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初代赞普的传说(吐蕃王朝那些死于非命的赞普们)

吐蕃初代赞普的传说(吐蕃王朝那些死于非命的赞普们)(1)

吐蕃三法王

吐蕃王朝目前一共有两种划分方式,第一种是依照藏族的传说,从吐蕃第一代赞普聂赤(据估算他和秦始皇同时代)算起,至朗达玛被刺止,历经43代赞普,绵延将近一千年。

另一种算法是藏史学界比较公认的,从松赞干布时期(617-650年)算起,至朗达玛被刺截止(公元842年,唐武宗会昌二年),共11代赞普,绵延二百余年。

学界和民间的分法,差距如此之大的原因在于,松赞干布前的诸赞普时期,吐蕃不但没有发明文字,国内的管理体系和法律条例都没有完备,实在难称王朝。

更何况当时西藏地区的象雄和苏毗远比吐蕃强大,如果吐蕃算得上王朝,那高原可就是王朝林立了。

我们还是按照藏史研究的划分方式,来说说松赞干布之后,死于非命的几位吐蕃赞普,都是因何被杀的吧。

首先,我们先将吐蕃王朝时期的赞普做个排序。

吐蕃初代赞普的传说(吐蕃王朝那些死于非命的赞普们)(2)

吐蕃赞普一览表

上表是基于《敦煌本古藏文文献》中的记载进行整理的,但必须要说明一点,受限于藏文史料年代标定的模糊,西藏历史几乎所有涉及年代的问题都存在争议,这其中便包括吐蕃王朝时期的各位赞普生卒时间。

表中所列举的,是目前藏史学界基本达成共识的排序和时间节点,因此不要用传说如何,来跟我讨论有关时间的问题。

从上表可以看出,吐蕃王朝十一位赞普中(大多数学者认为共日共赞并未执政),接近一半死于谋杀。

为什么吐蕃王朝刺杀赞普如此流行呢?西藏不是一处笃信佛教、弥漫着平和思想的领域吗?

别急,我们先来看看各位赞普都是因何而死的吧!

赤德祖赞之死

赤德祖赞(尺带珠丹)是吐蕃王朝时期,第一位被刺杀的赞普,关于他的死既有政治方面的原因,也有宗教因素。

吐蕃初代赞普的传说(吐蕃王朝那些死于非命的赞普们)(3)

赤德祖赞唐卡

随着汉藏交融的深化(赤德祖赞是金城公主的夫婿),以及吐蕃疆域的不断扩大,逐渐开始有唐、中亚和天竺僧侣进入吐蕃传教。

据说,仅仅为了接纳于阗地区的僧侣,赤德祖赞就建了七座寺庙接待。同时,跟随金城公主入藏的还有汉僧和大量的佛经,这些僧人在金城公主的庇护下,恢复了大小昭寺的释尊佛像供奉,并在昭寺内进行佛经的翻译工作,不少崇佛的大臣们也被提到了朝廷的要职。

随着佛教徒不断进入吐蕃,佛教和苯教之间的斗争开始出现。赤德祖赞晚年,吐蕃地域灾祸不断,瘟疫横行,据说金城公主便是死于公元739年的瘟疫流行。

天灾成为了苯教打击佛教信仰的借口,苯教信徒到处宣扬本地神灵对于外来信仰的愤怒,是导致瘟疫流行的原因,即便是赤德祖赞也难以对抗这种强大的信仰危机。

除信仰之争外,吐蕃的政治斗争也日渐激烈。赤德祖赞时期,对吐蕃固有的官制、税制、兵制都进行了改革,将长期实行的独相制改为群相制,由三位大相(大论)分享权力互相制衡,并建立了相应的官员的选拔、任免和奖惩制度。

在经济方面,则重新划分征税贡赋的田地和牧场,实行定期清查统计制,防止隐匿瞒哄。

这些措施有效的巩固了中央集权,但却对吐蕃豪门世家产生了冲击,使君臣矛盾加剧。

公元754年(唐天宝十三年),心怀不满的大臣朗·梅色末·东则布二人趁赤德祖赞,离开拉萨参加赛马会之机,串通侍卫将其杀死。

吐蕃初代赞普的传说(吐蕃王朝那些死于非命的赞普们)(4)

由此可见,赤德祖赞之死是宗教斗争和世俗权力斗争,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赤松德赞之死

吐蕃初代赞普的传说(吐蕃王朝那些死于非命的赞普们)(5)

赤松德赞塑像

赤松德赞(唐书记做“挲悉笼腊赞”)是吐蕃王朝在位第二久的赞普,他登基之时恰逢唐朝安史之乱,随着唐朝实力跌落,吐蕃成了东亚最耀眼的霸主。

赤松德赞以“手臂发麻的凶兆”为借口,处置了朝中支持苯教的大臣,迎请寂护、莲花生、莲花戒等几位大师相继入藏,桑耶寺建成及第一批僧人出家(七觉士),藏传佛教的春天到来了。

但苯教势力显然不甘于臣服,双方展开了长达数年的佛苯之辩(桑耶佛铮)

最终,以赤松德赞为首的吐蕃王室判定,佛教胜出苯教败落,苯教被逐出吐蕃本土只能在多康地区传播。

但贵族乃至王室成员中,依旧不乏苯教的坚定拥趸,赤松德赞的王妃蔡邦氏便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吐蕃初代赞普的传说(吐蕃王朝那些死于非命的赞普们)(6)

伴随着佛苯教争,政治斗争也愈演愈烈,当着赤松德赞的面,蔡邦氏便指使儿子牟如杀死了大相尚结赞的儿子伍仁

逼得赤松德赞不得不用“三喜法”的判决,来平衡两个豪门蔡邦氏和那囊氏(尚结赞)。

即委托牟尼赞普掌管国政(牟尼、牟如、牟迪三位王子都是蔡邦妃的儿子),以使蔡邦氏欢喜;

补偿尚结赞一日马程的土地,以使那囊氏欢喜;

将王子牟如流放到北方荒原(羌塘?)九年,以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以使臣民上下欢喜。

吐蕃政局纷乱的局面,甚至远在云南的南诏国都感受到了。南诏王异牟寻在给唐剑南节度使韦皋的信中,便写道:“天祸蕃廷,降衅萧墙,太子兄弟流窜,近臣横污,皆尚结赞阴计以行屠害,平日功臣,无一二在。”

但这个妥协的判决并没有平息事态,不久之后,赤松德赞突然从吐蕃政坛消失,关于他的身后事有多重解释。

吐蕃初代赞普的传说(吐蕃王朝那些死于非命的赞普们)(7)

而在苯教文献《王统苯教源起》中,则将赤松德赞之死归咎于苯教徒的报复,两种死法分别是“蔡邦妃指使苯教法师以巫术咒死”、“直接由蔡邦妃毒杀。”

由此可见,虽然后世因其弘扬佛教作用,将其尊为“吐蕃三法王”之一,但他也无力解决吐蕃豪门世家权力过大,和与之相伴的政治斗争问题。

吐蕃初代赞普的传说(吐蕃王朝那些死于非命的赞普们)(8)

牟尼赞普之死

牟尼赞普(又做木奈赞普、足之煎)在位时间极短(有说一年四个月,有说一年九个月),便被人毒杀。

他的死可以将其看做是,从赤松德赞晚期开始,吐蕃国家内部矛盾剧烈化的延续。

虽然,后世教法史料将其被毒死,归咎于牟尼赞普依照父亲遗言照顾茹雍妃,引发蔡邦妃的嫉妒,似乎这次谋杀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妇人醋海兴波所致。

但其实,牟尼赞普被刺,也一样有很复杂的社会背景。

从赤松德赞晚年开始,吐蕃各种社会矛盾集中爆发,王室与权臣、僧人与俗人、王族与外族、大臣与外戚、佛教与苯教的夺权斗争非常激烈。

牟尼赞普即位后,草率的进行了激进式的改革。为了弘扬佛法,他首创了“四大供”制度。

所谓“四大供”就是在桑耶寺等佛教寺院,每年定期举行的四种祭祀和定期法会。具体为每年大昭寺供养律藏,在昌珠寺供养论藏,在桑耶寺供养经藏和大菩提等四种宗教活动。如今藏历五月十五日,在拉萨举行的藏俗林卡节既来源于此。

在“四大供”体系下,全国的民众不论贵贱都要向寺庙供奉。为了减少吐蕃国内巨大的“基尼系数”(贫富差距),年轻的牟尼赞普强令所有贵族一年之内,三次将一半财产捐入寺院,史称“三均富贵”。

牟尼赞普的想法很天真,他以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减少富者的财富,达到减少贫富差距的理想。

但这种惨烈而粗暴的平衡方式,必然导致滔天的怒潮,政令施行未久牟尼赞普便倒在一杯毒酒之下,几乎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吐蕃初代赞普的传说(吐蕃王朝那些死于非命的赞普们)(9)

赤祖德赞唐卡

赤祖德赞之死

赤祖德赞(可黎可足、热巴巾)是吐蕃王朝倒数第二位赞普,他继位时年纪很小,朝中政务由父亲托孤的重臣,娘·定埃增和贝吉云丹两位钵阐布(僧相)掌控。

当时,僧相(钵阐布)已跃居众相之上,成了吐蕃朝政的最高决策者,地位仅次于赞普,由于赤祖德赞身体状况不佳,又对僧相极其信任,导致吐蕃的政治结构,再次从群相制转向了独相制。

吐蕃初代赞普的传说(吐蕃王朝那些死于非命的赞普们)(10)

《娘氏佛教史》也说:“此后,赞普将一切奉献给出家人,政教事务依佛法办理,将权力交给僧人。因此,喜行黑业的大臣们失去了为所欲为的权势,私自征收赋税,甚至奸淫、盗窃等行为受到很大的限制。”

赤祖德赞对佛教的热爱,达到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据说他的绰号热巴巾,意为“辫子王”,每当举行法事活动,赤祖德赞都会在发辫上拴上绸带,并将绸带铺在地上,让僧人们踩着绸带走过,以示对僧侣的尊重。

等到赞普在主位上落座以后,他又会将两条绸带分开,铺在地上,请僧侣们分成两派坐在绸带上,称之为“二首部”,也就是两个脑袋的意思。

僧人地位空前提高,导致赤祖德赞时期颁布了一系列崇佛的法令,“凡辱骂僧人者割其舌,以恶意指僧者断其指,怒视僧人者剜其眼”。“作为寺产之民户及产业,不征赋税,不征摇役,不取租庸、罚金等项”。

自此,吐蕃的僧伽正式成为了法外之民,不受国家权力机关的管辖,而寺庙资产也脱离了国家的税赋范畴,成了国家行政体系中的黑洞。

不但如此,赤祖德赞还强力推行了“七户养僧”制度,规定每位吐蕃僧人不论长幼,都有七户属民供养。

这也就意味着,国家不但不能对僧伽集团的资产进行管理,还要拿出国家资源来供养僧伽集团。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建寺院、出家为僧,成了收益最高的投资活动。一时间,吐蕃寺院林立、经幡入云,大量国家财富被消耗在崇佛的事业上。

但赤祖德赞通过“暴力弘法”创建的特殊阶层———僧侣阶层,招致吐蕃豪门世家的仇视,从众相制变为独相制也破坏了固有政治权力格局。

之后,朝中以韦氏家族大臣韦·达那坚为首的豪门势力展开了血腥的报复,将贝吉云丹构陷至死、放逐了王子臧玛、逼迫王妃自缢,最终将黑手伸向了赞普赤祖德赞。

吐蕃初代赞普的传说(吐蕃王朝那些死于非命的赞普们)(11)

公元838年(唐开成三年,吐蕃彝泰二十四年),一说是公元841年(唐武宗会昌元年),赤祖德赞巡幸到墨竹香巴宫。在宴会上,喝了据说是从西域进贡来的葡萄酒,结果一不小心就喝高了。

韦·达纳坚和属庐·列扎趁机杀死了赤祖德赞,据说是拧脖子死的。不出意外的是,藏文典籍中又记载各种各样的其他死法,但可以肯定的是,赤祖德赞一定是死于宫廷谋杀。

赤祖德赞凭借“七户养僧制”、“寺院属民制”和“寺院国家供养制”,深受后世佛教史料作者的追捧,将其与松赞干布、赤松德赞并称为“吐蕃三法王”。

但其在位期间,吐蕃国内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极其惨烈,嗜血博弈的阴谋层出不穷。加之其“暴力弘法”的影响,吐蕃国家的经济被拖入几近崩溃的境地,这些都成了最后一任赞普朗达玛执政时,吐蕃王朝崩盘的伏笔。

吐蕃初代赞普的传说(吐蕃王朝那些死于非命的赞普们)(12)

朗达玛唐卡

朗达玛之死

朗达玛是吐蕃王朝最后一代赞普,和其他所有赞普不同,“朗达玛”不是尊号,而是蔑称。

朗达玛本名“达玛”,或“达玛日玛”,汉文史料称其为“达磨”,敦煌古藏文文书也作“乌依冬丹”或“乌东丹”。

也有史料将其称为“赤达玛·乌东赞”,这显然是将两个名号合并使用,并加上了“赤”和“赞”这两个尊字。

有趣的是,在其同时代或稍晚的史料中,均称呼其为“达磨”或“乌依冬丹”,而到了时间更晚的教法史料里,则异口同声的变成了“朗达玛”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灭佛”了。既然发动了“灭佛”事件,必然不是个好东西,再说他可是被一个佛教徒刺杀的。

还别说刺王杀驾,就是杀个小动物都有悖佛教思想,所以为了洗脱杀孽的罪名,朗达玛也必须是个坏人,是个应该被杀的赞普,是一个因为灭佛被杀,而导致吐蕃王朝灭亡的赞普。

其实,教法史料的逻辑有点混乱,朗达玛在位前的两年里,吐蕃王朝并没有表现出必将崩溃的征兆。

虽然朝中权臣世家韦氏和那囊氏之间的矛盾,激化到几乎要开启互杀的模式。但至少在这两年里,双方尚没有彻底撕破脸皮。

在外交上,吐蕃和唐朝的关系也堪称良好,双方使节互访的节奏也很正常。

在对外军事上,吐蕃甚至是个受益者。因为,吐蕃争夺西域的死对头回鹘汗国首先崩溃了。

840年,漠北回鹊汗国覆亡,余众南迁、西徙。南迁的回鹘部落与唐军发生多次冲突,最终被唐击败,十数万回鹘人投降唐朝,渐渐被汉人融合。

而西迁的回鹘部落则分为三支,一支西投葛罗禄,一支投吐蕃,一支投安西。

吐蕃初代赞普的传说(吐蕃王朝那些死于非命的赞普们)(13)

由此可以看出,在朗达玛执政初期,虽然国内的社会矛盾非常尖锐,但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想到,绵延二百年的吐蕃王朝,只剩下短短三年的寿禄。

即便一贯仇视朗达玛的教法史料,也不得不承认,其执政初期没什么问题。

《汉藏史集》记载:“前两年中,他(朗达玛)按照国王的规矩行事”。《贤者喜宴》也说:“政权交予朗达玛王,两年后被魔伤心,佛教遂遭毁灭尽。”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不是朗达玛被佛教徒报复杀死,说不定吐蕃王朝还能支撑些年头。

但也需要认识到,吐蕃王朝走到朗达玛的时期,国内的斗争已经发展到了白热化,总爆发不过是迟早的事,朗达玛被刺不过是将这一切提前了而已。

客观地说,朗达玛的被刺杀,是权力斗争和文化冲突的产物,而不应简单看成是所谓“灭佛”的报应。

除了上述吐蕃王朝时期的五位赞普,吐蕃王国时期至少还有两位赞普倒在阴谋之下,分别是止贡赞普和囊日论赞(松赞干布的父亲)。

纵观所有死于非命的赞普,几乎都和宗教有关(止贡赞普因灭苯被杀),那宗教斗争是不是吐蕃的主要矛盾呢?

并不是,其实所有赞普被杀,都和权力斗争有更紧密关联。可以这么说,政治斗争是吐蕃赞普被杀的主基调,宗教之争不过是个插曲。

从吐蕃王朝二百多年的历史上看,即便是强如松赞干布,也不能消除豪门世家对政权的影响。因此,豪门势力过大的插手政治事务的痼疾,也一直伴随着吐蕃王室。

王权与相权之间、王权与教权之间、教权与教权之间的缠斗,贯穿了整个吐蕃的历史。当朗达玛被刺后,豪门世家再度跳出来互相倾轧,让本就体弱多病的吐蕃王朝,上演了诸神黄昏的终章。


吐蕃初代赞普的传说(吐蕃王朝那些死于非命的赞普们)(1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