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谈人工智能教育(面对人工智能时代)
新京报快讯(记者 冯倓秋)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文教育有怎样的意义?它在未来教育中应该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今日(12月4日),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在GES 2018未来教育大会上表示:“现代科技与人文精神不是割裂的,人文精神为底蕴,现代科技为手段,我们才有最好的未来在今天这样一个人工智能的大时代里,我们要看到,人文教育永不过时”GES 2018未来教育大会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直接指导,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腾讯、GSV(全球硅谷投资公司)、新东方、好未来联合主办,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白岩松谈人工智能教育?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白岩松谈人工智能教育
新京报快讯(记者 冯倓秋)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文教育有怎样的意义?它在未来教育中应该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今日(12月4日),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在GES 2018未来教育大会上表示:“现代科技与人文精神不是割裂的,人文精神为底蕴,现代科技为手段,我们才有最好的未来。在今天这样一个人工智能的大时代里,我们要看到,人文教育永不过时。”GES 2018未来教育大会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直接指导,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腾讯、GSV(全球硅谷投资公司)、新东方、好未来联合主办。
以下根据于丹演讲整理。
人文教育让孩子找到自我
人文教育意味着什么呢?首先,它意味着内心秩序的建立。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我们为什么要做学问?因为学问是一种内化于心的东西,学问让人不惶惑。
学问是让王阳明在写《绝命诗》的时候敢说“自信孤忠悬日月”“ 敢将世道一身担”;是让苏东坡在被贬到穷山恶水时,还可以说“菊花开日乃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这叫为己之学,因为他是救赎生命的,正如荀子所说:“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我们看诸位先贤大德,他们的举手投足毫无戾气,有一种儒雅,甚至有一点谦卑,但是没有力量可以打倒他们的内心,因为他们的内心有秩序感。所以说到底,学者不是为了文凭,不是职位,而是为了有君子的内心。
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来讲,内圣外王出将入相是一种理想。当社稷江山需要的时候,他要拿得起来,要能够担当。不管一个人是发达了去兼济天下,还是穷途末路时独善其身,他内心的逻辑起点从未改变。
这是人文教育对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孩子都最有价值的地方。也就是找到自己的身份,不靠一张名片,不靠社会给你的评价,而是内心对自我有期许,对自我有确认,是一个人知道自己对大时代有怎样的使命和担当。
人文教育让孩子形成观念与行为的分寸感
这种教育是怎么形成的?我认为,人文教育不光是观念,它是行为方式的分寸感。
王阳明先生讲过知行合一:“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所以,知与行不可分开,中国人最有效的教育,是从小进行行为教育。
《〈大学章句〉序》中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孩子进小学以后,要学习洒扫,也就是做家务、打扫卫生;要懂应对,也就是如何说话聊天;要知进退,在公共空间是要守秩序的。一个人在小的时候如果不懂规矩,长大只会越来越坏。这三点就是行为层面的。
第二,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这是观念层面的,也就是中国的六艺,礼就是德育。
乐就是美育,射就是体育,御是生活的技能,书数就是文科和理科。可以说,古代六艺已经在追求孩子人格的全面发展了。
而入大学后,“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上大学可不是分专业,不是拿文凭找工作,而是要有一种格物致知、穷尽道理的自我觉悟和学习动力。“一事不知,儒者之耻。”这种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我们今天的教育还有吗?我们的孩子知道的标准答案越来越多,对世界提出的质疑越来越少,过多的答案剥夺了人们穷理的热情与追问。
我想,人文教育是让人能够从觉悟到行为都把握住分寸,这也正是教育一开始的目的。
技术和人文之间应该是平衡关系
人文教育还意味思考边界的拓展。今天,技术的手段越来越发达,我们的思考力也越来越发达了吗?我们正在以大量的电子阅读替代纸质文本,大量的碎片化信息让我们心流的专注力越来越短。而支离破碎起伏不定的信息碎片,往往让我们得出的结论更偏激、更边缘了。我们稳定的逻辑性在哪里呢?我们还愿意思考吗?
中国传统教育希望一个人学习不是为学而学,也不是为考而学。而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有志于天地大道,成长依托于自己的基本道德,然后人与人的关系里学习仁爱。现在,一个孩子从小问的就是哪个工作以后挣钱多。我们还有志于大道吗?我们今天还会在自己的道德上去修养吗?
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中国传统的教育其实是超乎功利的,它是为了让一个人能够追问自己的内心,如果你觉得世界对你还不够好,机遇还没有垂青于你,你自己最好的年华还没有到来,请你问问自己,你有什么没做到的吗?当一个人把自己的生命准备到充盈饱满有信念有能耐的时候,他就实现了他对世界最大的担当。
因此,技术不是一切,技术是给我们生命插上翅膀的,但如果生命都不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真正支撑起未来教育灵魂的还是人对于自身的认知和人对于使命的担当,这一点比什么都更加重要。而人文教育让人知道生命的底色是什么。
所以,我不希望技术和人文之间是对立的关系,我想它应该是一种平衡的关系。人文精神为底蕴,现代科技为手段,我们才有最好的未来。如果它们能融汇一体,我们就回到了教育的本质,也就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在今天这样一个人工智能的大时代里面,人文教育其实永不过时。
新京报记者 冯倓秋 编辑 冯琪 校对 何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