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朱云卿简介(梁小明连编四部草根英雄抗日大戏)

抗日英雄朱云卿简介(梁小明连编四部草根英雄抗日大戏)(1)

生活中的梁小明喜欢旅游交友。

抗日英雄朱云卿简介(梁小明连编四部草根英雄抗日大戏)(2)

梁小明(右)参加《一个鬼子都不留》开机仪式。

抗日英雄朱云卿简介(梁小明连编四部草根英雄抗日大戏)(3)

梁小明和他的藏书。

十多年来,由梁小明担任编剧的《一个鬼子都不留》、《西柏坡》、《香格里拉》等多部电视剧完成拍摄并成功播出,掀起了一个又一个收视高潮。近日,在央视八套播出的抗日剧《太行英雄传》,再次跻身收视榜前列。

记者王瑾涧

缔造收视传奇

6月23日,《太行英雄传》在央视八套开播。凭借接地气的故事,走心的剧情,精良严谨的制作,《太行英雄传》一经播出即备受瞩目,收视率一路攀升,稳居前三甲之列,成为近期荧屏的热门之选。

《太行英雄传》编剧梁小明,张家口人。十多年来,梁小明专注于剧本创作,尤其偏重于草根抗日剧本的创作。《太行英雄传》已是他创作的草根抗日剧系列的第四部。

《太行英雄传》讲述了八路军警卫连长杨树生逃离战俘营后,组建了一支由村民、进步青年、国共战俘组成的身份复杂多样的“抗日太行大队”,集结全力打击日寇的故事。剧中的出场人物众多,无论是老辣干练、大局为重的杨树生,还是热情善良、嫉恶如仇的大喜等,每个人物都具有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而这些特征也与人物表现紧密交织。

《太行英雄传》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全剧采用快剪快切的风格,整个故事一气呵成毫不拖泥带水,各种突如其来、不按常理出牌的桥段比比皆是,不断刺激着观众的神经,提升着观众追剧的热情。

抗战剧从《亮剑》开始备受瞩目,但近些年仿佛走入了死胡同,“手撕鬼子”、“刀枪不入”等负面声音不绝于耳。而《太行英雄传》主动掘弃了这些博人眼球的做法,真正的从剧本、演员、情节、结构上下功夫,在抗战的大背景下,加入了“集体越狱”、“国共合作”、“谍战悬疑”等多种新鲜元素,带来的是非比寻常的追剧体验。

几年前,在多家卫视热播的抗日剧《一个鬼子都不留》,编剧就是梁小明和他的老师周力军。

“《一个鬼子都不留》运作时间比较早,从2007年就开始研读原著、着手改编,因为当时虽然有抗战剧,但是反映草根英雄的不多,就有一个《狼毒花》,草根英雄虽然不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大将、大英雄,但是却很平民化,都是贩夫走卒之辈,都有邻家大哥的感觉。这个人物就是我们身边的人物,他跟我们很近,很容易被认可。在改编过程中,我们加进了很多故事和人物,进行了大胆的再创作。”梁小明说。

一直有个文学梦

梁小明,1974年生,喜欢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旅游交友都是他的强项。三十多年前他就有个忘年交,并受益匪浅。

1984年,市劳教所家属院开挖暖气管道,梁小明发现一个40来岁的工人在闲暇时间看小说《倚天屠龙记》,他很好奇就借了看,一来二去就和这个工人成了忘年交,之后,这个工人经常借书给他看。梁小明迷上了武侠小说,除了借书看,还省下早点钱自己买书。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涉猎面也不断扩大,从传奇武侠到纯文学再到世界文学、历史文化,不断阅读不断积累,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梁小明从小喜欢看书写作,作文一直写得比较好,也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上初中后,他就开始偷偷写小说,累积下来有好几大本,不过没好意思给别人看。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写的已经相当不错了。

1998年,梁小明从保定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毕业后选择了“北漂”。开始那几年,以销售业为主的梁小明业绩不错,也算小有成就。然而,经济大潮变化莫测,他所在的行业逐渐陷入谷底,收入日渐低迷。异地打拼的酸甜苦辣,让梁小明在社会这个大熔炉反复锤炼,不断成长。

2005年,梁小明选择了回乡创业,参与一个项目的筹备工作。2006年,他再谋新职于市某销售企业,被委以总经理助理的重任。在这里,梁小明接触到大量商业基层人群,了解到他们的生活状态、社会现实,大大丰富了生活阅历。

“喜欢写小说,尤其是历史文化方面的,但写作与养家糊口无关。”梁小明说:“妻子在一家商场上班,销售人员,家庭收入有限,日子过得比较艰难。但我还是坚持了下来,一度是天涯社区关天茶舍的斑竹,写了很多国内时政、历史文化方面的文章发布在天涯社区,也在那里结识了好多谈得来的网友。”

2006年的一天,著名编剧周力军从网上看到了梁小明的文章,觉得不错,问他:“能来石家庄吗?一起写写剧本。”之前没有接触过剧本,梁小明自己心里也没底,家人更觉得他不可能。自认为有着多年坚持读书写作的经验积累,他觉得可以试一试。带着家人的一片质疑声,梁小明毅然决然地到了石家庄,跟着周力军迈进了编剧领域。小说和剧本之间尽管截然不同,却又异曲同工,梁小明凭借深厚的文学基础和独有的写作天赋,加上不懈的努力,很快就能上手创作,并得到了周力军的认可。参与写出了《大商道》等。

2007年,梁小明接触的第一个抗战剧是《一个鬼子都不留》,是抗日据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播出后,收视率口碑都不错,这也让梁小明渐渐进入状态。

2007年底,梁小明把孩子老婆都接到了石家庄,租了间小屋子,算是安了家。冬天冷,夏天热。就在这样的蜗居里,他一口气写了好几个剧本,得到了老师周力军和业界人士的认可,在剧作上逐渐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剧中洋溢家乡情怀

2012年,梁小明搬到天津武清工作,但他的心始终没有离开家乡:“我的根在张家口,我将来还得叶落归根。”

梁小明的微信用户名是察哈尔汉---意思是一条察哈尔的汉子,他的家乡情怀由此可见一斑。

经过十年耕耘,梁小明已经实力不凡,有很多公司都给他发来稿约,而梁小明更愿意创作有家乡地域背景的剧本。

2012年至2017年,梁小明的创作进入一个高峰期,改编、原创的多部电视剧相继投拍和播出。《太行英雄传》算是其草根抗日系列的第四部。

目前,梁小明原创的一部反映当代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已经入收尾阶段。这是为央视量身定做的一部电视剧,顺利完成的话将在央视一套播出。这将是他剧本创作的一个新高峰和一个新起点。

“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强调:要感动观众,先要感动自己。所以在处理每个人物时,我们都假想自己是这个人物,把人物的感情设计的贴切到位。”梁小明说。

梁小明介绍,拍摄期间,导演和出资方经常会在人物设置、命运走向和编剧之间有冲突,需要修改。为了能更全面展现人物,要与制作方在碰撞中反复修改,有的几易其稿,最多的修改了十几稿,甚至颠覆了原有的剧情。《义道》一剧就小有遗憾。原剧本中涉及到大量察哈尔的民族地域元素,但投资方考虑到观众的收视心理,做了不少删改。

一部电视剧,一般来说剧本创作1年,拍摄2到3年,因此从写作到播出的周期一般是3年。这个过程是非常痛苦和煎熬的,不仅仅是创作思维上要承受巨大的挑战,身体上也备受折磨。“没有一个好身体和坚韧的承受力,很难坚持到现在。”梁小明说。

现在抗战剧走过了一段弯路,导致观众产生了一定误解。这一状况也促使梁小明写抗战剧时尽量尊重事实,不夸张,不故弄玄虚。剧中涉及家乡背景的尽量将场景拉到张家口,借以宣传张家口,为家乡做点贡献。除了抗战题材的剧本,他开始尝试历史剧、都市情感剧等剧本的创作,正在酝酿以张家口历史文化人物为核心的剧本架构,拟推出察哈尔往事系列,希望能顺利完成创作、投拍、播出,并且有一个好的社会效应。

另一部由梁小明创作的抗日剧《英雄烈》正在进行后期制作,演员阵容强大。这是梁小明感觉最满意的一部剧作:制作方比较忠实剧本的故事架构,在剧中有很多展现察哈尔历史情怀的东西都表达了出来,拍摄效果也非常好。

期待能早日一睹梁小明编剧的抗日大剧《英雄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