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大对年龄小的怎么称呼(看看你的年龄段怎么称呼)

我们的先人不甘寂寞,感觉人的年龄只是简单的按数字称呼太乏味了,于是根据人的生长时期特点、生理变化特征、智慧成长状态等等,创造出五彩缤纷的称谓,其中有些一直延续到今天,一旦了解其深层意义,犹如品尝甘醇美酒,令人愉悦不己,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年龄大对年龄小的怎么称呼?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年龄大对年龄小的怎么称呼(看看你的年龄段怎么称呼)

年龄大对年龄小的怎么称呼

我们的先人不甘寂寞,感觉人的年龄只是简单的按数字称呼太乏味了,于是根据人的生长时期特点、生理变化特征、智慧成长状态等等,创造出五彩缤纷的称谓,其中有些一直延续到今天,一旦了解其深层意义,犹如品尝甘醇美酒,令人愉悦不己。

束发之年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科学技术、文学艺术走在世界前沿,处于世界上领先地位。这个时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及其著名思想家老子、孔子、孟子、庄子、韩非子都相继出现在这个时期。这些先圣们的著作不仅对中国,对世界文化的促进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老夫子

随着文化的空前发展,语言词汇也愈加丰富,年龄称谓在这一时期甚是兴盛,至今在人们交际中还在广泛使用的如“豆蔻年华”、“而立之年”、“不惑之年”、“花甲之年”等等都产生在这个时期。其中不少都出自“论语”,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等等。这些丰富的词语不仅能够增强我们的文化修养,也是社会文明的体现。

总角之年

以下我选择了一部分各个年龄段的称谓介绍给大家:

9——13、14岁男童称作“总角” 。出自《诗经》“总角之宴”。男童头发要梳成两个兽角的样子,也叫总角,所以总角代表了孩童时代。“总角之交”就是指童年时期就结交的朋友。

童年的另一称呼为“垂髫tiao”。 古时儿童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得名“垂髫tiao”。髫即就是下垂的短发。童年的称呼较多,不一一列举。

弱冠之年

13——16岁女子称“豆蔻”,即“豆蔻年华”。豆蔻初夏开花,尚未到盛夏(未成年之意),故称少女为“豆蔻”。

15岁为“志学之年”。

15岁女子开始束发,称为“束发”,表示成熟。此时进入待嫁年龄,亦称为“待年”。

16岁称作“二八年华”,还是乘法呢!

20岁男子称“弱冠”:出自《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20岁开始结发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垂髫之年

30岁称“而立”,出自孔子“三十而立”。

40岁称“不惑”,出自出孔子“四十而不惑”。

50岁称艾服, 出自《礼记》“五十曰艾”。五十知天命,亦称“知命之年”“杖家之年”。看看那时候的人50岁就在家拄拐杖了,现在50岁大妈正浪呢,不信你去看看广场舞!

60岁称花甲,是“天干地支”一个周期。亦称“顺耳之年、还厉之年”。《唐诗纪事》:‘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亦称“杖乡之年”,就是拄着拐杖行走于乡邑,就是在村里拄拐溜达吧。

而立之年

70岁称古稀,:出自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也称“悬车之年”,意为这个年纪不用车辆了。

77岁是“喜寿之年”,因为草书的喜字形似七十七,喜庆之意。

80岁称“杖朝之年”杖朝意为拄着拐棍上朝,真是老当益壮啊。

待年之女

80——90岁统称为“耄耋(mao die)之年”。两字的解释一样,意为八九十岁的老人。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字的结构,分开念就是“老毛老至”,高龄现衰发,自然就老了,肯定是八九十岁了。 除了耄耋之外,对长寿老人还称“皓首”、“白首”、“黄发”。 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二八年华

90岁称鲐tai背之年。出自《诗经》:“鲐背,寿也。”老人身上长斑如鲐鱼背似的。

99岁——白寿,百字少一横就是九十九。

100岁——期颐。百年为一个周期,颐是保护、颐养天年之意。出自《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这一条还强调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杖国之年

108岁称作茶寿。因"茶"的草字头即双"十",相加即"二十",中底部连在一起构成"八十八",上下相加是108。 你看古人多能琢磨!

120岁——花甲重开,这个好理解,两个甲子120年。

140岁——古稀双庆,人生七十古来稀,两个“古来稀”不就是140岁吗。

一般说下寿是指六十岁;中寿八十岁;上寿一百岁。

待年之女

有一位小哥问我你是那段的?告诉你:“耄耋mao die”那段的,这个段还有两个称谓我不太喜欢,就是“白首”、“黄发”(用东北话说是“老白毛”、“老黄毛”,有不敬之嫌)。“耄耋”可以接受,但“老毛老至”略有不爽。我喜欢“皓首”,皓,白也。“皓月当空”多美!90岁那个“鲐tai背之年”不知何故而来,查百度解释:鲐鱼背部是青蓝色,有不规则的蓝色花斑纹。这古人怎么想的呢?把我们老年人的脸比喻成鱼背的斑纹恶心不?给重重孙子什么印象?不信回家问问你爸爸的爷爷是不是同意我的看法。这不我正在日夜兼程奔向那鲐鱼之背哪。

鲐背之年

仔细想一想,古人对这些称呼也是深思熟虑的,和我们现代人的思维方法、审美观念有所差异,需要深入理解体会方能知其玄妙。最后祝愿各位奔到“重开、双庆”吧! 喜晨2020-4-28 22:47:06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