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街建设与发展30年(金融街建设发展三十年)

金融街建设与发展30年(金融街建设发展三十年)(1)

时代大潮浩浩荡荡,奔腾不息,一路向前。今年是北京金融街建设和发展30周年。30年来,金融街长风激荡如昨,满是流光溢彩。无数亲历者、推动者、实践者在奋斗征程中凝聚起磅礴的人民力量,汇聚成金融街建设和发展30年的大江大河。北京金融街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见证了波澜壮阔的中国金融改革发展之路,承载了中国金融决策者、监管者和从业者的光荣与梦想,也肩负了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使命和职责。金融街不仅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也传承发扬着开拓者的担当与勇气,不断结出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的累累硕果。

金融街建设与发展30年(金融街建设发展三十年)(2)

三十年 砥砺前行 沧桑巨变

金融街建设规划构想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85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西城区委区政府召开了一场规模宏大的“西城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讨会”,提出推动西城“旧城改造”,为建设金融街奠定了基础。1987年,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陈慕华同志提出,借鉴国外经验,在北京市西二环一带,建立一个由各大金融机构总部组成的“金融街”。1992年,市政府批复《关于恢复西二环东侧(金融街)开发建设的请示》。1993年,国务院批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正式明确在西二环阜成门至复兴门一带建设国家级金融管理中心,集中安排国家级银行总行和非银行机构总部。至此,北京金融街的发展大幕正式拉开。

1994年8月18日,金融街开工建设的第一个项目金龙大厦(现金阳大厦,北京证券交易所所在地)奠基。同年,通泰大厦、投资广场、建行大厦(信达大厦)、平安大厦陆续开工;1997年,金龙大厦正式交付使用,信达大厦竣工;1998年,国企大厦、平安大厦竣工;1999年,投资广场、通泰大厦竣工。2001-2003年,有21个项目立项,规划建筑面积114万平方米。其中,有北京银行、中国人寿双子大楼,大唐、购物 中心、鑫茂、英蓝大 厦等;2004-2006年,有20个项目竣工,建筑面积160万平方米,包括双子大楼、鑫茂、网通、英蓝大厦等。

按照规划建设,金融街区域以广宁伯街和武定侯街划分为南区、中区和北区。南区于2000年基本建成,新增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中区于2000年由美国SOM公司进行整体规划设计,2006年底初步建成,新增建筑面积约155万平方米。北区于2001年启动建设,2005年形成区域建设规模,新增建筑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初步建成后的金融街核心区建筑面积约455万平方米。随着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快速推进,为满足机构入驻需求,更好服务保障国家金融战略。2007年10月,北京市政府通过《关于对金融街区域拓展和发展功能完善的意见》,同意拓展核心区范围,以原金融街规划面积1.18平方公里为基础,向东(太平桥大街以东)拓展0.59平方公里,向西(至南礼士路)拓展0.53平方公里,向南(长安街南沿线)拓展0.29平方公里,合计拓展1.41平方公里,拓展后的金融街占地面积达到2.59平方公里,与伦敦金融城面积相当。经过拓展建设,新增建筑面积约200多万平方米。主要建筑包括工商银行大厦、中国银行大厦、民生银行大厦、国家开发银行大厦、凯晨世贸大厦、招商国际金融中心、远洋大厦、丰汇时代大厦、丰融国际大厦、太平洋保险大厦、丰铭国际大厦、金融街月坛中心。

三十年春风化雨,三十年春华秋实。经过无数建设者的艰辛努力,金融街已建设成为一片高楼林立、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机构聚集、人才汇聚、古城风貌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世界顶级的金融区。至1999年底,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北京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平安保险、泰康人寿、华泰财产保险、国信证券等大型金融机构相继入驻金融街。1997年,中国证监会正式入驻金阳大厦。2003年,中国银监会成立入驻成方街33号,中国保监会入驻鑫茂大厦北楼,至此“一行三会”全部落户金融街。金融街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金融“大脑”,是集决策监管、标准制定、资产管理、支付结算、信息交流、国际合作功能为一体的国家金融管理中心,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首都北京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缩影和标志。2017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指出:“北京金融街集中了国家金融政策、货币政策的管理部门和监管机构,集聚了大量金融机构总部,是国家金融管理中心。”

这十年 踔厉奋发 成就辉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十次考察北京、十八次对北京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为首都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北京进入推动首都发展的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把“两区”建设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和重大任务放在北京,不断为金融街国家金融管理中心改革发展注入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内涵。金融街创新形成“四位一体”服务体制,金融街论坛升格为国家级、国际性专业论坛,北京证券交易所成功开市,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金融业的支柱地位和贡献更加突出,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国家金融改革、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和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功能和作用更加显著。

勇担国家使命

金融街,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中国金融的地标。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找准定位、明确使命,是金融街建设发展的重要经验和丰硕成果。

近十年来,一批服务和承载国家金融改革发展的重要金融机构相继在金融街落地,新入驻金融机构751家,注册资本金8600亿元。新入驻机构中一半以上为新兴金融业态,三分之二以上为国家金融改革衍生的重要机构,区域业态结构持续优化,服务国家金融改革发展能力更加突出。

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金融街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着力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先行区。2015年以来,首个由中国发起的国际金融组织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在金融街成立,丝路基金、中拉产能合作投资基金、中俄投资基金、中非发展基金、中葡合作发展基金、中非产能合作基金、中比直接股权投资基金、中哈产能合作基金等一系列由我国主导的投资基金相继在金融街设立,推进中国与各友好国家在金融与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整合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2021年3月,北京金融法院正式成立,护航国家金融战略实施。2021年9月,在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宣布,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在服务金融改革方面,服务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国民养老保险;服务存款保险制度改革的存款保险基金;服务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国家外汇管理局梧桐树投资平台公司;服务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中国信托业保障基金、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服务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服务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诚通基金管理公司、国新资本公司、国新国际公司;服务资管改革的工银理财、中银理财、中邮理财、中国银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中银资产基金、工银资本等重点机构纷纷落户金融街。

在服务金融创新发展方面,引进网联清算、光大云缴费、金融网关信息服务、建信金服、爱保科技、中证股转科技、成方金融科技等新业态金融机构。服务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监会分别率先在京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资本市场创新监管试点。在目前公布的三批22个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项目中,西城区14个项目入选,占全市入选项目总量的64%。在首批纳入试点的16个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项目中,6家金融机构项目入选,凸显了金融街中国版“监管沙箱”的核心承载区优势。

目前,金融街集聚各类金融机构1900余家,重点金融机构800余家,总部企业175家,有16家位列《财富》世界500强。聚集了“一行两会一局”等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等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国内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机构总部;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再保险等半数以上的保险集团总部;北京证券交易所、银行间交易商协会、中债登、中证登、网联清算等重要国家金融基础设施;以及万事达、瑞银证券、高盛高华证券等知名国际金融机构,基本形成以具有行业领导力的金融机构为骨干、多种金融机构协同发展的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几乎所有有关中国金融的重大决策都在这里酝酿、讨论和最终形成,发挥着“中国金融风向标”作用。

实现跨越发展

寸土寸金,金融街成为中国高端产业聚集度最高、金融人才最聚集、人民币资产流量最大、税收贡献最为突出的区域。

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街实现高质量发展。金融街以全市0.02%的面积,贡献了全市近40%的金融业增加值,创造了全市70%的金融业三级税收贡献。金融业成为经济结构中占比最高、对经济增长拉动最大、财政增收贡献最明显的第一支柱产业。2021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2872.5亿元,较十年前增长160.6%,年均增长9.4%;金融街从业人员达到23.69万人,相较十年前增长32.2%,其中三分之二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近20%为海外留学归国人员,聚集了大量高级金融管理人才;金融业实现三级税收贡献3609.84亿元,较十年前增长52.83%;实现区级税收贡献229.17亿元,较十年前增长81.44%;驻区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达到129.2万亿元,较十年前增长112.2%,占全国金融资产规模三分之一。金融街地区上市公司资产总额超过143万亿元,市值16.2万亿元。在全国A股市场上占据近8%的总市值,贡献了超26%的净利润。驻区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约占全国商业银行的41%,掌握全国90%以上的信贷资金、65%的保费资金,反映我国国际储备情况的外汇储备资产、黄金储备资产均由驻区机构管理。

这一组组数据见证了金融街建设的辉煌历程和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历史成就。与此同时,金融街积极发挥金融资源集聚和辐射带动效应,不仅提升了北京对其他生产要素及市场主体的吸引力与服务能力,而且增强了对全国金融市场的服务辐射能力,完善提升了首都北京的城市功能。

挺立开放潮头

因改革开放而生,以改革开放而兴。扩大开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金融街在不断扩大开放中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2000年由美国SOM公司设计的金融街中心广场落成,摩根大通银行、瑞士银行、加拿大皇家银行、高盛高华、瑞银证券等一批知名跨国金融公司相继入驻。截至目前,金融街共有外资金融机构143家,包括国际知名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金融集团、支付组织的中国区总部。英蓝大厦也跻身世界进驻顶尖金融机构最多的大厦之列。正如“欧元之父”蒙代尔教授所说:“在北京,可能有人不知道华尔街,可在华尔街没有人不知道金融街。”

2018年,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宣布多项金融业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2020年,国务院批复北京设立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街率先发布“金开十条”。从机构开放到业务开放,从业务开放到市场开放,金融街全面服务和承接国家金融改革开放任务,落地包括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扩大资本账户开放、支持外资金融机构获得更多业务资质等最新开放举措,吸引了一批重要优质国际金融机构入驻发展,对外开放的枢纽作用和地位日益巩固。北京首家新设外资控股券商大和证券注册成立;高盛高华证券获批成为首批外商独资券商之一;全球重要金融基础设施服务机构SWIFT(环球银行电信协会)与中国人民银行等机构共同设立的金融网关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在金融街设立。知名外资金融机构高盛集团、摩根大通、瑞银集团也均在金融街设立中国区总部。在北京市“两区”建设突破性、标志性落地项目中,西城区招商项目数量、总金额、项目平均金额三个主要指标,均位居全市首位。

2020年,金融街论坛升格为国家级、国际化专业论坛。十年来金融街论坛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被业界誉为“中国金融改革发展风向标”,成为国家级金融政策宣传权威发布平台、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平台、中国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发声平台、国际间金融交流合作平台。刘鹤副总理在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开幕式致辞中,寄语金融街论坛在“四个平台”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蔡奇书记指出,金融街论坛成为国家开放发展的重要平台,要高水平举办金融街论坛,提升服务全球金融治理能力。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金融街论坛始终把促进和深化金融全球交流合作,提升首都金融品牌影响力作为重要职责。

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金融街也见证了我国不断健全金融监管双边合作机制的历程。在维护全球金融稳定的过程中,金融街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者。在国际交往方面,金融街与伦敦金融城、纽约华尔街、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等全球主要金融城市对话交流持续深化。2019年首次赴伦敦举办“走进北京金融街”活动,与伦敦金融城形成常态化互访机制。

绽放创新魅力

昔日老“动批”今日“新动力”,转型升级再腾飞,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打造转型升级新示范。

30年前,“动批”是北方地区最大的服装批发集散地。如今的“动批”区域,已没有了往日档口林立、逼仄难行、交通拥堵、环境脏乱等“大城市病”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智慧化高效楼宇,优美宽敞的中心广场,世界一流的城市基础设施及高端的城市综合配套。

2017年底“动批”疏解完成后,对标纽约“硅巷”之于华尔街、伦敦“硅环岛”之于东区金融城,西城区和海淀区在金融街与中关村之间连接地带的西城北展地区和海淀北下关地区,建设北京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简称:金科新区),实现腾笼换鸟、华丽转型。

金科新区自2018年启动建设以来,充分发挥西城金融资源优势和海淀科技创新优势,第一个提出建设金融科技创新示范区,第一个被确定为国内以“金融 科技”为产业主题的国家级示范区,第一个探索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创造了国内金融科技领域“三个第一”。2019年,“金科新区”成为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

截至目前,金科新区累计引进中央结算公司、中债清华金融科技研究院、国家金融标准化研究院、北京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奇安信科技、神州信息、现代财险等重点企业147家,注册资本金1091亿元,区域内的金融科技企业和专业服务机构总数已超过200家,形成了金融科技领域的监管、渠道、运营、第三方支付和网络安全全产业链,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在减量发展背景下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成为转型升级的“北京样板”。

打造最优服务

“北京为一条街单设了一个局”,创建“四位一体”服务体系,形成“共商 共建 共治 共享”治理新模式,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金融街建设和发展30年来,时代在变,市场在变,体制机制也在变,但政府服务驻区机构发展的初心没有变。金融街的服务,在建设之初就秉承“政府 商会 企业”的服务理念和模式,以金融产业、金融机构、金融人才的发展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服务配套设施,提升电力、交通、资讯、商务、商业、教育、文化等保障服务能力。各方凝聚在“共建金融街区域环境,共享金融街区域资源,共谋金融街区域发展,共创金融街区域品牌”的共识下,为金融街建设与发展尽心尽力。得益于一流的营商环境,良好的产业基础设施,以及机构、人才、信息聚焦效应,金融街一直是新设金融机构首选之地。

进入新时代,金融街进一步创新服务体制,按照“政府授权 跨界共治 专业运作 市场机制”的架构模式,形成北京金融街合作发展理事会、北京金融街服务局、北京金融街服务中心有限公司、金融街论坛“四位一体”服务支持体系,全面提升服务能级。金融街合作发展理事会有效发挥跨界共治和沟通交流平台作用。财政部、“一行两会一局”、新华社担任金融街合作发展理事会指导单位,100余家驻区机构担任理事单位,组建资产管理、国际合作、金融科技等专业委员会,汇聚各方智慧,落实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发展理念。金融街服务局持续深化集监管支持服务、机构运营服务、环境优化服务、关系促进服务、专业研究服务、人才发展服务为一体的“6R”服务体系。建成金融街i客厅,打造开放、多元、智能的金融服务空间。创办《金融街观察》“金融街发布”,提升专业服务水平。出台“金服十条”“金科十条”“金开十条”,充分发挥“政策‘金三角’ 服务‘双管家’”机制优势,更好服务驻区机构。从2019年开始,围绕打造一流环境、优化商业配套、改善交通出行、保障街区安全,金融街持续推进服务配套提升专项行动,得到驻区机构广泛认可。金融街服务中心有限公司围绕落实政府服务、完善街区公共服务、丰富市场服务、创新专业服务、精准个性服务五大使命开展工作,为驻区机构和从业人员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专业、优质服务。金融街论坛升级为国家级、国际性专业论坛,成为国家开放发展的重要平台。围绕强化日常办会长效机制、强化宣传长效机制、强化发展研究长效机制、强化国际交往长效机制、强化引领产业发展长效机制、强化国家金融管理中心服务长效机制,金融街论坛影响力和溢出效应日益突出。

新时代 不负韶华 未来可期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纵观历史上大国之崛起,无不以金融兴盛为标志,强国之鼎盛,无不有赖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城市。今天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建设功能更加强大的国家金融管理中心。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三十而立的金融街又站上新的历史起点,继续敢闯敢试、敢为人先,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奋力创造更大奇迹,是金融街新时代的使命担当。未来,金融街将依托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定位,牢牢把握“两区”建设与北京证券交易所设立重大机遇,强化“一个中心”,打造“两个高地”,推进“三个一百”,实现“四个引领”。持续强化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打造财富管理产业聚集的资产管理高地和以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为载体的金融科技高地;实施重点金融机构集聚、高质量上市挂牌、金融领军人才培养“三个一百工程”;引领创新发展、开放发展、联动发展和融合发展,把金融街建设成为金融功能聚集、金融市场开放、营商环境一流、国际影响力彰显的国家金融管理中心。

金融街不仅是北京的金融街、中国的金融街,也是世界的金融街。新时代的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建设更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金融街将以最好的营商环境、最好的合作平台、最好的政策体系、最好的服务机制,支持全球各类金融和专业机构落地发展,让金融街成为全球开放新高地和世界金融新坐标。

来源:北京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