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有何能耐(李林甫真的是奸相吗)

何为奸相?弄权误国者提到奸相,必定会提及李林甫但李林甫真的是弄权误国的奸相吗?弄权有之,误国未必,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李林甫有何能耐?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李林甫有何能耐(李林甫真的是奸相吗)

李林甫有何能耐

何为奸相?弄权误国者。提到奸相,必定会提及李林甫。但李林甫真的是弄权误国的奸相吗?弄权有之,误国未必。

历代史学家都给了李林甫奸相的定义,列出其弄权误国的主要罪证有二:打击异己,美其名曰“野无遗贤”;纵容安禄山,酿成安史之乱。

李林甫打击异己的阴毒招数,为历代所不耻。旧唐书作者刘昫评价他,“生既唯务陷人,死亦为人所陷。”“活着的时候,专门陷害别人,死了之后,也被别人陷害。”就连宠信他近20年的唐玄宗,也评价他“妒贤嫉能,举无比者。”唐玄宗是说,论嫉贤妒能,没人能比得过李林甫。

李林甫一生主要打击两类人,第一类是自己相位的争夺者,比如宰相张九龄、李适之,也包括有宰相潜力的杨慎矜、卢绚、严挺之等,还包括杨国忠。他打击的第二类人,则是太子李亨集团的骨干,如韦坚、皇甫惟明、王忠嗣等,这倒不单单是因为跟太子有过节(当年他建议立别人为太子),更是为了讨好皇帝,当时太子已经成年,再辅以能臣,唐玄宗怎么能安心?

这些高层权力斗争,在历朝历代屡见不鲜。而李林甫内斗功底深厚,19年来从没输过。只是最后没斗过时间,死后立即被杨国忠抄了家。但这些,只能说是李林甫弄权固宠,还谈不到误国。换个角度说,即便是对手赢了,他们的手段也未必好哪去,并且执政成就也未必比李林甫强。唯一可惜的是,一代名将王忠嗣被李林甫在内斗中间接搞死。王忠嗣若不死,给安禄山一百个胆,也不敢造反;安思顺、哥舒翰、李光弼这些名将,都是王忠嗣的忠实小弟。但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李林甫的第二大罪证:安史之乱。

这个罪证的逻辑链是这样的:李林甫建议让胡将领担任边塞重镇的节度使,说胡将勇敢善战,且朝中没有同党,不会引发政治危机;安禄山因此才有机会当上了三镇节度使;最终安禄山谋反,血洗长安城。所以,李林甫是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

这个逻辑,属实有些牵强。胡将当节度使,在一段时间内,不仅稳定了大唐四边的局势,而且还帮大唐开疆拓土;并且,诸多胡将节度使,如安思顺、哥舒翰、高仙芝等,包括名将李光弼,都在为大唐而战,唯一造反的,只有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而安禄山之反,严格说,也是被杨国忠逼的。如果当时李林甫还活着,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三人会形成权力制衡;并且,安禄山也不敢反,他对李林甫十分忌惮。真正弄权误国的大奸相,是杨国忠!他用尽一切办法铲除异己:先将李林甫残余势力连根拔起,接着一步步清算安禄山,将其逼反;接着又在大唐战局出现转机之时,与哥舒翰内斗,逼其出潼关,直接导致长安沦陷。

说李林甫弄权,属实;说李林甫误国,有待商榷。毕竟他在相位上,还是有所作为的。

公元713年到741年,大唐创造了辉煌的开元盛世,这固然有前几代贤相的功劳,李林甫也是功不可没。李林甫于公元735年正式拜相,辅佐玄宗将开元盛世推向巅峰。历代史者在痛骂李林甫奸诈阴毒之时,也不得不称赞李林甫,“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每事过慎,条理众务,增修纲纪,中外迁除,皆有恒度。”“秉钧二十年,朝野侧目,惮其威权”。这虽算不上吏治清明,却也保证了大唐官僚机器的高效运转,比起后来杨国忠的自大自负与刚愎自用,不知高明多少倍。

李林甫虽阴狠毒辣,但做事能力是不容置疑的。唐玄宗,一代雄才大略的君主,能这么信任他,甚至想把所有朝政都委托给他,绝不是因为李林甫长得帅、懂音律那么简单。是因为这个宰相的执政能力,达到了唐玄宗这个旷世雄主放心的标准。

后世对李林甫评价如此之低,也跟他打击了太多的政敌有关。太多人想要清算他,连他儿子都哭着跟他说,“父亲树敌这么多,有朝一日,我们想与人为奴都不可能。”

事实也是如此,有人嘲笑他无学术,没文化,把“杕杜”,念成了“杖杜”,把“弄璋之庆”,写成了“弄獐之庆”。有人说他就会拍皇帝马屁:一句“车驾往幸,何所待時?”,助皇帝早日返京;一句“家事何须谋及与人?”帮皇帝废掉前太子;一句“天子用人,何有不可?”满足皇帝换宰相的需求。他尸骨未寒,杨国忠就迫不及待地抄了他的家。他死后两年,安史之乱爆发,大家不约而同把责任全安到他头上。

如果李林甫人缘好些,搞不好就会有人换个口吻来评价他:深沉有度,谨慎小心,维护大唐兴衰19年,如果他还在位,安禄山就不会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