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山篁岭古村(婺源秘境紫云岭)
作者 / 清华人
打小就听说过紫云岭上有个天竺寺,寺里住有石月大仙,寺庙附近有个龙井塝,传说是东海龙王三太子熬丙化身之处。每逢大旱,四乡八里的村名就会前往求雨,无不灵验。
春色正好,花儿正红。几位好友相邀再上紫云岭,探寻古寺遗址。
车停沱口大坑,沿着溪水,踏着青石板,穿行在茶园良田间。
四月的乡村,溪边杜鹃娇艳,远处新燕啄泥,稻田里农夫抚犁,茶园间山妹撩歌。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气息和山花的芬芳。
行至汤家亭,远远望去,紫云岭已在眼前。只见山间云雾缭绕,就像给紫云岭披上了一层乳白色的薄纱,宛如梦中仙境。淡淡的雾霭,缥缈的缠绕在山间,恍如期许的梦幻。
告别汤家亭,古道顺着溪水蜿蜒在山间,水顺山走,路依水行。溪边山花灿烂,红色的、粉色的、白色的,争相斗艳;山间鸟儿浅唱,杜鹃、画眉、布谷,婉转悦耳。路旁的春果挂满枝头,几群白羽稚鸡在山涧嬉戏,可等我们走近,又顽皮的钻进了树林,消失得无影无踪。
待到紫云底亭,眼前又是一片翠绿的茶园。
"深山出美女,云雾产好茶。"雨后的茶园里布满了苍翠欲滴的嫩绿,山间的云雾像淡雅丝绸,一缕缕地漂浮在茶园上。
听人说闻名的峡谷春茶就产自这紫云山下。
经过九曲十八折的青石台阶,紫云亭已出现在眼前。亭前的一块石碑上刻着的文字告诉我们,此亭修建于清朝同治年间,距今已是一百多年的历史。
亭侧有一残屋,这是当年守亭人的住处,每日里守亭人烧水泡茶,以供南来北往人停歇饮用。
亭前的几块功德碑上密密麻麻刻着当年筑路建亭的捐款人的名单,目前这功德碑还保存大坑村内,虽是岁月沧桑,历经风雨,但上面的字迹还依稀可见。
从紫云庭后侧继续上山,路的两侧是一大片原始森林,高大的树木挺拔天地,粲然四季;山间百鸟欢歌,涧水长流。
这些树木少说也有几百年的历史,树干需三个人合围,比许多村庄的水口林还要粗壮。树根如虬龙盘错在山间,树干势如苍龙昂首,仰望蓝天。
尤其是那几棵古松,清颀伟岸,挺拔孤傲。山风吹过,了无阻挡的轻拂,漫山的树木便合着鸟鸣簌簌浅唱。
穿过古森林,近至山顶,天竺禅寺的遗址便出现在了眼前。
寺庙占地约三到四亩,寺庙的残垣断壁全是清一色的青石,整齐划一。殿前的空地上,还留有一口巨大的石缸和几个石隼。
一块巨幅青石上刻有天竺禅寺四个大字,可惜青石板断裂,唯有天竺禅三字还在,寺已不存。
石月大仙或许已是前往天宫,寺内供奉的菩萨想必也早已隐身在山谷之中,或是就在这大殿的地下,在静静的等候,等候大仙的归来。
寺庙的左侧有快平地,近有半亩,是僧人习武之地。寺庙的后方有一大院,是僧人喝茶对弈之处。
相传石月大仙云游至此,忽间山间紫云升腾,山顶霞光普照,登至山顶,极目远望,蜿蜒群峰像似一条巨龙,脚下的山顶便是龙首,大仙兴奋不已,决定在此建寺修行。
他将随身带的托钵放下,又随手将筷子插于土内,于是便有了插筷成竹的传说,寺庙周围那一片筷子竹林便是最好的见证。
石月大师留遗迹,天竺禅寺有仙家。
紫云生处飘龙气,洗去浮沉与铅华。
静静的坐在殿前的石坎上,看着山间飘荡过的白云,耳边似乎传来了晨钟暮鼓,感受着佛法的辉煌和生命的永恒。
如置九天宫阙,宛如一个虚静充满灵气的世界,明净而淡雅,久久不愿离去。
顺着山路,翻过两个山坳,便到了龙井塝,一股清泉从石缝中喷涌而出,下方水潭深不见底,潭水四周古树参天,清藤蟠缠,这便是人们传说中的求雨之处。
古人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这紫云岭上,却是即有仙家,又有龙水。
下山刚到家,一场大雨顷刻而下,沛雨甘霖,久久不曾停下。
地址:浙源乡沱口村委会大坑
好消息!婺源旅游官方抖音号开通了!欢迎关注抖音公众号【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跟着抖音游婺源,您将欣赏到好山好水好景,乡风乡情乡愁!您有好的创意视频,只要跟婺源旅游有关,可以上传到此微信公众号后台,请微友们多多关注、点赞、投稿!
征稿提示
1、“婺源旅游”公众微信号每天均可发送婺源旅游的相关资讯、景区动态等,我们邀请大家积极投稿,把更多的婺源美图、美文分享给更多爱旅游爱婺源的人。
2、投稿请注明作者姓名、手机号、微信号,投稿邮箱:358155455@qq.com。
婺源旅游咨询电话:0793-7368460
婺源旅游投诉电话:0793-7343605
“婺源旅游”监制:吴茂来 编辑:洪健
主办:婺源县旅游发展委员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