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中参透生命真谛的文字(在苦难中顿悟与涅槃)

史铁生在金子般灿烂的二十岁时,突然失去了双腿。 苦难中,当他明白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没有任何改变余地的时候,他决定尝试着改变自己的态度。 他从母亲毫不张扬的爱里,从母亲承受艰难命运的意志中,懂得了自己必须活着,必须活得有意义,于是他选择了写作。

我与地坛中参透生命真谛的文字(在苦难中顿悟与涅槃)(1)

正因为这种开朗的真诚的生命意识始终贯穿在史铁生的沉思中,作者自由的心魂漫游在世界与人生的无疆之域,把一个精神性的自我从饱受苦难的肉身的自我中分离出来,把不堪忍受的一切苦难都扔给命运,然后设法调整自我与命运的关系,力求达到物我同一的生命的和谐。 这种沐浴在苦难生命中的开朗,将生命自身的残酷和伤痛融入一个更大也更恢宏的意义世界之中,超越小我,唤醒公众普遍生命意识的觉醒。

一、地坛:“我”的再生之母

地坛,在史铁生的心中,不仅是一座废弃了的故园,更是精神栖息的家园和抚慰心灵伤痛的思想归宿。生死之思往往源于生命遭遇了惨烈的痛苦与挫折,而这种痛苦与挫折,或源自肉体的折磨,或源自精神的创伤,或二者兼而有之。“我”残废了,忍受着疾病的严酷折磨;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我”的精神煎熬自然更烈,“我”不但要在痛苦中思索“死亡”问题,还要在痛苦中寻觅生存的理由。

在“我”孤独地藏匿到罕有人至的地坛、独自舔舐伤口之时,一个在青春花季忽然残废、濒临绝望的年轻人,与一个曾经雕阑玉砌、如今却断壁残垣、荒芜冷落的园子神奇地相遇了。

于是,那“淡褪了朱红”、沉默了四百年的地坛与“我”的心灵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我”和地坛都曾有过美好的过去,现在,都面临着同样的失意。不同的是,“我”与地坛虽然有着同样的遭遇,但却有着不同的内蕴与气质。“我”烦躁,“地坛”沉静;“我”逃避,“地坛”从容。这是一次最为倾心的相遇,从相识相伴,到相知相融,地坛于“我”已不是一座简单的荒废的古园,也不是一个冰冷的非生命的存在,它是“我”的良师,是“我”的挚友,是“我”的母亲———“我”的精神再生之母。

我与地坛中参透生命真谛的文字(在苦难中顿悟与涅槃)(2)

就这样,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我”获得了有关生命意义的重要启示。 在“我”的眼中,地坛虽然看似“荒芜”,“但并不衰败”;看似沉寂,却处处涌动着生命的喧嚣。 看,“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生命总在奋斗中,即使身处万花丛中,也无丝毫留恋花枝、 驻足香巢的念头;“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生命的过程就是行动和思考的交替过程;“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不管是爬行还是飞翔,都是真实的生命体验过程;“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历经痛苦的蜕变,获得生命的再生,生生不息才变得如此凝重,如此可贵;

“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纵然渺小如露珠,短暂而平凡的生命过程也能孕育出阳光般的辉煌和永恒;“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人生也有漫天飞雪的寒冬,关键是你在经历生命的过程中, 是否步履坚定, 是否留下了坚实的人生足印;“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 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正是生命过程所呈现的最优雅的状态。

地坛的草木昆虫平凡、卑微且处在荒芜之中,但它们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跃着,向人们展示着缤纷的生命世界,无声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 作者在此发现了生命的本真状态,从中体验到了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创造过程的美丽和精彩。

只有挚爱着生活的人,才会以如此温馨的笔调描摹如此细微的生命搏动。 作品中这些精美而生动的文字,真实地记录了枯萎干涸的心田重新滋润和复苏的过程。 倘若说,摇着轮椅走进地坛的时候,“我” 的眼角只有一滴行将被灾难风干的苦涩之泪,那么,摇着轮椅走出地坛的时候,那滴痛苦的浊泪已经化为一片蔚蓝的大海,那里,有无数的生命在涌动,有无数的希望在萌芽。

我与地坛中参透生命真谛的文字(在苦难中顿悟与涅槃)(3)

他终于明白“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既然还可以忍受,就不必急着追求解脱,而应该像那落日寂静的光辉、落寞的雨燕、雪地上孩子的脚印、始终镇静站立的古柏、暴雨激起的草木和泥土气味、秋天早霜后的落叶一样,形体虽被“肆意雕琢”,生命处于低谷甚至濒临死亡,但对生命与欢乐的渴望,对实现生存价值的追求,却“任谁也不能改变”。

史铁生终于在自然之中,为自己找到了活着的理由,并将自己对生命与苦难的体验和思考,作为一笔精神财富,馈赠给我们所有读者,让我们在分享中获得无穷的启迪。

二、母亲:“我”的灵魂之柱

倘若说, 活跃在地坛中的自然的生命唤起了史铁生重生的欲望,那么,母亲至醇的亲情则引领他走上了一条自立自强的人生之路,在《我与地坛》的第二部分,史铁生以凝练、沉重的笔触,冷峻而平缓地描述了艰难困苦中的母子深情。 这些文字,与其说是在写母亲,倒不如说是在写史铁生对母亲的“理解”,写史铁生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

母亲的爱是沉默而深邃的人生大爱,苦难,而又坚忍。 母亲在遭遇到儿子 “长到二十岁时突然截瘫” 的命运打击的时候,没有逃避,没有退缩,而是默默地承受了“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苦难,用她柔弱的肩膀,无言地承担起了难以想象的生活和精神的双重重压。 母亲的勇敢,在于她的坚忍不拔、默默承受而永不屈服。 母亲苦难的爱是如此震撼人心,那些送往迎来的深情凝望,那些将心比心的深切理解,那些焦灼不安的徘徊顾虑,一个姿态,一副表情,一份感受,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伟大母亲的崇高美德。

母亲的爱又是通达、睿智、善解人意的。 她尊重儿子的人格,理解儿子的内心痛苦。 她明白,必须让儿子懂得“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得有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道路。 她宁可在“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地祈求”中度过无数难熬的白天,也从不阻拦儿子出去,甚至鼓励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她爱得小心翼翼,精心呵护着儿子作为一个男子汉的尊严,努力回避着!

诸如“踩”、“踏”之类的字眼。 哪怕是她不放心单独在外的残疾儿子,惶急地走遍整个园子寻找儿子时,这个善解人意的母亲看到儿子后,却又悄悄地躲起来,默默地走开。 她用顽强坚韧的意志承受着儿子的不幸带给她的痛苦与打击, 她用天使般的笑容想重新唤起儿子对生命的信心,这是多么崇高伟大的母爱!

我与地坛中参透生命真谛的文字(在苦难中顿悟与涅槃)(4)

正是母亲如此通达的爱,才使儿子最终走上一条自立自强的人生之路。母亲在有限的生命中,以自己无言的母爱,为儿子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 她以自己的行动告诉儿子:人在逆境之中,要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承受苦难,战胜困厄苦痛,摆脱伤残羁绊,走出心灵的阴影。 同时,她也以自己的行动让儿子明白,该如何以聪慧和通达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从而拥有一颗宽容的心。

在《我与地坛》后四节内容中,作者描写了一群常来地坛的人们,如相濡以沫的老夫妻,练嗓的歌唱家,运气不佳的长跑者,捕鸟的壮年汉子,先天弱智的美丽少女……这些人的生活或喜或悲,或平静或跌宕,或有激动的际遇,或有遗憾的叹息,但他们都坦然应对。

作者饱含着浓烈的感情,为他们的成功高兴,为他们的苦难担忧。 在这些五彩斑斓的人生画卷里,作者对生活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世上的人和物千差万别,无法平等,也不可能完美。 但生存的意义就在于不断争取,不断奋进。

我与地坛中参透生命真谛的文字(在苦难中顿悟与涅槃)(5)

三、圆润的结构与动人的细节

表面上看,一写地坛,一写母爱,这两部分相对独立,各自成篇。 但实际上二者却是互为说明,互为映照。 前者用象征的手法描写地坛———自然母亲的伟大,后者用写实的笔触再现生身母亲的崇高。 不论是地坛,还是母亲,都是给予作者生存感悟、重获新生的精神源泉。 这两部分之间不但存在着有机联系,而且形成了一个具有象征类比意义的浑然整体。

在文中,地坛的古柏、荒草,残疾者的痛苦、绝望,母亲的痛楚、挚爱,这一切交织在一起,达到了人与环境,生命与自然的完美契合,构成一幅巨大而悲壮的图画。 当作者失去行走能力的时候,他来到这古园;当他失去母亲的时候,他依然来到这古园。 从地坛荒芜而不衰败的景象中,作者感悟到“我残疾但不能颓废”,应该像地坛那样,让生命张扬出活力;而从母亲苦难坚强的一生中,作者明白, 自己应该像母亲那样, 勇敢坚强地面对人生的不幸,让“坎坷”变得灿烂。

我与地坛中参透生命真谛的文字(在苦难中顿悟与涅槃)(6)

“这园中不单是处处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弥漫着淡淡的忧伤和自责的深情追忆,就成了作者将文章两部分巧妙融为一体的高明之举。因而这篇文章尽管篇幅长,容量大,行文奔放洒脱,却不失严谨,充分显示了作者的功力。

史铁生散文的艺术成就,来自于散文内容的清新而富于哲理,生活化且具厚实感;来自于散文语言不凡的张力,细腻,工巧,灵气而动人;来自于散文精神中的过人之处,世事洞察却不练达,一番铅华洗净之后的沧桑与无奈。

但《我与地坛》除了上述种种特色外,尤为成功的就是动人的细节描写。 本文写母亲没有选择惊天动地的“大事件”,而是努力捕捉生活典型,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其爱心的深沉。 每次“我”要动身去地坛,母亲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反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这一典型细节,充分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担忧和无奈。

她用雕像般站立不动的姿势,用一如既往的深情凝眸,用深藏不露的牵挂目送“我”远去。 她站在小院里,沉默的外表下掩藏着一颗焦灼而炽热的心。 她沉浸在看不见“我”的世界中,专注而深情,思念而焦虑。

类似上述的细节描写还有很多,母亲的一个姿势,一种表情,一份感受,或一举手一投足,无一不折射出她的内心世界。

我与地坛中参透生命真谛的文字(在苦难中顿悟与涅槃)(7)

母亲就是这样一个爱到心灵,爱到骨髓,爱到实处的人。 她沉默不语,坚实行动,不炫耀,不张扬;她隐忍顽强,独担苦难,不抱怨,不悲叹。 她以坚强的意志迎战苦难的命运,她以呕心沥血的爱来唤醒自伤自卑的儿子。

母亲,作为一个真实存在的生命个体,以她的苦难和智慧,以她的刚强和至爱,为史铁生,也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悲壮而辉煌的生命之歌!

我与地坛中参透生命真谛的文字(在苦难中顿悟与涅槃)(8)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关注遥山书雁,带您领略文化的博大精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