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8.7这本书我跪着看完(这本豆瓣评分8.2的书)

豆瓣评分8.7这本书我跪着看完(这本豆瓣评分8.2的书)(1)

文/若水希言

“这将是她一生的美好记忆:日近黄昏,乐声悠扬,倾诉着世界另一端的梦想,房间温暖而舒适;那个相貌英俊、生气勃勃的小伙子路过这里,停下脚步,面对面地看着她。她知道药效正在发作,他会成为最后一个见过她的人。”

这是作家保罗.柯艾略在《维罗妮卡决定去死》一书中,描述维罗妮卡喝了安眠药后的场景。

豆瓣评分8.7这本书我跪着看完(这本豆瓣评分8.2的书)(2)

看到这段话的那一刻,莫名的被感动了,似乎维罗妮卡不是去赴死,而是在去往一个美好的地方。

这是一个可以实现梦想的地方,一个温暖而美妙的地方。

在一个不惜任何代价也要活下去的世界里,该如何评价那些决定去死的人呢?

没人说得清楚。在外人眼里年轻、貌美、人生有无限可能的维罗妮卡,就这样选择了喝药自杀。

01)以为自己进了天堂,醒来却在疯人院的维罗妮卡

喝了安眠药,本以为能顺利死去的维罗妮卡。醒来后却发现自己正躺在一个名为维雷特的疯人院。

她没有丝毫庆幸自己还活着,她害怕活着又重复以前的生活,甚至想象到了以后的生活。

她发誓自己绝不会活着走出维雷特——这所从一九九一年就开始存在的疯人院。

所有人都告诉她,她因为滥用麻醉剂,造成深度昏迷,心脏受到无法挽回的伤害。心室有一处坏死,最多一星期心脏就会停止跳动。

豆瓣评分8.7这本书我跪着看完(这本豆瓣评分8.2的书)(3)

但她不想等待一周才能死去,她想要速死,她想逃出维雷特,重新搞到安眠药。在这期间,她认识了泽蒂卡,一个讲话很有道理的“疯女人”。

泽蒂卡患有抑郁症,用胰岛素治疗时,她感觉自己灵魂出了窍,可以进行星际旅行,她体会到了灵魂与躯体分离时的感觉,可以去往任何地方。

后来随着治疗,她逐渐康复,她明白只要足够聪明,也可以一面对付生活的挑战,一面做自己想做的事,她决定出院,回到丈夫和儿子身边。

在出院之前,她对维罗妮卡说,“我想继续做个疯子,按照自己的梦想,而不是其他人希望的方式生活。”

在维雷特,维罗尼卡还认识了博爱会的成员玛丽。玛丽是一名律师,和丈夫看了一场电影之后,她得了恐惧综合症,住进了维雷特,病好后却依旧留在那里。(博爱会:恢复健康,可以出院但又不想出院的人成立的组织。)

因为她没了工作,没了丈夫。生活和往日不同,她失去了重新生活的勇气。

她还认识了爱德华,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年轻人。他不理任何人,但喜欢听维罗妮卡弹钢琴。

维罗妮卡在维雷特的生活,因认识的这几个人发生改变。

02)活在别人的期待中,未能活出自己

维罗妮卡是活在别人期待中的人,她自杀是因为觉得自己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所有的日子都是一模一样。

从小到大一切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因为害怕他们伤心,维罗妮卡将自己的梦想深埋在记忆深处,不敢为了梦想而拼搏。

孩提时代,她便知道自己真正的愿望,是成为一位钢琴家。

就在她准备放弃一切,一心成为钢琴家时,母亲告诉她,没有人能靠弹钢琴活着。

送她去学钢琴,是为了让她多才多艺。丈夫们喜欢这样的妻子,母亲让她去学法律,并告诉她这才是她未来的职业。

维罗妮卡始终听从母亲的安排,她活在父母和外人的期待中,最终生活如一潭死水,忘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

豆瓣评分8.7这本书我跪着看完(这本豆瓣评分8.2的书)(4)

为了让所有的朋友都觉得她是个令人钦佩的榜样,她几乎耗费了全部的气力,期许行为符合她自我塑造的形象。因此,她再也没有气力去做自己。

所以死在她眼里才是美好的。只有这样,她才可以去天堂弹最爱的钢琴。

除了维罗妮卡,玛丽和爱德华也同样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玛丽有家,有丈夫,有一份光鲜的工作。

她想去冒险,想去帮助其他人,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但又不敢舍弃拥有的一切,她在意别人的眼光,最终得了恐惧综合症。

可是在维罗妮卡的影响下,她决定面对生活,她想要去战争结束的萨拉热窝照顾那里的孩子。她想去冒险,她知道自己是个有用的人。

爱德华被家人给予厚望,他的父亲是一名外交官,家人希望他继承父亲的事业。

但他却喜欢上了绘画,他想画出天堂的影像。父母一心想让他走上外交之路,不断给他施压,希望他放弃绘画,甚至用亲情进行道德绑架。

最终爱德华答应父母放弃绘画。因为不能继续向前,也不能转身回头。所以爱德华选择了逃避,他得了精神分裂症。

随着南斯拉夫内战的爆发,他父亲被急招回国,家人无法照看他,只能将他送到了维雷特精神病院。

在维雷特他的状态一直很糟糕,直到维罗妮卡的到来,维罗妮卡就像一束光照亮了他,同时也唤醒了他内心深处的渴望。

为什么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呢?为什么要让自己的人生如一潭死水?生活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的。

03)允许自己的情绪流动,表达恨意

在被告知生命剩下最后的两三天,维罗妮卡体验到了她从前不允许自己感受的情感:恨。

她任由这情感喧腾而出,不去想到底是好还是坏,生命的最后时间里,她希望怎么不适当就怎么来。

她先是打了博爱会里一个老男人一巴掌,又与护工起了冲突,当她想独处时,就拒绝向人示好,拒绝和人交谈。这在以前是绝不可能发生的事。

她恨自己,恨世界,恨眼前的椅子,恨走廊里坏掉的暖气,恨完美的人,恨犯罪的人。

她恨所有的一切,尤其痛恨自己把生活搞到了这种地步。

她也对世界上自己最爱的母亲产生了恨意,因为母亲不求回报的爱,才让她总想达到母亲的期待,从而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她也恨自己的父亲。

维罗妮卡将这些恨发泄在钢琴上,她不停的敲击琴键,每敲打一次,她的恨意便仿佛少了一分,最后恨意竟完全消失了。

虽然她曾经是一个活在别人期待中的人,但允许自己情绪流动,表达了恨意后,她逐渐完成了自我救赎。

让恨退场,爱占据了空出来的地方。所以她才能弹出完美的曲子,治愈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爱德华。

生活中,我们总被各种世俗观念所限制,不敢轻易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但身心健康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当然前提是不伤害他人。

04)被告知生命剩下最后一周,开始做回自己

在与疯人院院长伊戈尔医生对话后,她明白自己的生命里拥有爱、柔情与保护,但缺少一样把这所有的一切变成幸福的东西:她应该更疯狂一下。

在她觉得自己给大家添乱时,玛丽说,“你都要死了,难道还什么都没学到吗?不要成天想你会让别人不自在。如果其他人不喜欢,他们会提出来的。如果他们不敢提,那就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了。”

她明白她应该活出自我,而不是唯唯诺诺。她想要一直弹钢琴,哪怕生命只剩下最后的几小时,她想要弹给爱德华听。

也许在死亡面前,人更能看清自己的内心。

她求助伊戈尔医生说,“就是因为想好好活,我才来到你这里。我希望能好好地过这所剩无几的日子,但我想按自己的方式来过。”

她想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想做很多事。

终于,爱德华带着她逃出了维雷特。

他们肆意的喝酒,爬上山丘。

她请求爱德华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画画。

对于维罗妮卡而言,被告知生命剩下最后一周。她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全心全意地弹琴。

想什么时候弹便什么时候弹,想弹多久弹多久。即便全部观众只是一个疯子,她也全然不在意。

她和爱德华、玛丽、泽蒂卡都从逃避、不敢面对自己,逐渐打破自囚的牢笼,活出真实的自我。

就像玛丽离开维雷特时给其他博爱会成员的信中所写:做汩汩而出的泉水,不要做一潭死水。一次冒险抵得上一千个舒服安逸的日子。

每个人都有活出自我的权利,汩汩而出虽然蕴藏着危险,但却象征着极大的生命力,需要我们拥有更多的勇气去面对恐惧与危险,从而找到真实的自我,让生活如汩汩而出的泉水一般,充满希望。


END

感谢阅读至此,原创不易,请勿抄袭。喜欢可以关注我一起成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