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长生劫47(仙道游侠传18:刘伯温奉旨斩龙脉)

书接上回(欢迎关注,查看往期精彩)

话说刘伯温题到自己学生杨宪杨希武的惨死,不仅热泪纵流。

他向施耐庵等讲述了那段伤心的往事。

二杆子的学生杨宪

这个比自己小十岁的太原人,其实也算不上自己真正的学生,自己一天也没有给他上过课,也没有给他批改过作业(当然在他的奏章上改个把字,写几句话也是有的)。

但他口口声声见面必称“先生”,自称学生晚辈,执弟子礼甚恭。

先生就先生吧!满朝文武都称自己为先生,连老大朱元璋都这么称呼自己(有时也恭称国师),也不多他一个。但也只有杨宪整天把“我老师……如何如何”挂在嘴边上。

和任何朝代,任何公司一样,朱元璋的大明公司走上正轨后,不能再像草创时那样,占住主要职能部门的领导岗位的,都是自己的兄弟,亲戚,发小,老表,七大姑,八大姨……何况这些人水平真的有限,大老粗不说,还是文盲半文盲,叫花子出身,真的不适应甚至阻碍了公司的正规化发展。

这时,为了打破这个落后的管理体系,就得招聘人才,引进职业经理人制度。挖墙角,高薪招聘。当时的人才不外乎集中在两个集团:一个是最大的国有企业大元公司(自己正要吞并的),一个是对手企业(如张士诚,陈友谅等)。

这些空降的人才,和我们现在的公司一样,一开始水土不服,受到了原来的亲友团一致抵制和不服,最明显例子就是前年(洪武三年)的那次进贺事件:仕元者不得进贺。通俗的话就是:在大元当过官的,不得入内进贺,滚一边去,哪凉快上哪呆去!

太伤自尊了!人是你请来到的,现在人家原来公司倒闭了,回不去了,就让人靠边站,没道理,是不?

于是乎,朝庭上自动分成两个集团:左派淮西集团,以草创元老武官为主,盟主李善长;右派浙东集团,以非草创元老后加盟的文官为主,领班刘伯温。

刘伯温长生劫47(仙道游侠传18:刘伯温奉旨斩龙脉)(1)

朱元璋

作为老大朱元璋是愿意看到手下互掐的,和所有公司的职场规则一样:手下铁板一块,就和老大斗;手下分成两派,就两派斗,老大就是裁判,两派都要听自己的,从中协调平衡。

可是大明公司的两派实力悬殊太大了,仅举一例足可说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一月,已经称帝三年的老大朱元璋大封功臣,共封公爵6人,侯爵28人,伯爵2人。

注意:在这封爵的36人中,35人是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硕果仅存的1人是浙东集团的领班刘伯温,还是倒数第一的诚意伯。35比1,纵是聪明绝顶的五百年才出一个的刘伯温,也感到势单力薄。

可是老大朱元璋在他的权力架构中,还天才般的设计了个御史言官制,就是舆论监督制,再简单的说就是挑刺的,专挑行政官员的刺(而且是可风闻奏事,捕风捉影都可,但说无罪),还把刘伯温放在了火山口一一御史中丞兼太史令的位置。

这个绝对是个招人嫌,讨人恨的官,整天领着一批人(御史)睁着大眼睛,对你做的事,鸡蛋里挑骨头,左也不是,右也不是,还只管骂,骂对骂错还不用负责任。

你不服?不服就记录下来写进史书里。嘿嘿,这绝对是没事找抽型的。

可是纵观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朝堂上就有一个奇特现象:言官的骂,那是惊天地,泣鬼神!好人也骂,坏人也骂,大臣也骂,连皇上也骂。最彪炳史册的骂是海瑞抬棺骂嘉靖,豁出命了,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骂下马!真是空前绝后了。

杨宪一开始就是大明这样一个言官(后来也做了左丞),而且大明言官中骂人的祖宗,不仅是御史,还是检校的一个头头。

检校,这是朱元璋任掌门人的一个秘密组织,在开国之初还默默无闻,但到了大明王朝的中后朝,尤其是万历后,那是闻风丧胆的组织一一锦衣卫。

刘伯温长生劫47(仙道游侠传18:刘伯温奉旨斩龙脉)(2)

锦衣卫腰牌

事实证明,杨宪是可以做一个好的情报人员,他不但有很强的观察力,锱铢必究,不放过任何可能的线索,而且宁错杀三千不放过一个,谁也不放在眼里,只认朱老大一个的二杆子(杨宪后来对刘老师的话也当作耳旁风)。他的第一个监督对象是朱老大的亲外甥李文忠。

作为老师,最初对这个学生还是爱护的,曾为他作了掩护和打压(打压也是一种保护,枪打出头鸟嘛)

在朱元璋的御书房里,刘伯温跟朱元璋曾经有这样一个对话。(《明史.刘基传》记载)

洪武三年,老狐狸李善长打报告病退(腰酸背痛腿抽筋),朱元璋还算照顾这个大明第一功臣,安排他回老家养病还兼任了大明第一大包工头一一修建中都凤阳的皇城。(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房地产项目,烂尾楼工程,详见往期文章)

宰相位子空下来了,事总要人干。朱元璋问刘伯温谁可以当宰相。

朱元璋先问:杨宪可以吗?(这是你的人,上来就是一箭封喉)

刘伯温心里警觉起来,想了一下,回答道:杨宪这个人虽有宰相的才能,却没有宰相的器量。

这是相对公平的一个客观评价。

朱元璋又问:汪广洋可以吗?

这是一个中间派,汪广洋是高邮人,地域上属淮西,但又在元朝为过官,又不愿加入浙东派。如果刘伯温说可以,那自己的学生杨宪入主中书省的希望就要落空。于是,他微微一笑:汪广洋嘛,他比杨宪还要浅薄。

朱元璋这时才提出一个人,这个人才是朱元璋夹袋中的人选,李善长的亲信胡惟庸。

刘伯温模棱两可地颇为太极地答道:这个人嘛,倒是匹拉车的好牛,但只怕它力气大了会把车架都顶烂。(原话是:譬之驾,惧其偾辕也。有本事但破坏力大,后来果然用牛裂杨宪)

朱元璋见刘伯温说三人都不可用,于是图穷匕见道:看来,能当宰相的,只有先生,你了?

这就要人命了,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左派不行,右派也不行,那么你来,你一人大权独揽呗!

刘伯温诚惶诚恐地站起来:皇上,我这个人更不行,嫉恶如仇,眼里掺不得沙子,对于繁杂的事情又没有耐心,只怕辜负了皇上的恩宠。天下人才多的是,皇上你慢慢找吧。

皮球又踢了回去,朱元璋为了打破平衡,搞了个杨汪配,杨宪任左丞,汪广洋任右丞。

刘伯温长生劫47(仙道游侠传18:刘伯温奉旨斩龙脉)(3)

杨宪

汪广洋人还算老实,自己既不是浙东集团的人,淮西集团的人又看他不起,按说,这种中间力量应是双方统战的重点对象。

他为人也很低调,知道大象掐架,小草遭殃,自己又没帮没派,即使当上权倾天下的右丞,仍夹好尾巴,遵循一个原则:多请示,多汇报,多干活,少说话,不拉帮,不结派。

可是左丞杨宪怎么看都觉得眼前的这个汪广洋碍事,和自己不能穿一条裤子。比如,去年自己弟子杨希圣被李善长黥面劓鼻(面孔烫上囚字,割掉鼻子),发送老家。找他商量平反,碰了一鼻子灰。

弟弟杨希圣的冤枉和深仇

怎么回事呢?

《太祖纪事录》中记载:上闻相国部下宣使熊义妹色美,欲纳为宫人,令都事张来释为媒,通言于熊义母。允,纳聘财讫,择日归内。

来释启曰:“熊氏女许参政杨希武弟杨希圣久矣。”上怒曰:“汝既为媒,令臣民知吾之过。”立命将士提于内桥,众刀砍为泥,示众

追回财礼等物,仍令与杨希圣为婚。希圣终不敢娶。

什么意思呢:

上,就是老大朱元璋,听说相国李善长的部下熊义有一个妹妹,颜色殊丽,就是长的漂亮,就决定把她纳进宫内。(如今天下定了,肚子饱了,身上暖了,饱暖思淫欲了)。

于是派遣都事张来释(好名字,其实应该叫兜事张来事)作媒人,找熊义的母亲保媒,熊义家人一看,喜出望外,这天下第一的老大看上了我家闺女,当不了皇后,也是嫔妃,立马答应下来。

于是张来释把朱老大的聘礼也送过去了、日子也定了,突然有一天,张来释跟朱元璋解释说:

老大,对不起,我搞错了。熊义的妹妹原来早就许配给参政杨希武(就是杨宪)的弟弟杨希圣了。

你瞧,这干的什么事?

朱元璋一听,那是气得一佛出窍,二佛升天:老子聘礼也送了,日子也定了,就等抱美人入洞房了,现在你来给我说这个,我老朱这个鞋拔子脸还要不要了?

于是简单粗暴少废话,直接把这个太会“来事”的张来释,拉到了内桥之上,乱刀剁成了肉来稀。再派人去熊义家追回了聘礼,放话说,老子不要了,你熊义还是把你妹嫁给杨希圣吧。

敢跟天王老子抢老婆?借杨希圣一百个胆子也不敢娶啊,于是果断拒绝。估计可怜的熊姑娘美丽的熊美眉,普天之下也没人敢娶了。

刘伯温长生劫47(仙道游侠传18:刘伯温奉旨斩龙脉)(4)

按说老大都说算了,可宰相李善长却不肯放过,何况杨希圣也是刘伯温的人。洪武元年求你刘伯温放过自己的人李彬不肯(见往期文章),今天且看老夫的手段如何?于是杨希圣割鼻充军(估计没鼻子的男人这辈子也讨不到老婆了)

现在李善长病退了,左丞杨宪找右丞汪广洋商量为其弟平反。汪广洋一听钦案?谁敢去碰?他虽胆小但人又不傻。

于是,杨宪指挥手下对汪广洋发动了猛烈的攻击,理由是对母亲不孝(他的特务机关也不是吃素的,探听来报:他七十岁的瞎眼老娘,还在老家啃冷窝窝头之类)。

站在道德高度的攻击往往是有奇效的。朱元璋一听,我老娘死的早,正后悔未能尽到孝,你有老娘还不孝?

自古讲孝子出忠臣,既然不孝,也不指望你忠了。于是把汪广洋贬出中书省,派到陕西边防搞支边建设去了。

汪广洋这个绊脚石踢走了,却来了个更大更硬的绊脚石一一胡惟庸,而且汪广洋临走时,还把这个事告诉了他的继位人。

杨宪那个气呀,人一生气就易犯糊涂,他于是上书,建议把汪广洋流放到海南岛去,让他去荒蛮的海岛为大明朝的建设发挥一份光和热。(流放海南,十死九不归,等于送死)

这就太过分了。兔子急了还要咬人呢,更何况汪广洋也没挖你祖坟,只是不肯合作而己。

还是老师刘伯温的眼光毒:器量小!

一直在旁边冷眼旁观的李善长的第一打手,兼亲信兼掘墓人胡惟庸出手了。他参了杨宪一本,而且一告就准。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老大朱元璋看杨宪不爽了:怎么地?老子整了你弟弟,你不服?想要造反咋地?

皇上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杨宪交给胡惟庸处理。

那是羊入虎口,兔入狼群,杨宪被判处死,而且是五马分尸,不不不,是五牛分尸。

刘伯温长生劫47(仙道游侠传18:刘伯温奉旨斩龙脉)(5)

胡惟庸

对,你没听错,丧心病狂的胡惟庸嫌马力不够,用了五头牛!

杨宪临死前,说出了他的咒语:我的今日,十年后就是你的下场!

真是死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

十年后不幸言中,杨宪是车裂,而胡惟庸也死的很惨。

明人俞本写的《纪事录》中对胡惟庸之死有详尽的描述:

“是年,左丞相胡惟庸,右大夫陈宁,擅权坏法,俱伏诛于玄津桥,掘坑丈余,埋其尸,次日复出之,支解于市,纵犬食之。”

砍头后,埋了又刨出,剁碎喂狗。

而且杨宪死了一个,胡惟庸及李善长案死了七万多人!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学生的惨死让刘伯温胆颤心寒了,当年(洪武三年)年底,刘伯温也病辞求归乡。

第二年正月,朱元璋不但准了,还给了他老大一个面子:家乡青田永不加赋。

但刘伯温前脚刚离开,茶还是温的,胡惟庸就磨刀霍霍,这次他对准的是杨宪的老师一一刘基刘伯温。

这次还差点人头落地。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欢迎关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