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纪录片推荐(五集纪录片捍卫公益之诉重磅推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用专章来论述法治建设,强调“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完善公益诉讼制度”。检察公益诉讼刚刚走过了五年的征程,这一司法制度是党中央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以人民为中心”“司法为民”精神的集中体现。在以法治思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检察公益诉讼到底发挥了哪些作用?取得了什么成效?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五集纪录片《捍卫公益之诉》,将从生态环境保护、文物古迹古村落保护、个人信息保护三大关乎民生和公众利益的主题着手,通过一系列典型案件,带您见证中国特色公益诉讼检察制度的发展轨迹和价值内涵。11月26日起,每天12:3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CCTV-1)《今日说法》栏目特别奉献。

公益纪录片推荐(五集纪录片捍卫公益之诉重磅推出)(1)

一个样本案件

诠释一项中国特色法律制度

2020年12月15日,我国高分六号卫星从太空拍摄到的一组图片显示,长江经济带的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大运河、太浦河流域部分地区反演出红色。卫星反演结果,根据水体悬浮物浓度值由低到高,被以蓝、绿、黄、红四种色彩进行标注。图片上的红色,代表着最高污染指标。图片显示的污染区域,位于京杭大运河北段和太浦河流域,两条大河纵横交汇于苏州市吴江区,作为主干道,连接着河网密布的江南大地。大运河、太浦河流域,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它对流域内的百姓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

最高人民检察院将4条案件线索,层转至江苏省苏州市检察机关办理。在检察机关协同下,吴江区人民政府同时建立四个专班,与检察机关形成“双专班”,同步推进污染治理。专案组查明,悬浮物浓度高主要是沿岸砂石码头多、长期作业致河底形成浅滩,而航道货船吨位大、航行时搅动底泥所致。吴江区人民政府责成当地污染防治攻坚办牵头,联合交通运输、生态环境、水务、自然资源和规划、住建五个部门,建立测评小组,以现场办公和公开评分的方式,从行政监管的各个角度,纠正涉案企业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双专班”工作组,从港口经营许可、环评手续、土地使用、涉水排污许可等监管角度,对两条大河沿线所有企业进行排查,锁定了56家企业的具体违规情形。

这次专案行动,江苏苏州检察机关共立案办理行政公益诉讼8起、民事公益诉讼4起,推动行政机关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26家,整治提升30家,改造提升标准化码头10个。上海青浦、浙江嘉善等地检察机关发出检察建议14份,推动涉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偷排污水等问题整改,深化了大运河、太浦河全流域治理。

两起生态受损案

折射出自然人文古迹的保护难题

2017年,26枚岩钉被3名“驴友”钉进江西上饶巨蟒峰的山体,对巨蟒峰地质遗迹点造成了不可修复的严重损毁。江西省上饶市检察机关审查后认为,3人除了涉嫌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还侵害了生态环境和不特定社会公众的环境权益。这就是轰动全国的“巨蟒峰”案,创下两个纪录:全国首例故意损毁自然遗迹入刑的刑事案件;全国首例检察机关针对自然遗迹损毁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案件。

2020年,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检察机关在办理一起盗窃案中,发现了令人痛心的一幕幕:当地古村落石匾被撬、牌坊受损、门楼整体倒塌……当看到裸露的砖块、断壁残垣时,检察官的心中也在隐隐作痛。那么,对有关的犯罪嫌疑人如何追责?受损的文物该如何修复?“巨蟒峰”案又给这个案件的办理带来了怎样的启发呢?从“自然生态损失”到“人文生态损失”,当地的公益诉讼检察官走出了一条探索、创新之路。

网络时代来临

个人信息安全保护迭代升级

2022年8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北京发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10.51亿,域名总数为3380万个,应用程序232万款。

App已经深入到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在享受“数字红利”的同时,也经历由此带来的困扰。层出不穷的推销电话,未经同意的数据收集,大数据杀熟,精准实施的电信网络诈骗......这些乱象或多或少与公民个人信息被过度收集、泄露和非法利用有关。

近年来,全国各级检察机关围绕人民群众切身需要,聚焦法定重点领域啃硬骨头,打持久战,同时,积极稳妥进行检察公益诉讼新领域探索,办案规模稳步增长,办案力度持续加大,办案质效持续提升,彰显了公益诉讼检察独特的制度效能与蓬勃的发展活力。

在2022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家再次提出强化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司法实践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在个人信息保护领域,检察机关正会同其他职能部门一起,构建制度保护合力,共同筑牢个人信息保护的法治屏障。最高人民检察院以能动司法检察,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集

《守护长三角生态区》(上)

11月26日播出

公益纪录片推荐(五集纪录片捍卫公益之诉重磅推出)(2)

2020年12月15日,我国高分六号卫星从太空拍摄到的一组图片显示,长江经济带的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大运河、太浦河流域部分地区“悬浮物的浓度”反演到最高指标,卫星图片“变红”。大运河、太浦河流域,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它对流域内的百姓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如果流域环境出了问题,该流域所涉及的江浙沪三地检察机关都可管辖。要不要立案,以什么方式立案,由谁来办案?如何针对这一重大公共利益受损的情况开展公益诉讼,成为摆在最高人民检察院面前的一道难题。

第二集

《守护长三角生态区》(下)

11月27日播出

公益纪录片推荐(五集纪录片捍卫公益之诉重磅推出)(3)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大运河、太浦河流域砂石码头聚集,长年作业致河流受污染。这些产生污染、危及环境安全的砂石码头,到底由谁监管,又是怎样在监管呢?苏州检察机关查明,对砂石码头有监管职责的行政机关,主要有交通运输、生态环境、水务、自然资源和规划、住建五个部门。为统筹高效治理,专案组向大运河、太浦河流经的8个乡镇(街道)发出检察建议,协同行政机关积极开展污染整治。检察建议能落到实处吗?“变红”的河流能否重回当初的容颜?

第三集

《守护山水家园》

11月28日播出

公益纪录片推荐(五集纪录片捍卫公益之诉重磅推出)(4)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文物和文化遗产则构建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两者都需要守护和法律保障。

2020年9月,江西金溪人徐某文因偷窃古村落门楼上的石匾被捕,到案后警方查清,徐某文等人与3起门楼石匾被偷窃、破坏有关。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人民检察院认为应以盗窃罪追究其刑事责任。此外,公益诉讼检察官认为,相应的文物具有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还应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要求徐某文等人承担文物修复费和人文生态损失。但是此时,检察官办案却遇到了很大的难题——人文生态损失如何计算?有何依据?法院能支持他们的诉讼请求吗?

第四集

《守护个人信息安全》(上)

11月29日播出

公益纪录片推荐(五集纪录片捍卫公益之诉重磅推出)(5)

如今,数字经济的发展,人们在享受由此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遭受着个人信息被违法收集、利用的困扰。可当你想要通过法律途径维护个人信息权益的时候,却发现举证难、胜诉难,赔偿低,并且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个人信息被非法收集、利用的局面。2021年出台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将公益诉讼写入了法条,赋予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法定职责。那么,这一全新的制度将对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又会为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带来怎样的推动呢?

第五集

《守护个人信息安全》(下)

11月30日播出

公益纪录片推荐(五集纪录片捍卫公益之诉重磅推出)(6)

当前,App已经深入百姓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App过度收集用户信息的侵权行为也在实时发生。网信、工信、公安、市场监管部门都对此进行了打击和处理。监管部门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履职,却也存在着现代监管上的漏洞、盲区、死角,这种情况被称为“九龙治水”现象。重庆检察机关公益诉讼部门以问题为导向,召集相关部门,以磋商会的方式,形成监管合力。那么,行政公益诉讼能否堵塞制度的漏洞,织密公民个人信息的安全网呢?(CCTV今日说法微信公众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