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角度分析李叔同毅然出家的原因)

林语堂曾说过:“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什么叫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角度分析李叔同毅然出家的原因)(1)

1918年的西湖边上,有一位衣袂飘飞的女子含泪站在岸边,等着船上的人靠岸,湖面波澜不惊映出两边的人,她在岸,他却只伫立在船上。

她轻轻的呼唤“叔同”,“叔同已死,你看见的是弘一”,他平静的答,她再次不甘心的问“法师,什么是爱?”“爱,就是慈悲”,此时船已开动,他心若磐石,不似湖面泛起的涟漪,圈圈绕绕。

这是李叔同和妻子诚子之间的对话,39岁的他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妻子追至西湖,泪眼婆娑的挽留,却未得到满意的答案。有人曾评价他:半世繁华半世僧,这句话在现代作家苏泓月的书《李叔同》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她以诗意细腻的写法生动的刻画了这位出生于天津望族桐达李家的风流才子到一代名僧的传奇人生。

什么叫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角度分析李叔同毅然出家的原因)(2)

他的学生丰子恺曾经这么评价:“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那么今天我将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为什么这个才华横溢的风流才子会毅然决然的放弃红尘俗世而遁入空门?

什么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呢?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其基本内容是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需求。也可按照低级别层次、较高级别层次和高级别层次需求来划分。

生理和安全需求方面:低级别层次的需求的满足恰恰是奠定一切高级别需求的基石。

李叔同出生于天津望族桐达李家,他爹李大善人李筱楼乐善好施,素来名望颇高,而李叔同更是李大善人老来得子,千呼万唤期盼得来的。据传,生产当日,喜鹊衔来一根松枝放在他娘的的床头,从此李叔同不同凡响的人生也就开启了。

叔同早慧,四岁便能随母亲习诵古诗格言,六岁从兄受启蒙教育,七八岁便能背诵《往生咒》、《大悲咒》,十三岁攻各朝书法,闻名于乡,十五岁时便做出“人生犹如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的名句。

除却富庶之家,庶出之子的身份和生长环境让他养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外,李叔同从出生到二十六岁去日本留学乃至回国后五年,都过着真正富足的生活,不为生计发愁,不为生命担忧,健康体健,衣食无忧。

什么叫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角度分析李叔同毅然出家的原因)(3)

这正满足了马斯洛的两个低层次的需求,而马斯洛的理论所阐述的是,人们在满足基本需求时,会追求更高一层次需求的发展,李叔同也不例外。

社交需求:在亲情、友情、爱情里寻找尘世的答案。

李叔同和母亲一起看戏时曾问母亲:“他们咿咿呀呀的在唱些什么呢?”,“情”,母亲淡淡的答道,但是彼时的他并不能理解母亲口中的情是什么,他只知道,父亲的大房一门,三位同样失了丈夫的女人彻底失去了生活的重心,终日礼佛,好像从佛法里能寻得答案。

后来,他再也不和母亲一起看戏了,他有了自己的伊甸园,他要自己去探索那段粉艳的氤氲之门,不管是梨园里的梦中情人杨翠喜,还是奉母之命所娶的俞氏,相敬如宾的日本妻子雪子,或是他流连过的李苹香、朱慧白、高翠蛾等甚至白面玉郎金娃娃,他见过太多,探寻过太多,车水马龙的夜市里,热闹一闪而过,一句爱过是最好的答案。

亲情之于李叔同是包容的,虽然他幼年丧父,但他并没有很多的情感缺失,在教育、做人和被爱方面,母亲身兼两职,做的很好,20岁的他也有自己的朋友圈,与一众好友义结金兰,称为“天涯五友”,日子过得风生水起,充满诗意。

社交需求即爱与归属感,李叔同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获得了这种需求,母亲给的温暖和严厉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缺失的父爱,有着同样兴趣爱好的挚友们陪伴度过小困境,在杨翠喜身上迷失的爱情,或许在雪子身上得到了一点点的答案,总之,他成长了。

什么叫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角度分析李叔同毅然出家的原因)(4)

尊重需求:年少成名,在诗、书、画、音乐、戏剧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享誉国内外。

“门外风花各自春,空中楼阁画中身,而今得结烟霞伴,休管人生幻与真”,这首李叔同为“天涯五友”所作的七言绝句道出了五友风花雪月的诗意生活,而他也因得汉代甘林瓦砚而闻名于全上海的文人墨客,举办公会,自己做编辑自己发表,八面风光。他在诗、字上的成就确实值得众人追捧,后人敬仰。

后随着母亲的病逝,李叔同远走他乡,留学日本,此时的他是那个站在不忍池边有着淡淡哀愁的异乡人李哀,东京美术学校西画科的新生。除了油画,他还学习木炭画、水彩画,小提琴、钢琴、填词作曲、自己编排新派剧,这些都无一不成功。

戏剧家松居松翁先生曾回忆:“ 李君的优美、婉丽,绝非本国(中国)的演员所能比拟.....倘使自《椿姬》以来,李君仍在努力这种艺术,那末岂让梅兰芳、尚小云辈驰名于中国的剧界....”。

他,是一位艺术家。

什么叫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角度分析李叔同毅然出家的原因)(5)

有人曾评价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同时,他在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尊重需求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得外界的认可,信赖和高度评价,李叔同做到了,但他内心仍在追求最纯净、最真诚的东西,追求着更高层次的自我。

自我实现需求:落发为僧,从此世间再无叔同只有弘一,一代高僧的养成。

曾看过这样一句话:只有深刻经历过红尘的人,才能如此坚决的放弃红尘。

正如他的高徒丰子恺所说“他嫌艺术力道薄弱,过不来他精神生活的瘾”。

出家后的弘一法师半生漂泊,他注定是行脚僧,因为他有太多的佛法要弘扬,他有太多的启发要传承给下一代,他辗转各个地方,往来于各个寺庙,从不是为了名声,也不为利益,他只想把心中所悟诉于众人,以慰人间疾苦。

他呕心沥血完成《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华严经十回向品初回向章》、《清凉歌集》等等著作,研究比丘律和南山律,对律宗派别毫无成见,从善如流,编著了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他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完美结合的领军人物,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即使他已经获得如此成就,也从不在意身外之物,他的一床被子盖了二十年,身上的衣服有100多个补丁,过午不食,两餐也不过是一碟菜一碗饭,但他甘之如饴,在他几次身患肺炎、痢疾、臀疮,差点与世长辞时,他很平静,很淡然,甚至坦然的安排后事,这种对生命的无畏和忘我,这种超然的境界都属于这一代名僧。

什么叫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角度分析李叔同毅然出家的原因)(6)

结语:半世红尘半世僧,正如丰子恺所言:出于幽谷,迁于乔木,不可惜,是可庆也。

丰子恺曾评价他,:“人生有三重境界。物质的生活,即衣食无忧;精神的生活,即艺术文化;灵魂的生活,即宗教信仰。”大多数人能达到第一层境界,有一些人能达到第二层境界,而弘一法师便是那个达到了第三层境界,满足了自我实现需求的人,他皈依佛心,超越自我,超然尘外,为佛而献身,是一名纯粹的佛学大师。

所以,他的皈依是必然,他注定是那个不平凡的人,注定超越内心,成为那个超然物外的一代名僧。

什么叫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角度分析李叔同毅然出家的原因)(7)

张爱玲曾说过: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的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芸芸众生之于我们,又何尝不是在弘一法师的围墙外徘徊呢?

文/云胡小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