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编年史(电影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文:喜宝
“夏天应该穿什么?”
“应该什么都不穿。”
所以聊起好莱坞电影,让我们开门见山。
有点观察力的影迷应该发现了,近几年的好莱坞电影盛行复古风潮,总把观众的视线拉回到五六十年代,比如:
黑白默片《艺术家》追忆了无声电影末期以及好莱坞的迷人风貌
▍《艺术家》是对默片时代的致敬
年初的《爱乐之城》也以歌舞片的形式对好莱坞进行了全方位的致敬。
▍《爱乐之城》向1953年歌舞片《篷车队》致敬
《我与梦露的一周》通过梦露拍摄《游龙戏凤》的过程,重现了上世纪中期的影坛盛况
▍《我与梦露的一周》,小雀斑帅炸
▍《游龙戏凤》,梦露本尊
为什么复古风潮总把大众的视线拉回到那个时代呢?
当然,首先因为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是好莱坞最辉煌的时期。那段时间里,好莱坞的大制片厂制作了美国约90%的电影,在二战期间,他们更是控制了全球80%的电影院。《乱世佳人》、《卡萨布兰卡》、《费城故事》……无数的荧幕经典,无数个响亮的名字,它们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淡忘。
▍乱世佳人 看到这个惊觉现在的电影怎么都不会好好拍吻戏了呢
▍《卡萨布兰卡》
在那个年代,电影就是制造白日梦的工具,电影院就是现实中的乌托邦。而好莱坞是我们这个星球最大的梦工厂。
▍《飞行家》剧照,再现了30年代的电影发布会
众所周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经济萧条,世界第二次大战爆发,往往在这种国家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刻,电影行业是最容易得到发展的。因为现实生活太艰难,人们需要寻找心灵慰藉,电影就刚刚好扮演了这个角色,它把快乐变成可供购买的廉价商品,它提供电影院作为黑暗的庇护所,在这黑暗的大厅里,美梦日日夜夜都在发生。
电影院把人群聚集在一个密闭空间里,人们的集体经验和情感在荧幕上得到了共享,在荧幕面前,人们大笑、流泪,巨大的画面和音响把现实世界隔离开来,观众对现实世界的绝望压抑全部都能在这里得到释放。
▍我们的邻家怪妞最喜欢在电影院众人皆醉我独醒
而备受大家爱戴的谐趣导演昆丁·塔伦蒂诺深谙电影院所具有的梦幻特质,于是在他的电影《无耻混蛋》里,通过纳粹观赏一部纳粹宣传片的时机,让犹太人在电影院上演一出地狱火海,这是一场非常精彩的复仇。电影末尾点燃胶片一幕,浓烟之下,荧幕里的女子疯狂大笑,放映厅内人们的哀嚎、挣扎与绝望,两相对照尘世惩罚已代替地狱惩罚提前到来。一切证明,这是一场不切实际的狂想,又是昆汀所能提供的丰富的具有电影魅力的诗意特质。
▍杀美女真是昆丁最爱做的事儿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民国的大上海时期,电影成为底层人民最大的消遣娱乐,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民国式电影院里的女招待都要分三个等级)。
▍民国报纸上的《精疲力尽》
▍首都大戏院
随着电影的发展,观众数量的增加,在那个时代明星和天上的星星一样多,从某种角度来说,一个人国家的社会史也可以从其明星看出。明星间接或直接反映了观众的需求、欲望和焦虑。如果说电影是造梦工具,那他们就是梦的粮食,让我们可以有最深的幻想和迷恋。他们像古时的神袛,被人崇拜、景仰,就如神化的图征。
▍明星上流社会之集会
好莱坞的明星制度和大制片厂制度是相辅相成的。这时的明星大多签约的是“五大制片厂”也称“the Big Five”、“the majors”,即米高梅、华纳、派拉蒙、20世纪福克斯和雷电华。明星是制片厂最大的投资,有的制片厂每年甚至要花200万美元来处理粉丝的来信。
▍琼克劳馥的亲笔签名明信片
明星是电影业中最可预料的经济因素,他们在变化无常的电影业中提供了稳定的收入保障,即使至今,明星仍然是可投资商品,也是最大的利润保障。
那时的每一个明星基本就对应着一个特定的类型,然后他们就得不断重复同样类型的角色。
▍玛丽莲梦露就一直扮演无脑金发女郎
▍约翰韦恩总是出现在西部片的片场
各大制片厂当然都有自己的主打明星,但是私下争夺起来也是互相不手软,具体大家可以看看最近出的美剧《宿敌:贝蒂和琼》。讲述的就是制片厂时代,巨星贝蒂戴维斯和琼克劳馥这两个死对头的故事。
▍《宿敌:贝蒂和琼》
明星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受到制片厂的控制,制片厂的公关部门会给他们安排一大堆媒体曝光的机会,也会提供他们的八卦爆料给专栏作家,甚至还会安排他们的婚姻生活。
▍那个时代的记者发布会
比如英格丽褒曼和导演罗西里尼的恋情在20世纪40年代产生了全然大波,因为褒曼被荧幕和制片厂营造成一个完全神圣的公共形象,一个淳朴善良的母亲和妻子。像是《卡萨布兰卡》里的爱莎,《圣玛丽钟声》里坚强的修女,或是《圣女贞德》里高贵勇敢的战士。
▍褒曼和罗西里尼
可在现实中,褒曼是个野心勃勃的艺术家,她与罗西里尼相恋后还没和前夫离婚就怀了罗西里尼的孩子。这件事情爆出后,她被媒体恶意揣测,被观众谩骂,还被宗教团体点名批评,甚至闹到了参议院,她被说成是“好莱坞的堕落”。他们俩被公众抵制一直到50年代,褒曼才以《真假公主》终于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女主奖,似乎也被公众原谅了。
▍《真假公主》
当时的电影审查制度也很有名,叫做海斯法典,也就是现在电影审查制度的前身。为了防止电影向观众传达不良讯息,电影届普遍采用海斯法典来保证电影的“健康”和“正确”。
比较著名的一个小故事是希区柯克《美人计》里著名的“三分钟吻戏”。
▍海斯法典规定大银幕上的吻戏不能超过三秒钟,为了不违反海斯法典的禁令,希区柯克为这段长达3分钟的拥抱和接吻,编了一段关于厨房洗碗的对话,零零星星夹在中间,这组镜头中男女主角的嘴接触了15次,但却没有违反3秒钟的规定。
后来,这个接吻镜头成为1993年戛纳电影节的电影节刊物封面。
顺便一聊,下面这三位也在1993年的戛纳
一直到了六七十年代,电视的普及以及大量青少年成为了新的观众群体,这些外部的动荡导致了美国电影业的持续低迷。
▍与美国六七十年代有关的电影《几近成名》
▍七十年代电视剧《太空学校》
在电视成为影像主力平台的时候,电影如果想从电视机前将观众夺回,除了在故事表现形式上需要不断创新,还得在视听有关的综合体验上下功夫。
于是,七十年代中期之后,电影在追逐新技术、高成本、大制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1975年大白鲨的巨大成功让好莱坞重新看到了电影的希望,并且在1982年上映的《星际旅行2》中,工业光魔公司(全称: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简称:ILM)贡献了一个60秒的独立镜头,这是电影史上第一个完全由计算机创造出的影像段落,它让好莱坞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造梦场。好莱坞正式进入“大片时代”。
▍电影史上第一个完全由计算机创造出的影像段落
九十年代起,电影发展出了无数衍生产业,一直到今天,好莱坞的运作体系越来越完整。近年来,大集团的影片经常出现持续依赖特效、类型重复、题材啃老的现象,这也证明对体制的过度依赖更会导致创新力的削弱。例如那些没完没了的好莱坞科幻灾难大片,虽然评分不低,但难免让人产生审美疲劳。
电影全盛时期经济低迷,人们唱,人们跳,是一次示威;如今我们学着过去电影里的舞拍,笨拙地去扮演风华绝代的影星,是一次表白。既然黄金时代已经无法回转,不如在回忆里令它重现。没什么比永葆热情重要,就像这篇文章,来自一次热爱的追忆。
完
文章源于网络,侵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