,又出演了电影《失去记忆的人》,影片和他一样,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70年代末,他死于鼻咽癌,非常遗憾。

14位童星长大后的变化(五六十年代的童星)(11)

《红孩子》年龄最小也最可爱的孩子,无疑就是东伢子了。这个孩子,在那么小的年龄,就失去了所有亲人,真是令人心疼。好在几个哥哥姐姐对他特别好。而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像哥哥们一样,拥有一支自己的枪。后来虎崽终于为他夺到一把小手枪的时候,他却牺牲了。这个场景,应该是电影最感人的片段之一。

冬伢子的扮演者是关敬熙,长大后没有从事演艺工作,在北京的一所中学当了老师。

14位童星长大后的变化(五六十年代的童星)(12)

脾气火爆虎崽的扮演者王和永,在影片中给人的印象,是一个虎头虎脑性格鲁莽的半大小子。

其实王和永本人和虎崽大不相同,他是个外表粗犷内心细腻的人。演完《红孩子》后,他进入北京外贸学院读预科,1962年读该校本科。后来成为一名翻译,一直从事外事工作,曾任成都外事办公室主任,再没有拍过电影。

14位童星长大后的变化(五六十年代的童星)(13)

张筠英、宁和、蔡元元等家喻户晓的童星,因为出道早而赢在了起跑线上。

但为什么到了成年,他们在影视界却发展平平,甚至销声匿迹了呢?主要原因还是形象与转型两方面。

他们成名早,抢占了先机,却失去后力,这是件令人遗憾的事情。童星,大多体形偏小,形象活泼,适合少年儿童的形象,在演儿童片是优势,到演成年人时就成了劣势。

成年后,因为缺少正规体系的学习,表演难以从形成的固有模式摆脱出来。再加之遭遇事业的瓶颈期制约,外形等很多方面也发生了改变,再加之自己习惯和观众难以摆脱的表演痕迹如影相随,要转型演成年人是很难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