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boys真的没有黑料吗(我要让tfboy的粉丝们知道什么叫真正的脑残粉)
最近,我一个沉寂了很久的朋友,在疯狂的刷着一个预告片,没错,就是魔兽大电影的预告片。
一时间,几代人的青春与记忆汹涌而至。
“你的颜色是蓝色还是红色?”
“你是联盟狗还是部落猪?”
“从来没在一个电影上买过两张票的人决定直接买七张,谁也不送,只为玩了7年的魔兽世界。”
这是一部预期极高的电影,虽然距离上映还有一大截的时间,但豆瓣上很多网友已经给打了五星,看来,大家真的都太爱魔兽了。
其实,魔兽世界从不因某个人物的伟大而伟大,也不会因某部电影而伟大。如果非要说点什么,那些关于魔兽的最美好的东西,可能就是青春年少,玩游戏的时光了。
同样的,最近还有一部童年游戏《大富翁》也要被搬上荧幕了。这款已经出到第九代的经典游戏,也即将被改编成电影登上大银幕,而且一下子就是三部!而且电影版据说还找来了陈可辛导演,《大富翁》之父姚仙说过,这款游戏其实包含了一个故事:一个在农村长大的人如何到城市里奋斗。想想陈可辛拍过的《中国合伙人》,其实会和这个故事设定有些相似。
虽然剧本未定,不过脑洞大开的网友,已经帮陈导想好了故事大纲:阿土伯凭借努力奋斗从乡村混到了城市,和约翰乔进行商业争斗最后迎娶了钱夫人,生下了金贝贝,再遇到了宫本宝藏的手下忍太郎劫持了孙小美,在沙隆巴斯的资金支援下召集了乌咪、小丹尼、莎拉公主和糖糖救出孙小美。。。看,人物和剧情都齐了。
对于我这个从上学玩到上班的游戏狗而言,自己喜欢的游戏被搬到大荧幕,不知道大家的心情是不是和我一样,期待并纠结着。
尽管电影和游戏有着众多不同,游戏改编大电影的成功案例也是寥寥无几,但我也不能否认两者的相互影响力与共生价值潜力。
比如,拥有高关注度的电影可以迅速放大一个IP的影响力,可以让游戏更具故事的延伸性和想象力;反之游戏能促成电影用户对于电影IP的持续情感延续,更容易帮助电影IP实现商业化变现。
但是,游戏的出众表现并不代表电影就能拍好,游戏改编真人版电影,历来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不少游戏本身是一代经典,改编的电影就成了黑历史;还有些时候是电影本身可圈可点,但游戏玩家不买账;更多则是两边不讨好甚至被遗忘唾弃的,就算真人游戏改编电影贬多于褒,也总是有人继续投身于此。
我们盘点一下,1993年根据经典游戏《超级马里奥兄弟》改编的同名电影的评分仅有5.9分,2009年上映的《七龙珠》更是只有3.7分。就连2001年的《古墓丽影》的评分也不过才6.6分。看来即使是安吉丽娜·朱莉那性感迷人的身段也没能拯救这部无聊的电影。前段时间的《像素大战》大打“情怀牌”,一连借用了,“吃豆人”、“大金刚”、“贪吃蛇”等这些游戏玩家记忆中熟悉的经典角色,但是依然还是改变不了它扑街的事实。
其实,游戏和电影这两者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游戏能给玩家带来的不仅是视听元素,还可以让玩家进行实际操作。而电影只能带来前者。那么一部从游戏改编而来的电影,如果它想成为一部成功的改编电影,它要做的就不仅仅是把游戏的视听效果搬上大屏幕,还应为观众打造游戏化的电影体验,突出电影的显著特性。既然电影是以游戏为宣传嘘头的,那么在作为重点噱头的游戏人物形象上总得多花些心思吧。
如果在人物形象的设定上无法为电影增色,那就该在剧情方面做到可圈可点。很多游戏改编的电影看上去就像是一场电影版的cosplay。演员们穿着和游戏人物的同款衣服、梳着相同的发型,还拿着同样的战斗器械,做的事情却只是在屏幕里摆摆姿势、说几句台词,然后就happy Ending了。
就算想走“怀旧”路线、用所谓“情怀”来吸引观众,那就尊重下原著,把剧情编辑的可圈可点一些。不是每一部情怀都可以用来消遣观众的。所以,别再试着用所谓“情怀”跟观众套近乎了。还不如给观众来点真材实料。
当然,每一位游戏玩家对游戏都有个人的理解,这个“理解”或多或少会跟导演的想法有出入,那么他们看完与自己的“理解”不同的电影后自然会有各种抱怨,毕竟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过,试想下如果走出电影院马上进入游戏,把电影的热爱和执着能够在游戏当中体验到更多的互动,甚至更多故事的延展和更多的情感带入,我相信这一定是对经典影视作品IP的非常好的延续性和承载。
不管怎么说,看了预告片后,我觉得《魔兽》这部电影还是蛮值得期待的。毕竟这可是几代人的回忆。
影视娱乐爆Yingshigua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